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導演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6章 口碑擴散(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6章 口碑擴散(求訂閱!)

“人有點少啊。”

找好位置坐下,佟莉雅四下看了看,80%的座位都是空的。

李謙卻非常滿意,“萬達這都是大廳,這個廳大概有將近200個座位,已經坐了三四十個人,很不錯了。”

除了兩個發佈會之外,還沒有開始宣傳,能有這麼多人已經有點出乎李謙的預料之外了。

畢竟《投名狀》剛剛上映,正是火爆的時候,這三四十個人裡,起碼有一半是從那邊分流過來的。

要麼是人太多,沒買到好位置的票,要麼是聽到其他觀眾說多壓抑、多難受,轉而看別的片子。

像萬達這種黃金地段的電影院,晚上黃金時間,在賀歲檔買不到票是常態。

去年《滿城盡帶黃金甲》剛上映的時候,全國不知道多少電影院排起了長隊,搞得跟春運買火車票一樣,很多電影院晚上黃金時間上座率都達到了100%。

等了一兩分鍾,又陸陸續續有二三十名觀眾進來,差不多上座率也超過了30%。

不到70名觀眾,這個數字放在一般的電影院,上座率還算不錯了。

畢竟全國大多數電影都是小廳,也就100出頭的座位數。

一場電影能坐70名觀眾,也大大出乎李謙的預料。

哪怕這裡面至少有一半人是原計劃看《投名狀》,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看,而來看《生死頻率》,也至少證明了《生死頻率》不會被觀眾無視。

有些電影就是這樣,哪怕觀眾沒有想看的電影,走進電影院之後,看到了都直接忽略,壓根不會去考慮。

當然,這個數字,相比京城CBD這個地段,萬達旗艦影院賀歲檔晚上黃金時間段而言,70個觀眾已經是很低了,《投名狀》這個時間至少有80%的上座率,哪怕同時八個廳都在放《投名狀》。

李謙也大概看了看觀眾年齡、性別的比例,男性比女性要少點,也有幾個帶孩子的家長。

很快到了時間,電影院裡燈光一暗,要開始放映了。

李謙調整了一個姿勢,靠坐在椅子上,準備欣賞自己的電影。

雖然之前已經在工作室的小放映廳裡看過兩遍了,不過在電影院裡,周邊這麼多觀眾,又是另一種感覺,還能實時地收到觀眾的反饋。

放映開始。

龍標和片頭過後,大銀幕一片火光,巨大的火球—太陽出現在視線裡。

伴隨著旁白稍微解釋,天空出現了了數十年來罕見的北極光。

特地衝著這部電影來的觀眾,心裡都有些驚訝了,難不成這陣勢科幻片?

很快,電影就告訴了他們答案。

生活不如意、一副頹廢青年模樣的鄧朝,透過一臺老式無線電和20年前在火災中犧牲的父親聯絡上了。

一次次地改變過去,父親成功從火場逃生,並且救出了被困者。

在因為改變了未來,導致未來本該活著的母親死於一場連環殺人案。

最終父子跨越時空,齊心協力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所有人都平安無事活了下來。

溫馨的大團圓結局,正好適合賀歲檔的氣氛。

李謙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在注意這現場這一百名觀眾的反應。

不過也沒什麼特殊的反應,都安安靜靜地看電影。

好消息是,沒有人中途退場。

90分鐘之後,電影放映完畢,李謙和佟莉雅也就隨著觀眾退場了。

混入人群中,李謙試圖從他們嘴裡聽到一些評價。

“沒想到這個電影還挺好看的,我還擔心是恐怖片呢。”

“確實挺感人的,尤其是看到銀幕上父子兩個面對面說話,一想起他們之間隔了20年的時間,就有種心酸。”

“看到父親被懷疑成連環殺人案的兇手之後我都擔心他為了救妻子後面會死呢,還好導演最後沒有犯文青。”

一男一女在前面聊著剛才的劇情,走在後面的呂超忍不住插了句嘴,“那不是面對面聊天,是兩個鏡頭,只不過剪輯到一個畫面裡去了。”

說話的男人回頭看了呂超一眼,心想著這人是不是有病,又沒跟他說話。

被無視了,呂超悻悻地閉上了嘴,回頭對女朋友道,“沒騙你吧,這部電影確實很好看,現在也看了這個李謙三部電影,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他的粉絲了。”

你個假粉!

旁邊李謙聽到這話心裡腹誹不已,看了第三部電影才成了自己粉絲。

不過難得碰到自己的粉絲,李謙笑問道,“兄弟,你對這部電影的導演很熟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熟啊,太熟了。”

呂超來了興趣,和李謙頗有興致地聊了起來,“你不知道吧,這部電影的導演之前拍了兩部網大,一部是《狙擊電話亭》,另一部是《大白鯊》,兩部電影都很好看,我推薦你去看看。”

“這樣啊,那我回去找找看,你剛剛說是這個導演的粉絲?”

“沒錯,他第一部電影剛上線,我是最早看過的,後來《大白鯊》我也一秒鐘不差就等著了,這次《生死頻率》也是京城第一場點映,我大清早就來買票了,說起來我也算是李謙最早的粉絲了。”

旁邊女朋友有些奇怪,“呂超,你不是晚上來的時候買的嗎。”

說完,臉色一變,“好啊,你早就打算看這部電影了是吧,還說陪我來看《投名狀》,路上一個勁的又說別人都說《投名狀》太黑暗太壓抑,看了會難受,原來你根本就沒想陪我看電影。”

呂超連忙道,“沒有沒有,真是下午來的時候買的票,你不是看著我買的嗎。”

李謙搖搖頭,看他們倆有吵起來的跡象,挽著佟莉雅快步離開了。

還沒走遠,好像聽到真的吵起來了。

魯迅說過,做人要誠實,不能吹牛,古人誠不我欺。

不過,自己竟然有粉絲了,看樣子還是個能為了自己電影去忽悠女朋友的粉絲。

鐵粉啊!

