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導演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3章立場不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43章立場不同

“就這麼來,他李謙不是說翻拍沒問題,只要質量好就行了嘛,那咱們就照他說的來,給我加大宣傳!”

華陽傳媒董事長辦公室裡,黃忠軍頗為得意的說著。

“這李謙之前裝的跟什麼一樣,還不是反過頭來幫著我們宣傳了。”

黃忠磊也一臉暢快,李謙之前在他們面前裝高尚,他一個行業新人,有什麼資格教他們這些浸淫行業十多年的前輩做事。

這下,他們各自的幾部電影,藉著李謙的一番話,信誓旦旦地保證以質量為主,靠著李謙狠狠地宣傳了一波,還博得了觀眾的好感。

“大哥,那我安排一下何囧去京城電影學院去一趟,拍點進修的照片和影片,再找電影學院的導演系老師來出面誇兩句。”黃忠磊道。

黃忠軍點點頭,“可以,再和小剛他們說說,到時候發個微博誇獎兩句,讓觀眾相信他的導演能力,再不濟也要做出個努力學習進步的樣子出來。”

“明白,循序漸進,一步步鋪墊下來,只要到了上映之前,塑造好一個為了拍電影的夢想,努力轉行學習做導演的人設,只要足夠刻苦,專業人士評價高,基本上觀眾的好感就來了,前期的票房也穩了。”

黃忠磊對這一套了然於胸,華陽傳媒這十年來,可一直是國內最大的藝人經紀公司,對於明星包裝這一塊,可是非常擅長的。

《小時代》口碑,讓觀眾對於跨界的導演不信任,那麼他們目前要做的就是重拾觀眾的信任。

刻苦的人,總是容易博得別人的好感,要不然為什麼就連選秀節目,都要先來個感人的故事呢?

拍個戲,偶爾發個受傷、吊威亞、破皮、曬太陽的微博,即便只是一個創口貼就能解決的傷口。

雖然不專業,但是人家刻苦認真啊。

再加上一大票專業導演背書,觀眾說不定就信了。

這麼好的機會,還是李謙給他們的,凡是都要起個頭,非常突兀的開始,就太假了,本身就印象不好的觀眾,會反感。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是李謙先說翻拍不是問題,問題是翻拍的質量。

李謙沒有反對翻拍,他那一番話也挺有道理,以他的口碑和聲望,觀眾們也認可。

既然翻拍沒問題,那蘇友朋的《左耳》、何囧《梔子花開》、還有韓晗,翻拍也沒問題了。

藉著李謙這個話,紛紛非常誠心地艾特李謙表態,一定會認真做好電影,以質量為先。

到時候,過幾天再接著其他的營銷,比如去電影學院進修之類的,就水到渠成了。

你看,李謙都說了翻拍沒問題,他們也去認真進修了導演專業,專業人士也肯定了他們的能力,這不就齊活了。

一想到藉著李謙開始的一系列的營銷,最大限度地抵消掉觀眾對翻拍、跨界的惡感,黃忠磊就非常得意,笑出聲來。

“到時候,我們可得好好感謝一下這李謙了。”

“是該謝謝他了。”黃忠軍也笑了。

......

不止是黃家兄弟,於東、王長天、張召同樣驚喜,《小時代2》雖然大賣近三億了,但是翻拍和跨界導演的口碑,已經被郭金明徹底給弄爛了。

本身他們還有些不確定,要不要繼續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了。

可是,沒想到峰迴路轉,李謙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都是專業電影人、媒體人了,當即就安排下去。

大量的媒體和今年新興的自媒體開始發文,開始了洗白之旅。

“跨界導演能否拍好電影?徐徵、吳經證明只要認真做電影,也能被觀眾認可!”

“電影行業需要新鮮血液,細數當下活躍在大銀幕的商業導演們,大多非科班出身,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跨行也能當好導演!”

“改編不是罪過,不該對改編電影報以偏見!”

“電影市場百花齊放,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心。”

......

一開始,只是來宣傳大家不要對跨界和改編抱有偏見,過了幾天,等風向稍微變了變,網路上對跨界和改編的電影不再是一片罵聲的時候,幾大公司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宣傳。

何囧被拍到單獨一人進入了電影學院,並且爆料放下了主持工作,專心進修導演。

韓晗接受採訪,家裡書架一大堆導演專業的書籍,也談到了自己對接下來導演工作的充分準備。

郭金明的《小時代3、4》開拍了,片場照片流出,一邊看劇本給演員講戲,一邊抽空吃盒飯,整個人瘦了一圈,非常憔悴,頭髮散亂看起來幾天沒洗了。

蘇友朋直接去了南加大進修,是南加大的一名學生爆出來的,說他一邊進修,一邊去劇組從場記開始體驗生活。

接二連三,循序漸進的宣傳,再加上眾多媒體、自媒體、水軍,一時間,因為之前對跨界、翻拍電影的負面標籤,竟然不那麼牢固了。

不斷有網民們,開始為他們說話。

“天吶,小四也太拼了,我要哭了...嗚嗚嗚....”

