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導演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4章最重要的東西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04章最重要的東西

春節過後,大概是電影市場最冷清的行業了,可以和九月開學季爭一爭淡季之最了。

不過現在市場空前繁榮,又有網路購票平臺大量補貼,基本上十幾塊錢就能看一部電影,春節過後市場依然還有餘熱。

3月初一部《瘋狂動物城》大賣16億,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也不是第一次大賣了,從十年前開始,每年都有動畫電影大賣。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月底上映,作為在國內知名度最高的兩個超級英雄,首日破億,不過口碑一般般。

其實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因為文化不同,國內觀眾看和米粒堅觀眾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漫威能在米粒堅長久不衰,擁有無數粉絲和簇擁,這些大片不僅僅是單純的爆米花電影,已經成了米國的文化符號。

國內也有不少米國人科普過《復聯》和超級英雄,大意就是,看不懂漫威,就看不懂米粒堅。

不過對於國內觀眾來說,想看到只是兩個超級英雄之間的碰撞。

可是,超人和蝙蝠俠,但凡知道這兩人的都明白,戰鬥力壓根不是一個等級。

所以給超人安排了三個軟肋,氪石、女朋友和他媽,而且這三個軟肋全都被利用了一次,才有了一出蝙蝠俠大戰超人的戲碼。

而且因為兩個角色大家認知裡都是好人,兩個好人打起來也彆扭,所以導演把蝙蝠俠拍成了剛愎自用、一手遮天、濫用私刑、好壞不分。

首日破億,總票房也剛剛六億。

不過,國產電影也沒有抓住好萊塢大片低迷的機會,同期上映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是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來的。

其實也不算改編,只是拍的時候電視劇和電影一起拍,也隔了三個月上映。

網劇+電影的模式,利用網劇的熱度帶動電影熱度。

電視劇口碑還不錯,聽名字就知道是青春片。

青春片好拍,電視劇講故事也好講,20多集什麼故事都能講明白了。

可是電影...一片罵聲。

當然,這部青春片沒有墮胎。

不過怎麼說呢,這個片名乍看之下是講兄弟情的,可是全片一個寢室四兄弟同框的時間也就十分鐘多點吧。

而陳驍和秦藍的辦公室師徒戀卻長達近半小時,其他三個人更是各自談戀愛,各自分手。

文不對題也就算了,大不了觀眾腦中自動把片名換成《睡在我上鋪的愛情》。

可辦公室師徒戀也尬的要死,一直拒絕陳驍追求的秦藍,看到了一張陳驍童年照片後,發現自己竟然無比巧合地出現在了照片中。

於是一臉痴情地說:“我知道,我逃不掉你了。”

接下來他們的愛情就是,公司不允許辦公室戀情,秦藍為了不耽誤陳驍的工作,決定辭職。

可是秦藍辭職之後,陳驍也覺得他愛這份工作,但是更愛秦藍,也辭職了去賣保險。

於是,街頭,開車豪車的秦藍和賣保險的陳驍在路邊吃小籠包。

當然,片中還是有兄弟情的,李憲因為打架開除懷疑陳驍告密,兩人關系緊張,然後李憲在被養前女友當二乃的土豪找人打了後,陳驍剛好路過,幫他打架,於是兩人就此和好。

所以最後是誰告的密?

二人眼看寡不敵眾,這個時候,另兩個兄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就冒了出來,還帶了一大批人。

打完架後,被酒瓶砸中後腦勺的李憲竟然連醫院都不用去,連消毒和包紮都不需要,就和兄弟上天台喝酒抽菸聊“十年後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去了。

不用聊了,就這不珍愛生命,沒有十年就該掛了。

愛情戲份太刻意了,兄弟情也強行湊巧、煽情。

廣被吐槽的還有很多,為了烘托氣氛,動不動就是放歌+慢鏡頭,還老是下雨,一秒鐘能讓人全身淋溼的大暴雨。

即便是有口碑不錯的網劇在前,槽點重重的電影版在首日超過2500萬之後,總票房才剛剛破億。

青春片越來越多,還有個《誰的青春不迷茫》,首週末三天破億,總票房才1.8億。

全都是騙第一個週末三四天的錢,反正成本低,騙幾天前也有的賺。

模仿《中華合夥人》的《夢想合夥人》,《京城81號》的姐妹篇《魔宮魅影》,這些蹭熱度的片子也多的是。

群魔亂舞,爛片叢生,隨隨便便都能賣個一兩億。

......

