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復婚交響曲最新章節列表 > Part 350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Part 350

薛餘最後一次去精神病院看望楊小豔,那是去年入冬的一個午後。

冬日的曖陽照在楊小豔有些浮腫、發黃的臉上,當她抬起那雙眼睛時,薛餘吃驚的發現,往日的靈動又一次回到了那雙眼睛裡。

“珊珊!”

楊小豔終於認出了自己的女兒!

楊珊撲進母親的懷裡慟哭失聲。

當楊珊激動的情緒稍緩,才想起身後的薛餘:

“媽媽,你認得他是誰嗎?”

楊小豔有些拘謹的看著薛餘,搖了搖了頭。

“楊珊,真的替你和小豔姨高興。沒關係,這已經是小豔姨康復的最大喜訊了。”

薛餘接下來,就拉住楊小豔的手說:

“小豔姨,我是來聽你說民謠和諺語的。”

薛餘說完,還像模像樣的從口袋裡掏出了一個筆記本子和一隻筆。

楊小豔見狀,放鬆了許多,拉著楊珊的手,大聲的唱道: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有了吃,沒了散。

小麻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烙油餅,蘸白糖,媳婦媳婦你先嚐。

小軲轆車,用馬拉,嘰哩咕嚕回孃家。

爹見了,揹包籠;

娘見了,抱娃娃;

嫂子見了一扭搭。

嫂子嫂子你彆扭,我當天來了當天走,

不吃你家飯,不喝你家酒。

爹孃在世來幾趟,爹孃不在罷了手。

爹死了,燒金紙;

娘死了,燒銀紙;

嫂子死了墳頭頂上屙泡屎。

......

小白雞,上草垛,沒媽的孩子真難過。

跟貓睡,貓撓我;跟狗睡,狗咬我。

阿姨阿姨可憐我,把我送到託兒所。

託兒所就是我的家,阿姨愛我我愛她。

......

風三風三,一刮三天。

不刮春風,難下秋雨。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雨吃飽飯。

春雨貴如油。

二月清明麥在前,三月清明麥在後(陰曆)。

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清明難行晴,穀雨難得雨。

頭伏有雨,伏伏有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頭伏蘿蔔,二伏菜,

三伏種蕎麥。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先下牛毛沒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早晨下雨一天晴。

老雲接駕,不是陰就是下。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媽,口渴了吧?喝點水吧!”

楊珊見楊豔張開嘴就不閒歇,於是,倒了杯水,遞給她。

“珊珊,咱們說點歇後語給他聽,我說你猜,行不行?”

“行!太好了!”

沒等楊珊答應,薛餘搶在她先,喊了起來。

楊珊瞪了薛餘一眼,看著楊小豔的興致正高,於是,點著頭答應下來。

“吉林市修的江堤——”

“隨彎就彎。”

“牛馬行搶切糕的——”

“真是一把快手。”

“橫壟溝拉磙子——”

“一步一個坎。”

“高粱地裡耍鐮刀——”

“把嗑(棵)嘮(落)散了。”

“二齒鉤撓癢癢——”

“一把硬手。”

......

“噹噹當!”

三個人正說的高興,聽到敲門聲,大家一起往外瞅。

“小豔!你還認得我不?”

一位中年女人,淚眼婆娑的走了進來:

“我是你大嫂秋花!”

“秋花?”

楊小豔低著頭微皺著眉頭,反覆唸叨著這兩個字,努力的回想著。

楊珊和薛餘則是一臉茫然。

原來這秋花是楊松的前妻。

晚上,吃飯的時候,彩色電視機裡播報著新聞:

八屆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設定重慶直轄市,中共十五大開幕,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薛餘看了看正一邊吃飯一邊認真看新聞的爸爸,問了句:

“爸爸,你認識小豔阿姨的大嫂秋花嗎?”

薛德珠聽了兒子的問話,像被燙了一下似的,忙把手的食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向兒子示意閉嘴:

“噓!”

他匆忙看了眼站在電視前正專心看電視的妻子萬慧來,意識到萬慧來並沒有聽到兒子的話,才放下心來。

他小聲的跟薛餘說:

“千萬別在你媽媽面前提這個人,她又該生氣了。”

薛餘重複著爸爸的話:

“又該生氣了,難道她是大哥......”

薛德珠用力的點了點頭,再一次用食指按在自己的嘴唇上,發出“噓”聲。

薛餘便緊抿起嘴,禁了聲。

原來,去年春節的時候,媽媽被大哥薛拯差點氣個半死。

說起這件事,要先從秋花的第二個丈夫說起。

秋花的第二任丈夫叫任江。

九十年代初,任江的發小王河第一次見到火車站。

站在人潮洶湧的廣州火車站廣場上,他一眼就看見候車大樓兩側的八字標語:

“統一祖國振興中華”。

興奮之餘,他拉著任江在火車站廣場駐足觀望。

半小時後,他們扛起行李準備去汽車站買票,一掏褲兜,錢包沒了。

一氣之下,他和另外兩個老鄉決定步行到順德找老鄉借錢,整整走了一夜才到順德。

後來,他們就在那裡打工。

任江是早一年來到廣東的。

他向家裡借了200元,邀上幾個同鄉好友去東莞,準備“打個零工”,順便“看看世界”。

長途大巴在國道上行駛了兩天兩夜後,終於把他從東北帶到了東莞,“屁股蛋子都麻了”。

為了能在東莞謀份工作,任江已做足準備:

把身份證的年齡改大了兩歲。

沒有工廠敢要17歲的未成年人,“正是當年把年齡改成19歲,才有了後來在東莞的快樂時光”。

其實,在當時,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外省人來粵打工。

後來,這個數字甚至將要達到1500萬。

加上廣東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鎮地區的人數,廣東流動人口在2600萬以上。

王河和任江的經歷,是2600萬外來人口上世紀90年代,在珠三角打工大軍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離開老家時,王河去山廟的神龕前拜了拜。

“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這也是沒錢。”

“現在人人都是去廣東,您老說我賺得到錢不啦。”

“沒事,就當碰碰運氣,見見世面,幹幾年就回了”……他

對著神龕一通絮叨。

90年代初,還是縣級市的順德,是中國民營經濟重鎮。

自改革開放起順德便深受香港“小政府、大市場”理念影響。

民營經濟風生水起,正如民間俗話:

“不找市長找市場”。

王河的老鄉當時正在一家民營家電企業打工。

王河進的電器廠在當時被稱為“家電專業街”上。

這條街上的電器行一字排開,宣示著順德“中國家電之鄉”的地位。

王河每天工作10個小時,有時會加班到夜裡9點。

在裝配車間,他每天面對的是成百上千條滾筒線,但他不能坐下,需要時時提防空調成品錯位。

“那時的流水線都很枯燥,很多流程全憑人力。”

白天除錯電器,夜晚沖涼睡覺,生活枯燥卻也簡單。

第一個月王河拿了400元工資,他給家裡寄去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