“太心疼了,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看起來起碼瘦了十斤,黑子真是夠了,你們怎麼好意思去黑一個這麼努力的人。”

“蘇友朋都去米粒堅進修了,認真工作的樣子太帥了,就算做場記這麼微不住道的工作也這麼認真負責!”

“何老師竟然放下了主持人的工作,這真是為了夢想拼了啊,要是大本營的工作被別人頂替了怎麼辦啊!”

“支援何老師追夢,我非常喜歡《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任何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不要被環境所束縛!”

“何老師這麼大的年紀,還能去追求夢想,真是我們這些三四十歲人的榜樣啊!”

......

“這些人啊,正經事不幹,淨想著投機取巧,也不知道給我點廣告費。”

看著網上這些變化,李謙連連搖頭。

說實話,他們這個應變能力、營銷手段,有點出乎李謙預料,同時又在意料之中。

佟莉雅有些不解道,“你還想要廣告費啊,不生氣嗎?”

“生什麼氣?”李謙關掉網頁,把電腦丟一旁,又拿起另一部膝上型電腦,點開數字領域發來的一段樣片,細細地看了起來,這是特效公司按李謙的要求,畫出來的《返老還童》男主角50多、60多、70多歲三個階段的人物外形。

“他們利用你啊。”佟莉雅理所當然,又有些生氣地說著,“明明你是呼籲各大公司和資本哪怕為了賺錢,也要重視質量,可是卻被他們給利用來洗白了。”

“有什麼好生氣的,行業不就是這樣,不折手斷,無所不用其極地宣傳營銷,雖然有點佩服他們嗅覺這麼敏銳,但是也不奇怪了。”李謙搖搖頭。

“那你那一番講話,不是白說了嗎,現在還有誰關心你說了什麼啊。”佟莉雅有些氣憤。

“你啊,女孩子想事情就是這樣。”

李謙笑笑,眼睛從電腦屏幕前離開,“你真以為那些投資人、影視公司,聽了我的話,就會反思,會認真做電影?”

“不會嗎?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啊。”佟莉雅一臉認真地分析道,“反正都要投資,電影都要拍的,圈錢的爛片頂多偏一點錢,拍好了就能賺得更多,投資方也是為了賺錢,能多賺錢何樂而不為呢?”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是並不是誰都回去做的,能輕輕鬆鬆地騙錢,很多人就不想用心費力賺錢,而且很有可能費心費力了還不一定能多賺錢,自然投資方選擇這種專案,目的就是為了賺快錢。”李謙道。

“那你還說那麼多。”佟莉雅越發不解了。

“有沒有人聽是一回事,該講的還是要講,沒人聽我也要講,最起碼我講了,是他們不聽,那就怪不得我了。”李謙笑道。

佟莉雅盯著李謙,突然說道,“你知道嘛,你這樣子簡直太像中學老師了。”

“老師?”

“是啊,現在老師不是經常對學生說嘛,你們愛聽不聽吧,又不是為我學的。”

佟莉雅吐了吐粉紅的舌頭,“簡直太像了。”

“...”李謙把自己完整註釋過的劇本丟給佟莉雅,“行了行了,玩了一上午了,趕緊琢磨琢磨劇本,《返老還童》國慶一過就開拍,你還得參加《京城遇上西雅圖》的宣傳,沒多少時間了。”

這都什麼跟什麼。

李謙的意思只是,該說的都說了,到時候就別怪沒提醒了。

這種圈錢的行為,是所有用心做好電影的電影人的敵人。

大家一大群人忙前忙後,辛辛苦苦地做好一部電影,好不容易賺了錢。

結果別人隨隨便便搞部爛片,輕輕鬆鬆把錢給賺了。

憑什麼你們賺錢那麼輕鬆?

