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興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津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津衛

剛剛開河的海河,河面上還有浮冰,這時進入航道的船不多。李憬在船頭看著兩岸一片蕭瑟的景象。

李憬的船隊速度很快,逆流能有這個速度李憬是滿意的。民國時海河開河,各國輪船都熱衷於爭奪第一個到達天津海河碼頭的榮耀,第一船貨物一般要拍賣,以示慶祝。可惜這個時代沒有,否則李憬必能奪得頭籌。

李憬和陳重對人力踩踏的頻率和體能消耗進行了總結,作戰時需要高速機動,最好是一個時辰三班倒,六十個人,輪流操作速度可以達到20公里每小時。平時和夜間行船,可以只用10人,緩慢的踩踏,不浪費體力,兩個時辰換一班,速度大概10公里左右。每人踩踏四個小時就可以去休息或從事別的輕鬆工作了。能用縱帆時就可以不用人力了。

中午還未到,已經遠遠的看到天津衛的城牆了。從1404年設衛建城以來,憑藉著河海聯運的優勢地位,天津迅速崛起為商業重鎮,在經濟逐步走向繁華的同時,天津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定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裡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天津的初始發展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由於漕運帶來的商機和鹽業的興盛,使天津“因商而興”,一躍而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業都會。《津門雜記》曰:“天津無沃壤腴田,民多以賈趨利。”長蘆鹽場就位於天津境內,直到今天都有全國十分之一的產量。天津因鹽業和漕運而繁華,和揚州一樣都是鹽漕城市。

李憬對鹽業垂涎已久,長蘆是北方最大的鹽場,這裡現在還是以煮鹽為主,效率不高,這一帶沿海遍佈鹽戶,形成一個個鹽戶村,貧困不堪。同時這裡也是治安最亂的地區,私鹽盛行。政府也收不到多少稅。

天津這地方和北京不同,明代前主城區這裡本是荒原,因為運河在這裡和海河交匯興起,最初只是駐軍,用來海防保護北京,後來運河在這裡拐彎去北京通州,外加河北北部幾乎所有的河流都在這裡彙集入海,號稱九河下梢,成了交通樞紐。一條大運河一個大沽口養活了十幾萬天津軍民。

這裡除了軍人和家屬,就是為軍人服務的人。像什麼裁縫啦,酒樓啦、醫生啦、修腳的、碼頭苦力啦什麼的,後來有發展了不少的手工業者,商業因為交通便利而發展起來。

繼續航行到北京的話,正好是半夜,也進不了城,索性在天津溜達一下,晚上開船,正好凌晨到朝陽門外,李憬下船,船隻沿著護城河去積水潭停泊。李憬這次回來是去兵部領取糧餉和兵器,鎧甲和部分火器和火藥炮子。從朝廷重建南澳鎮後,都是李憬自己墊付的銀子,這次是來報銷費用和領取軍餉物資輜重的。

船尾的房間雖然把六磅炮車弄出去了,又加了小鐵爐子,關閉了炮窗,小菊還用漿糊把窗縫用紙條貼上好,但是還是很簡陋。尾艙只有五米寬六米長。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本來想把四婢留在營口,她們非要吵著要來天津衛玩,李憬只好都帶來了。

明代天津的繁華城區在南運河三岔河口地區,綢緞街、沽衣街、鍋店街、針市街、糧店街、曲店街、肉市口大街、竹竿衚衕、斗店衚衕。最繁華的是歸賈衚衕,飯店、戲院、茶館、澡堂、青樓一家接著一家。南市更是擺攤撂地表演各種雜耍、說書,賣藝,各種小吃的,李憬帶著白羽和四婢,外加六個親兵,換上普通人的衣服先找了家酒樓吃了一頓,這次是因公出差,還是低調些的好。

“少爺,少爺,天津衛都有什麼好玩的啊”小竹嬌憨的撒嬌道。

“少爺,天津衛有啥好吃的啊”小蘭也搖著他胳膊問道。

“嗯,說起來這天津有三寶,分別是鈴鐺閣、鼓樓還有,……”李憬忽然想起來炮臺還沒修呢,天津城的炮臺是崇禎十二年修的。

“還有什麼啊,”小梅也搖著胳膊追問道。

“哎呀,我怎麼忘記了,算了,咱們吃完先去鈴鐺閣,再去遊鼓樓,然後去南市看雜耍,吃小吃。”李憬說道。

“好耶、好耶,”四婢高興的歡呼。白羽忍不住苦笑,少爺就是太好說話了,對下人跟自己的家人一樣,四婢都寵壞了。

鈴鐺閣原來是舊城西稽古寺的藏經閣,建於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因為飛簷四出,風鈴丁冬,俗稱鈴鐺閣。

位於天津縣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記憶體有《大藏經》全卷。

明萬歷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簷四出,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

此時重修不到四十年,還是挺壯觀的。眾人心滿意足的玩了一遍,臨走時給方丈大師說施捨了一百兩銀子。一百兩可是不少,一戶農民一年的稅賦也就不到二兩。一眾僧侶熱情的送出寺來。

眾人接著來到了鼓樓,

弘治年間的鼓樓,是整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物,它佔領了天津城的制高點。眾人登高望遠,整個天津衛盡收眼底,遠處運河帆檣如林,熱鬧非凡。

眾女嘰嘰喳喳的說道:“少爺這個鼓樓怎麼沒有鼓啊,怎麼反倒有一口好大的大銅鐘”

“就是這樣才奇怪嗎,天津的鼓樓其實是鐘樓,但是就是叫做鼓樓。”李憬說道。

明代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建城的時候天津衛城還只是個土圍子,到弘治六、七年(1493-1494),才包磚砌成磚城,同時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

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那個時候修建起來,名為鍾鼓樓。這座鍾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闢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300斤的鐵鐘一口。“傳說中,鼓樓鍾、鼓皆有,但後來鼓被搬出,它卻被稱為‘鼓樓’。

從鼓樓出來到了南市,這裡人很多,摩肩接踵的,眾女正嘰嘰喳喳的圍著李憬說著鼓樓的奇怪,忽然對面有一個馬臉漢子從對面擠了過來,撞了李憬一下,李憬剛要說話,對面四五個漢子又擠了過來。

李憬忽然感到不對勁,一摸懷裡,糟了,懷裡有十張五十兩的銀票和進京去兵部報銷的薄薄的賬本憑證用絲綢包好,一塊丟失了。

看到李憬豁然站住,白羽急忙趕上來道,“少爺,怎麼了”

“賬本和銀票丟了”李憬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