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興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章 招兵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章 招兵到

早上起來,還沒洗漱,李秋匆匆走進來,說道:“少爺,三爺來了,還帶來了很多人,正在鐵礦南邊的山裡。說是您要他招的礦場護衛。”

李憬明白了,只是之前他派白羽去傳信,帶過去給爺爺和三叔的信裡面說的,招一批閩粵贛交界地區的棚民,要求是有家口的青壯。史書上記載,棚民之稱,起於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縣內,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箐,開鑪煽鐵,造紙制菇為業。這些人都是為了逃避賦稅的流民,在深山老林裡求活,生活十分艱難,整天和野獸搏鬥求生,深山裡蛇蟲蚊蟻,蜈蚣蚰蜒,各種危險數不勝數,這些人不敢下山,一代代生活在文明世界之外。

三叔是負責家裡的馬隊馱隊的,李家的商隊,常年遊走在粵東、贛南、浙西、閩北地區。主要就是做棚民的生意,從他們手裡私自收購草藥,礦石、皮草、各種山貨,用鹽巴、糧食和布匹和他們交易。這一塊每年能給李家帶來五千兩的收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李家在棚民裡也是比較熟悉的合作伙伴。李憬想了想。讓李秋先下去,不要和別人說,這裡先由李秋主持,自己穿好防刺服內衣,外穿一身短打勁裝,騎一匹黑馬,獨自一人向三叔說的地點趕去。

到了無人之處,李憬開啟光幕,客服妹妹出現,李憬直接購買了一百名生化人軍官。帶著大隊人馬趕去。

到了山谷口,遠遠的就看到了三叔和家裡的一些家兵頭子在等他。李憬帶著人走到三叔面前。三叔對著李憬的肩膀就擂了一拳,勁力十足,疼得李憬次牙咧嘴,這是三叔和李憬親暱的方式。李憬嘿嘿一笑。

“按照你的要求,招了三千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山上養不了太多人,隨著人口的繁衍,每過兩年,總有些人要被擠出去,去其他地方求活,這次各個山寨的首領乾脆把這些人交給我了。這些都是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青壯,講好的月餉一兩銀子。家屬都去梅花塢給我李家做工。工錢按行市另算。還有你許諾的,在南澳島開設海事學堂,他們十五歲以下的子女都可以免費入學。如果戰死了,家屬安排工作,子女由李家撫養,教育。成人後李家安排工作。”

“這些都沒有問題,我說到做到,三叔把人集合起來吧,我和他們說幾句話”李憬和三叔說道。

很快呼啦啦的一大片人從山谷湧出來,在鐵礦前面的空地上由李家的家兵頭子們,驅趕著站好隊。

三叔站在高處和李憬看著這些面黃肌瘦的棚民少年,多數都是不到二十歲的少年。李憬問三叔,我說什麼話。他們能聽懂,三叔說,你說官話吧,基本都能聽懂。

“所有人注意了,我叫李憬,字徵夷,是梅花塢李家的長房長孫,你們就是我招的兵。我是朝廷正七品南澳鎮鎮守使,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官兵了。但我不會把你們變成軍戶,你們是募兵。你們的家屬都李家僱傭的工人。你們全家都將託庇在李家的羽翼下,沒有人找你們收稅,沒有人敢給你們派徭役。你們當一天兵就有三分的銀子,你們的家屬,上一天工就有一天的銀錢。從此以後沒人可以欺負你們。“

“你的孩子可以免費讀書識字,你們家人有病可以有錢醫治,不必在躲在深山老林裡等死。我的要求只有一個,下級服從上級,一切行動聽指揮。違抗軍令的,鞭笞、軍棍、禁閉、吊死、砍頭。朝廷已經十幾年沒給南澳鎮發過軍餉了。你們的軍餉都是我發的,自古以來,當兵的吃誰的餉就給誰打仗,天經地義,所以你們要記住,你們不是朝廷的兵,而是我李憬的家丁。你們拿的是家丁的餉。聽明白了嗎”

下邊一片嚎叫“聽明白了”李家對得起他們,解決了一切後顧之憂,還給這麼豐厚的餉銀。在貧窮的人也知道好壞,如果不好好給李憬賣命,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李憬朝那一百名生化軍官揮揮手,這些軍官每人下去,每個人挑了三十人,剛好一個排的兵力,各自帶走,在礦區外側的李憬買的荒地上 ,開始搭建帳篷,建設軍營,挖廁所,排水溝,用石碾子把地面壓平,然後按照平臺上買的步兵操典開始編組士卒。

軍與兵並存,是明代獨特的軍事制度。軍指的是衛所軍隊。一般稱呼某某軍,一定是某地的衛所軍隊。兵指的是募兵,兵屬於營管轄。稱呼為某某營。稱為某某兵的,例如河南的毛兵之類,都是臨時招募的兵。

軍屬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上而至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軍及官世襲,僅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襲,為流官,由世職衛所官及武舉選授。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帶家屬,世居一地,並代代相傳,基本上不再變動。每一衛所的駐地固定,軍士數額固定,將官設定亦有定例。總之,衛所制下權力分散,兵將分離。但景泰以後,兵部權力上升,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集體陣亡,後備的少年尚未成長起來,文官實力大漲(歷代一直有陰謀論者,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文官一手策劃的),趁機奪取兵權,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奪五府之權,五府官變動為虛銜。衛所的兵權落到文官手中,文官愛財,趁機大肆壓榨軍戶,徹底把衛所制度敗壞了。

明中葉以後衛所軍逃亡甚大,正統二年九月兵部統計,天下都司衛所逃亡軍士達120萬人,相當於全國額定兵員的一半左右。而至正德,據兵部尚書王瓊估計衛所逃亡數已佔額數的十之八九。逃亡者多為精壯,未逃者盡是羸弱,故衛所軍毫無戰鬥力,不難理解。

兵屬營,由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屬,直屬兵部。兵一般不世襲,但由衛所軍轉為兵者例外。兵無戶籍的規定,兵服役期限不長,一般不終身服役,多戰時創設,事畢汰兵撤營,但在重要的軍事防禦衛則常川戍守。營兵不隨家屬,更接近現代兵制。

營伍官無品級,有者則是衛所制下的官品,無定員,不世襲。營兵與營將相習,戰時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總副參遊統帶出征。將權相對提高後,兵可由將自行召募,召者與被召者關係密切,甚至在主將發生變故時,兵即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