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導演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78章 膠片電影的難度(求推薦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8章 膠片電影的難度(求推薦票!)

7月18號,李謙已經來京城五天了。

工作室的辦公地址也選好了,沒租寫字樓,就在東三環租了棟兩層的小樓。

面積不大,基本上工作室裡也就弄個小放映廳,搞個做後期的機房,再留兩間庫房就行了,也沒有太多需求。

工商執照找人辦了,電影工作室的相關牌照也在辦理。

裝置大多都透過光羨去採購,還在路上。

主要先買要用的,至於放映廳,等《大白鯊》的票房分賬下來了再說。

忙活了幾天,李謙便召集大家開個會,一臉嚴肅地道。

“從現在開始,咱們工作室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也就正式開始籌備了。”

“而且,這次我們要用膠片機,難度不是網路大電影能比,必須做足準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用膠片機?”

張忠華忍不住出聲了。

齊玉坤和郭凡兩人也一臉驚訝的表情,雖然他們不是導演專業,但是也知道用膠片機和數字電影完全是兩個概念。

說句不好聽的,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拍攝難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更何況李謙之前就說了,這次成本在六七百萬左右,是部小成本電影,這種規格的電影,基本上很少用膠片拍。

李謙對他們的疑慮沒有意外,這也是正常的。

“成本方面基本沒問題,七百萬是製作成本,加上宣發也有上千萬了,我也稍微算了個帳。”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九十分鍾,400尺的35mm膠片一盤能拍三分鐘,按1:8的配片比,至少需要240盤膠片。”

“一盤膠片的價格大概在1500左右,240盤也就是36萬,洗印費用一尺3塊,240盤膠片一共9萬6千尺,也就是28萬,膠片成本大概就在64萬左右。”

“膠片機一套加鏡頭,整套燈光、軌道系統、減震系統,整套下來,普通點的一萬二三一天吧,一切順利的話,四十天左右拍完,也就是50萬。”

攝影機和膠片的成本就114萬了,這也是小成本電影選擇數字攝影機的最大原因。

太貴,而且難度大。

不過,大製作就可以忽略這個問題,動輒七八千上億的製作成本而言,這百來萬的根本不是事。

國內的膠片電影,配片比都在1:8-1:15之間,想達到1:8都不容易。

哪怕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中,正常的配片比也高達1:20。

也就是90分鐘的電影,要準備1800分鐘的膠片。

齊玉坤和郭凡兩人頂多就是半桶水,心裡默默地計算著這些數字,有些懵逼地看著李謙。

在座的也只有張忠華以前在江浙電影製片廠的時候,拍過幾部膠片電影,心裡大概合計了一下,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

不過他也開口道,“可是劇組怎麼辦,臨時拼湊的劇組,到時候恐怕15的配片比都達不到,更別說四十天拍完了,搞不好這個成本還要翻倍。”

“這就要靠老張你了。”

李謙笑笑,“國內大大小小幾十家電影製片廠,現在基本上都跟倒閉沒多大區別了,江浙也差不多,老張你看能不能找找你那些老同事。”

“至少也要給我拉個掌鏡師傅,兩個跟焦,兩個燈光師傅。”

沒想到還落到自己身上了,張忠華苦笑著搖搖頭。

不過製片廠一年到頭也開不了幾次工,那些人基本上都出去接活了,找兩個人過來倒沒什麼難的,也就應了下來。

“那我試試吧。”

“麻煩老張了。”

膠片電影,對攝影師、燈光師傅的要求太大了,甚至跟焦員的技術水平不夠,都會給劇組增加巨大的難度。

膠片機不像數字攝影機,現場導演透過監視器就可以看到拍攝效果。

而膠片機,都要當天拍完送去洗印,洗印完了拿回來,導演才知道拍出來的是什麼效果。

鏡頭、燈光等等問題,那就要兩位師傅的手藝了。

而鏡頭的好壞,燈光如何,只有攝影師能透過取景器看到。

當然,不是說膠片電影就沒有監視器了,膠片攝影機的監視器畫面,來源於給跟焦員用來檢查畫面的攝像機自帶的2英寸小監視器,再連線到17寸的大監視器上。

但是這個監視器上的畫面,特別模糊,畢竟是兩寸的螢幕放大到17寸的大監視器上,只能判斷開角,觀看演員大概的表演。

最終的成像,只能看洗印出來的成片,當天拍當天送洗,有問題了重拍。

所以,經常在拍攝現場,導演拍完還得問攝影師,攝影師說OK才OK。

要不然優秀的攝影師轉導演,怎麼比任何職位都更容易。

遠有張一謀,近有顧常偉,從一流攝影師到一流導演,都可以做到無縫轉變。

水平不夠的攝影師和燈光師傅,甚至能把兩個月的拍攝週期拖到三個月,1:8的配片比給弄成1:15。

這兩個職位沒問題,基本上劇組就好辦多了。

當然,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對演員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不過演員倒好辦,內地的演員,尤其是一二線的男演員,便宜的很。

這都是供求關系決定的,演員太多了,商業電影又太少了,就算一線男演員,一年到頭都難接到一部千萬成本的商業電影男一號。

電視劇和小成本文藝片、偽文藝片男一號倒多得是,想接多少有多少。

所以李謙這部製作成本加光羨墊付的宣發成本,一共千萬成本左右的商業電影。

再加上光羨宣發,李謙本身也透過兩部經典網大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基本上可以隨便挑男演員了。

不會像李光傑那樣,還的看對方願不願意。

現在自己有了名氣,有大的宣發公司,再加上千萬級別的商業電影,一線男演員都得主動上門。

畢竟,現在別說上億的大製作了,中等製作的片子,基本上被香江的演員包圓了。

看看去年,《黃金甲》、《夜宴》、《寶貝計劃》、《傷城》、《霍元甲》、《龍虎門》、《墨攻》,這幾部兩千萬票房以上的國產電影,除了葛大爺和李聯傑,沒有哪一部的男主角是內地男演員。

對了,還有《瘋狂的石頭》和《雲水謠》是例外,後者是陳昆主演,三千萬票房換來了三千五百萬票房。

去年就更慘了,一個都沒有。

內地的中生代男演員,在大銀幕裡,根本沒有多少機會。

劇組沒問題,700萬的製作成本將將夠了。

演員也沒問題,多的是人供李謙選。

宣發有光羨兜底,也沒什麼問題。

排除了種種困難,接下來李謙就可以安心閉關編寫劇本了。

其他的問題,就得到了拍攝的時候慢慢發現,慢慢排解了。

甚至,李謙還聽說過好萊塢有些特別嚴苛的劇組,每到一處外景之前,都要事先瞭解往年這個時候的天氣情況,不同天氣每個時段的光線情況,紀錄在冊。

(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