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孕期女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2章 茅臺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2章 茅臺鎮

經過了將近兩個小時的路程,趙澤他們乘坐的那輛凱斯特麵包車終於到達了茅臺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來也是巧了,進入了茅臺鎮,這雨反倒是不下了,敢情這雨就是給趙澤他們下的。

要說這茅臺酒廠的人想的就是周到,剛下車就安排這一行人吃飯,而且還是當地比較有特色的貴陽老菜館。

剛一坐下,焦愛蘭就拿起筷子開始夾著菜,這一路上她早就餓壞了。

趙澤小聲地對焦愛蘭說道:“慢點吃,注意素質!”

焦愛蘭端著飯碗,正往嘴裡扒拉著飯,聽趙澤這麼一說,才發現和他們一桌的幾個人,正在看著她吃飯呢。

“你們看我幹嘛,難道你們都不餓嗎?”

焦愛蘭本來嘴裡就有飯,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顯得有些模糊,但是那幾個人還是聽明白了,趕緊拿起餐具開始吃了起來。

坐在一旁的趙澤腦門子上一片黑線,心想著,這丫頭也太那啥了吧!

還好自己沒有人認識,要是碰到個熟人,趙澤真想有個地縫鑽進去。

趙澤一邊吃著飯,一邊對焦愛蘭說道:“這菜你吃得慣嗎?我看你吃的還是蠻香的嘛!”

“哎!只要能填飽肚子,如果不是特難吃的那種,我還是都能接受的。”焦愛蘭這時候已經將那一碗飯吃完了,用手扒拉著圓桌轉盤,在飯盆裡拿起勺子,又給自己盛滿了一碗飯。

同桌的那幾個人看著焦愛蘭,又看了一眼趙澤,然後繼續吃著飯。

趙澤能說什麼,就當自己沒看見一樣,繼續吃著碗裡的飯。

焦愛蘭吃完了第二碗飯,又扒拉著旋轉圓桌,看的趙澤都開始驚了!還好,這次焦愛蘭用碗盛的不是飯,而是那個西紅柿雞蛋湯。

趙澤吃完了飯,也盛了一碗湯,慢慢地喝著。

“我說,你這小身板是咋長的啊?這麼能吃,怎麼就幹吃不胖呢?”趙澤是有意要調侃一下焦愛蘭。

焦愛蘭這時已經吃飽了,滿足地對趙澤說道:“我也很納悶這件事,怎麼就幹吃不胖呢?嘿嘿,羨慕吧?師父,你該減肥了,看你肚子上都有贅肉了。”

趙澤低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小腹,用手摸了一下,是有些胖了,可是沒有焦愛蘭說的那麼邪乎,那有什麼贅肉啊。

“瞎說!我的身材我自己知道,可不像你說的那樣哦!”

同車來的那些人,這時候都已經用餐完畢,茅臺酒廠的人帶著大家重新上了那輛凱斯特麵包車。

等大家都上車坐好了,一位工作人員站在車的前面,對大家說道:“接下來我們首先要參觀的,是我們茅臺集團旗下的一個釀酒分廠。

在那裡我們可以參觀到茅臺酒的釀酒過程,現在我們要去的是制曲車間。”

不多時,車子開進了一個院子,裡面就是解說員所說的制曲車間了。

一進院兒,就聞到了一股酒麴的特殊味道,趙澤和焦愛蘭跟著大家一起走進了制曲車間。

這時候,講解員又開始他的講解。

每年端午後,酒師們開始製造曲藥。

曲藥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裡,工人站在盒子裡用腳不停地踩。

“剛來的工人都受不了這個活,踩兩天腿就會疼得下不了樓。”

制曲時間在夏天,制曲車間裡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

高溫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澱粉、蛋白質等化為糖分。

每到夏天,制曲車間的門上爬滿了一層名為“曲蚊”的小蟲,人一張口甚至能吸進幾隻。制曲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微生物環境。

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谷草包起來,進行“裝倉”。

大約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

前後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儲存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

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麴至少要3~5個月。

講解員說到這裡,已經領著大家走過了一大片裝酒麴的地域,趙澤聽著這些製作酒麴的方法,覺得釀酒真的是一門學問。

焦愛蘭這時拽了一下趙澤的胳膊,說道:“師父,這味道簡直是太難聞了,我能不能出去透口氣啊,您先在這裡聽著,我在外面等著就好了。”

“去吧,別走遠了。”趙澤倒是很理解,點頭答應道。

“各位都看完了吧?那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地方,就是茅臺酒生產的第二道工序,‘下沙。’等到了那裡,大家自然就懂了什麼是下沙了。”

說著,講解員帶著一行人,朝著另外一個院子走去。

焦愛蘭剛來到外面,一看大家都出來了,忙跑到趙澤身旁問道:“這麼快就完事啦,我還以為還要一段時間呢!早知道是這樣,我還不如再堅持一會了呢!”

趙澤被焦愛蘭的話逗笑了,說道:“你要是不愛看,就跟著大夥一起走,味道不好你就不用進去了。”

走了一段路,講解員停下了腳步。

制好酒麴,時間已從初夏入仲秋重陽節,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

”。

“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

“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

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當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用最後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產的酒為“翻沙酒”。

而茅臺最著名的“回沙”工藝,即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而不能望文生義地解釋為,茅臺酒要在沙裡過濾。

講解員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現在還不是重陽季節,所以大家現在是看不到‘下沙’這道制酒工序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看到真正的制酒環節了,那就是‘蒸酒’,請大家跟隨我去參觀我們的蒸酒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