已經五月份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商討,李謙這個總策劃、總製片人、總導演,和總局前前後後商討了多次之後,也大致確定了三部獻禮片的拍攝內容。

《我和我的祖國》一共七個單元,開國大典、原子彈試爆、恢復高考、女排奪冠、香江迴歸、首都奧運會、2019年國慶大閱兵。

第一個新中國成立的開過大典開始,到第七個70週年大閱兵結束。

其實,有一半是《返老還童》裡提及過的,不過還好那只是一筆帶過,不會有重複的地方。

而《最可愛的人》就沒有7個單元了,黃繼廣、邱邵雲、張桃方、空軍戰鬥英雄汪海、海軍水雷班長林有城,還有一位野戰醫院的護士。

一共六個單元,其實還有些多了,畢竟《我和我的祖國》每一個單元的故事都不一樣,而《最可愛的人》這六個單元就太過於雷同了,基本上全是在戰場上的戲份。

不過,上面選的,也沒辦法。

至於另一部單獨拍攝一場區域性戰役的,總局也決定了,拍抗米援朝最後一場大戰金城戰役。

打完金城戰役差不多就結束,停戰了,而且也是大勝,拍這個沒有任何毛病。

李謙拍《返老還童》之前就瞭解過抗米援朝的一些大型戰役,金城之戰還是知道的。

那已經是53年了,雙方停戰談判關於戰俘問題達成協議,至此,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已全部達成協議,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的工作也基本完成。

就在談判雙方即將簽訂停戰協定,但南棒竟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北棒人民軍被俘人員兩萬多人,並且宣稱南棒準備單方面繼續打下去,企圖破壞停戰的實現。

為實現穩定可靠的停戰,志遠軍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有必要再給南棒以重大打擊,讓他們認清現實。

於是志遠軍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棒部隊為主要攻擊目標,發起金城戰役,狠狠打擊南棒軍,確保停戰的順利實施和停戰協定的落實。

此役,志遠軍殲敵5.3萬餘人,將南棒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

說起來,記憶裡那部《金剛川》也是以金城戰役為背景拍的,不過不是以戰役本身。

那拍的是,志遠軍戰士要在第一時間趕往金城參加最後一場大型戰役,如果沒能及時趕到,對戰況的影響可想而知。

當時戰士們要透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川流,才能繼續趕往金城,工兵連修建了一條木橋,可供戰士們透過。

但是,米軍也知道只要阻止志遠軍透過金剛川,自己就能在金城大戰中有更大的優勢,於是配備著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彈以及多發子彈的轟炸機、戰鬥機不斷轟炸木橋與我軍戰士們。

而讓米軍驚訝的是,每次把橋炸爛,我軍戰士們都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修復木橋。

圍繞著金剛川,江上的一座木橋展開的激烈爭奪。

米軍轟炸,我軍要過橋,這就是主要的矛盾。

不過那部《金剛川》拍的真不咋地,首先敘事風格就不正常,其次把兩個大國拍成了傻子。

黑了志遠軍,也黑了米軍。

不管是志遠軍還是米軍,但凡真是像電影裡拍的那樣,北棒戰役都不用打那麼久。

一座橋,白天修了炸、炸了修,晚上兩步一盞燈繼續修,擺明了告訴敵人,我在修橋,你快點來炸。

米軍知道白天炸了幾次,能不知道晚上是絕佳修橋機會,沒有採取其他方式,只是派了個酒駕的牛仔過來。

我軍防空炮手暴露了,沒有改變位置,在原地抽菸烤玉米,等敵人來打。

我軍部隊被遠端炮火覆蓋,連長還騎著心愛的大白馬,生怕彈片炸不到。

這導演肯定喜歡吳白鴿,人家白鴿他白馬。

米軍也是笨蛋,一輪齊射之後暴露炮兵陣地位置,就幹等著被我軍喀秋莎給團滅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然,這個李謙不太確定那個年代米軍炮兵的機動能力。