這樣一來,肯定會有人心裡不平衡,想著自己白白累死累活的,別人那麼輕鬆,轉頭也加入了圈錢的行列。

賺輕鬆錢,誰都想。

這對真正的電影人不公平,當然世界上本沒有公平,但是李謙是認真做電影的,站在他和同樣的人的角度上,這就是不公平的。

同時,也為了觀眾,為了行業,爛片騙了觀眾,次數多了,就是對市場的傷害,也就是砸了對行業裡大多數人的飯碗。

兩者是天然的對立面,立場不同。

認真做電影,不會容許爛片也能大賣。

做爛片圈錢的,會巴不得沒有人認真做電影了,這樣市場的標準就越來越低,當標準低到一定地步的時候,那他們的爛片,也自然就不是爛片了。

這就是俗稱的,把你拉低到同一層次,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李謙也沒有想自己一番話就讓他們認真做電影,他還沒那麼天真。

反正該說的也說了,到時候就別怪他了。

也正好這次他們取巧的營銷讓觀眾多了點好感,就讓他們暫時充滿信心,這樣到時候失敗的感覺,才會更加難受。

制止這種跨界、翻拍爛片圈錢的唯一辦法,不是去講大道理,而是讓他們明白,這樣做賺不到錢,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真理。

被打擊到了,賺不到錢了,誰還會去這麼幹?吃飽了撐的。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先讓他們高興著,李謙也沒有去搭理。

現在,他要忙自己的事情。

《返老返童》目前劇本完成了,外景組派出去了,特效公司在加急製作五十、六十、七十三個年齡段男主角的外形。

電影裡是外表是完完全全和老人一樣的,當然不可能透過化妝來搞定了,從少年到暮年,如此大的年齡跨越,沒有什麼化妝技術可以做到完美無缺。

更別說,電影裡暮年時間段角色的外形是個孩子。

身高擺在那,四五歲的時候才多高?

那除非演員會縮骨功了。

就算會縮骨功,變矮了,但是整體比例不對,不協調,還是沒辦法。

換不同的演員,再用表情捕捉技術,單純地“換”下臉,也是不行的,換了人那就是兩個不同的演員了,每人跟人是不一樣的,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哪怕是雙胞胎,同一個表情、動作下來,都有細微的差別。

要是電視劇的話,那就簡單了,但是在大熒幕上,一絲一毫的區別,面部肌肉的不同,雖然不會被發現,但是觀眾肯定會感覺到哪裡不對勁。

而且,這有涉及到了光影的問題,會破壞光影的連續性。

這不是《環太平洋》,CG製作的光影是畫出來的,雖然難度特別大,劃時代的CG光影效果,但是也能完成。

所以,不僅僅是人物的相貌,說話時的姿態,微笑時扯動的脖子和胸部的肌腱,喘氣的間歇,都是人物的一部分,這些東西也許比相貌更有特徵。

所以,具體概括就是,不管電影裡的角色是什麼年齡段,所有面部表情、眼神、脖子、胸部肌肉隨著說話的起伏頻率,都是男主角演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畢竟不同的人,用同一個語氣說同一句話,他的喉嚨變化,胸部肌腱起伏,都是不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拍電影能用現場的聲音就用現場的聲音,那才是最自然的,沒辦法才會去棚裡配音。

因為攝影棚是室內封閉的環境,和室外,聲音是有差別的,這一點點細微的差別,也是電影的標準。

至於電視劇還有專門的配音演員,說實話,怪不得電影從業者會鄙視電視劇,二者標準不一樣。

聲音是演員表演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就相當於兩個人完成的一部戲。

甚至李謙記憶中的一些電視劇,不光是配音演員,甚至能看得出,演員的嘴型,說的根本不是配音演員說的臺詞。

就好像演員在說槽尼瑪,而配音演員在說我愛你。

即便配音演員說的再深情,就像是真的對愛人說的語氣,觀眾也會感覺彆扭。

不同的臺詞,嘴型就不說了,面部肌肉的拉扯、細微變化,咽喉變化,情緒,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返老還童》對於特效技術要求很高,不過還好這不是什麼大場面,更多是細微工作,工作量大,要求細緻,又調了一批數字領域的特效人員過來,完成下來應該是沒問題的。

對於演員,同樣如此,老年男主角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微表情,都要演員去演,這樣才真實。

採集無數表情和細微的肌肉的變化,然後經過掃描調整,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處理,創造了數以千計的人物模型。

要讓觀眾看到,不同年齡段角色,伴隨著年齡變化,身高、外形有變化,但是又透過眼神、表情和肌肉變化,能看出這就是一個人,一個從暮年慢慢走向兒童的逆生長的人。

對演員的要求高,這就是在外形符合要求下,純粹的看演技了,不像李謙之前的電影,演技都是次要的,符合外形就夠了。

電影大多數是如此,演員的演技從來不是最重要的,演技只是演員呈現出來的表演的一部分而已。

這次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