......

同一個時間,在京城、魔都、羊城、深鎮等一二三線城市,《生死頻率》同時進行了60場點映。

光羨在全國各地的地推人員也有不到90個,抽了60個人負責電影複製,每個人配兩個個保安,都來自不同的保安公司。

一份複製五盤,三個人全程分開保管,把意外降到最低。

也只能保證六天週末晚上,每晚點映60場,多了就照顧不過來了。

六天就是360場,場次也不算少了,最起碼在國內算是最大規模的電影。

雖然可以每晚同一個城市跑兩三家電影院,不過360場也夠了,場次越多,風險越大。

而且也能營造出一種飢餓效應,等口碑擴散之後,其他想看的觀眾看不到,就會更加期待。

60場點映之後,第二天李謙在網上看了一下,零星找到了幾個觀眾提及這部電影。

畢竟就算每場都有70個觀眾,60場也才4200個人看過電影,放在國內這個人口基數上,基本沒有什麼聲響。

15號又在全國進行了60場點映,可能因為放假的原因,再加上之前也放了60場,在幾個大點的論壇開始出現了關於《生死頻率》的帖子。

16號週末再次點映60場,三天點映180場,超過一萬五千多人看了這部電影,再加上光羨的宣傳從昨天就正式開始大規模鋪開了,第一則預告片釋出,海報也出現在了各大城市,終於在網上多了些討論。

“你們看了《生死頻率》嗎,《大白鯊》的導演拍的,挺好看的,結局太暖心了。”

“《生死頻率》?我記得這部電影,不過不是很月底上映嗎?”

“點映啊,你們不知道?我們這三天點映了三場。”

“我去,我昨天還去了電影院,怎麼沒看到。”

“太好看了,本來看了《投名狀》壓抑的要死,又去看了《生死頻率》,心情立馬就舒服多了。”

“我去,樓上跟我一樣,《投名狀》拍的什麼東西,我帶兒子去看的,把我兒子嚇哭了,就帶著他跑了隔壁廳,正好在放《生死頻率》,不過可惜前面有點沒看到。”

“是啊,結局太暖心了,我一開始還以為會是悲劇結尾呢。”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不要被片名矇蔽了,這其實是一部治癒系的電影。”

“說下劇情啊,到底是不是科幻片啊?”

“算是吧,科幻、懸疑、犯罪都有。”

“劇透一下,鄧朝演2007年的兒子,張翰宇演1987年的父親,2007年的張翰宇20年前就死了,鄧朝透過無線電聯絡到了1987年的張翰宇,救了他,然後又救了他媽媽,她媽媽在2007年本來沒死的,不過因為救了他87年的爸爸,導致87年的媽媽死了,最後全都得救了,把連環殺人案兇手給幹掉了。”

“我去,兄弟你擱這說繞口令呢,這劇透不合格啊。”

“樓上的小學語文是數學老師教的吧,這點簡單的邏輯都講不清。”

......

接下來的星期一,雖然沒有點映了,不過關於《生死頻率》的小規模討論依然還在。

而且李謙帶著劇組在江浙電視臺錄了檔節目,也開播了,其他的宣傳光羨也全都跟上,《生死頻率》開始慢慢地有了點熱度。

正巧《投名狀》也開始出現一些不河蟹的聲音,網上多了不少的負面評價,也給《生死頻率》提供了生長空間。

星期一,一篇標題為“看了《投名狀》,再去看《生死頻率》,治癒你壓抑的心情!”的新聞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捆綁營銷,永遠是最粗暴有效的方式。

《投名狀》作為當下最火的電影,這種帶有貶低對方,抬高自己的新聞,當然賣點十足。

新聞內容大概就是那個影評人看完《投名狀》之後太壓抑,看了心裡太難受,偶然去看了《生死頻率》,然後被感動了之類的。

作為靠筆桿子吃飯的專業影評人,寫出來的新聞那叫一個情真意切。

而且《投名狀》確實壓抑,這是事實,這篇新聞也得到了一些觀眾的認同,很多媒體見有了賣點,紛紛用自己話把這篇新聞中譯中了一遍給發出去。

矛盾衝突,才是最好的賣點。

很快其他觀眾,尤其是看了《投名狀》的觀眾,也紛紛好奇《生死頻率》究竟是一部什麼電影。

畢竟他們很多人也覺得電影確實壓抑了點,當他們在這個基礎上看新聞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同意新聞的其他看法。

不過,工作日沒有點映,想看也看不到。

王長天當機立斷,星期一晚上臨時又加了60場點映,並且隔了一天,星期三也安排了60場點映。

星期四,再次經過180場電影之後,《生死頻率》的口碑開始擴散,並且也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了。

雖然曝光度還遠不如《投名狀》,不過至少在賀歲檔也佔了一席之地。

“年度最治癒的情感電影,《生死頻率》於生死之間展現父子親情!”

“《投名狀》讓你看了壓抑?那你該去看看《生死頻率》了!”

“《生死頻率》電影口碑爆棚,張翰宇、鄧朝父子情深!”

“一場跨越時空的父子對話,兩個家庭自我拯救!”

(求訂閱!凌晨還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