就說那座橋,渡口都暴露了,非得修的橋面整整齊齊跑過去,赤水河、金沙江白過了。

真實的過金剛川,周邊山頭設定了很多假高炮陣地,在真橋附近設定了假橋,擾亂敵人的視線。

米軍的攻勢也遠不是電影裡那麼簡單,24架轟炸機前前後後兩個小時,七孔橋被炸的剩兩孔。

我軍也是反覆與米軍周旋,假陣地、假橋層出不窮。

到了電影裡,這種規模的渡河既沒有偵察兵和先遣隊建立前沿陣地,也沒有對空警戒哨,以至於整個部隊的控制和偵查範圍不超過灘頭百米,每次都是敵軍的飛機飛到頭頂了,大家才亂作一團地原地隱蔽。

即便是葒軍時代也不至於如此,葒軍時代有很多渡江戰役,很多都打的非常漂亮的,比如四渡赤水、強度烏江、大渡河、金沙江、嘉陵江。

數次戰役中葒軍都有先遣部隊向縱深突擊幾里甚至幾十裡,陳庚大將曾經1天內急行軍240裡渡江後,不顧疲乏,也要向前延申搶佔高地,並擊退敵軍反撲。

反而到了志遠軍,結果只會原地挨炸,越活越回去了。

沒有假陣地、假橋樑、防空掩體,電影中志遠軍在河灘上的對空防禦基本是不設防的。

只要有這些,敵軍炮擊和轟炸造成的損失會大幅降低,準備渡河的步兵也沒有隱藏在反斜面陣地,反而直接暴露在敵軍軍155榴彈炮的火力之下。

當然,這些東西99%的戰爭片都不會有,也是正常的。

可是掩護師級單位渡河,火力僅僅只有兩門37毫米高射炮,還只有幾十發炮彈,導演真是把我軍看成乞丐軍隊了。

那個時候,我軍火力大大加強,而且和米軍的火炮對比是1.7:1,炮兵是佔優的。

戰爭後期的金城戰役,我軍的攻堅能力直接打消了米軍的幻想。

導演估計也不瞭解志遠軍的實力,人云亦云地以為,還是小米加步槍的時代,給兩門高射炮就不錯了,沒讓步槍打飛機。

可是,給了高射炮,好歹彈藥不能少啊。

37毫米高瑟跑,平均900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

兩門炮,給幾十發炮彈,不知道是看不起我軍的後勤,還是高估了我軍炮手的實力。

不過,不瞭解志遠軍,不瞭解抗米援朝戰爭,打心眼裡看不起志遠軍,那是肯定的。

《金剛川》這部電影,沒有我軍的機智與勇敢,只是有勇無謀,送死罷了。

可以說,整部電影根本沒有展示志遠軍的優秀戰鬥素養,這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革命軍隊,是輕步兵的巔峰。

而電影中卻像是舊軍閥武裝。

導演也不知道是哪個人才,對我軍的理解只剩下不怕死、不要命了,少數高光時刻也搞得跟米國西部牛仔一樣的個人英雄主義。

如果從敵人的角度看電影,這部電影表現了米軍海軍陸戰隊艦載機駕駛員希爾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他克服戰友犧牲的傷痛,僅憑一人單機摧毀對手防空陣地2個。

完成任務後他主動強行起飛加班,引導兄弟部隊轟炸機的燃燒彈擊敵於半渡,對金剛川兩岸等待渡河的有生力量造成大量殺傷。

但在掩護轟炸機投彈時被高炮偷襲擊中,最終英勇就義。

多麼可歌可泣啊,完全可以單獨以這個飛行員希爾拍一部電影了,還是主旋律的那種。

文化、精神,對於主旋律電影來說最重要的兩點,也不知道這種片子是怎麼過審的。

不過,這次李謙作為總策劃、總製片人、總導演,雖然不會太過干涉拍攝,可是肯定不會讓人亂來的。

退一萬步說,他掛著三個“總”的頭銜,也是三部電影名頭最大的人,萬一出點什麼問題,觀眾第一反應就是李謙的問題,這鍋可不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