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由我而校最新章節列表 > 第0212章 改革軍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212章 改革軍戶

顏家和朱家讓本戶子弟安心留在軍隊的如意算盤總是落空。在役士卒一次又一次地逃亡,官吏便一次又一次地上門,勾取兩家替役者。

到了嘉靖六年,顏朱兩家服役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了,對其中的不確定性深惡痛絕,最後擬定了一份合同,同意支付新兵所有的軍裝盤纏,以確保新兵堅持履行兩家的共同義務。

袁文新的口才不錯,他講述地非常清楚,這普通軍戶的生活境遇好似放電影一樣,在皇帝的腦海裡留下深深地印象。

內閣首輔孫承宗則是講的沒有那麼多細節,只是給出兵部的統計數據和管理軍戶的法律。

一家被編為軍戶,該家庭有義務派出一名成年男丁參軍。這名男丁被稱為“正軍”。每個軍戶有責任確保本戶在任何時候都有一名正軍在伍。

派出正軍的任務沒有期限,這是一項永久的、持續的責任。當正軍去世,或因為患病、受傷、衰老而喪失行動能力,乃至當了逃兵時,軍戶就必須遣人補伍。

新兵的駐所遠離原籍,有時甚至遠隔千山萬水。不僅如此,來自一地軍戶的正軍並不會被分派到同一駐地。這是朝廷有意為之,旨在避免同鄉士卒一起服役;但也有出於戰略上的考量,為應眼前的軍事需求而抽調士卒戍守新建衛所。

舉例說,位於中原的河南固始縣,共有一千七百三十個在冊軍戶。他們的正軍被分派到三百五十八個不同的衛所,這些衛所遍及全國各地。

整個軍戶制度正常運作時,雲南一名正軍的死亡,會引發勾軍的官僚程式,最終導致四千多裡地之外的某個河南軍戶遣人補伍。

孫承宗最後總結道:“陛下,這就好比從深井中汲取,不僅僅是一桶一桶地,也是一滴一滴地抽。”

也不僅僅是當前的大臣討論問題,來自福建巡撫南居益一封奏疏更讓皇帝對軍戶有更深的瞭解。

那就是沿海衛所的軍戶參與對外走私海貿。即使他們沒有親身參與海盜或走私活動,軍隊的部署模式也決定了他們往往與相關人士有聯絡。

南居益在奏疏中寫道,有被抓到的不交市舶稅的走私商人被官府抓起來,然而某天晚上,卻被衛所的人劫獄救走了。

明朝這二百多年,官兵參與走私,與外國人做生意,並時而行事如同海盜。他們扮演著不同角色,或是推波助瀾,或是親力親為。他們的長官也沒閒著,恣意收受賄賂,對非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官兵參與走私的動機,與其他走私者沒什麼不同:要麼是生計所迫,要麼是懷有野心,要麼是投機取巧。然而,南居益提到對明代軍戶成員而言,還有一些獨特的壓力、誘惑及好處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將他們推入這潭渾水。

朝廷通常為了不讓士卒逃軍,鼓勵士卒在衛所當地安家。理論上各衛所的兵員數量是固定不

變的。每當正軍退役,他會回到自己的原籍,同時,原籍的接替者會來到衛所。

施行本地化政策以後,衛所成為士卒及其眷屬的安身立命之所,並最終成為他們子孫後代的家鄉。人口的自然增長,意味著經過一段時間,明初的一名士卒可能繁衍出一個人丁旺盛的家族。即使再有逃兵,也不一定會導致人口下降,除非祖軍的全部後人集體逃逸。

衛所裡人口持續增長,朝廷卻沒有任何制度性機制來適應這一變化。一個祖軍無論有多少後人,他們都會被籍入一戶名下,該戶只需派一人當兵,相應地只能領到一份軍餉。

然而,朝廷的官員長期挪用、剋扣軍餉,幹著各種見不得人的勾當。士卒拿不著錢糧。

即便是士卒一分不差地領取到個人應得的糧餉,依然無法解決隨軍眷屬的問題。他們也得有飯吃。

人口變化造成一個棘手的局面。朝廷屢次下令,給軍眷提供耕地,讓他們成為普通農民。百姓的應對之道和朝廷的思路大同小異:軍眷要自力更生,他們投入到各行各業之中。

沿海衛所的軍戶相對於普通百姓,他們更容易接觸到船隻和航海技術。軍戶在走私上享有的最大競爭優勢在於,負責控制、取締非法海上貿易的人就是他們自己或他們的親戚。

在沿海地區,唯有軍戶可以合法理由出海,他們要巡邏。能夠掌握軍隊海巡的路線和時間,並有把握當自己被抓時可以靠關係開脫,這是從事走私的巨大優勢。

皇帝聽完臣子們的介紹,再討論相關的奏疏,也確實是想辦法想得撓頭。對軍戶的改革就如同刮骨療傷一般困難、危險,相比之下,京營的募兵制顯得非常簡單。

然而,朱由校心底裡明白,就目前大明如此遼闊的疆域,戍守的士卒全靠募兵制,那財政就直接被壓垮了。現在遼東的土地俱為大明所有,皇帝開始思索怎麼把內陸衛所移民到遼東開發經濟,成為大明的依仗。如何制止沿海衛所的走私,朱由校還沒有辦法,但緩解人口壓力可以讓他們去臺灣墾荒。

內閣首輔鑑於過年時,勸諫陛下不要貪圖享樂的事,此時還特意提醒一句:“陛下,您閒暇之時可以看一看一個叫作《雙珠記》的戲文,裡面就寫了軍戶這事。”

“哦,孫先生不是不願意朕沉迷玩樂嗎?怎麼還主動建議呢?”

“回陛下,僕想過,這戲文也包含民間的喜怒哀樂,陛下閒暇之時看看這樣的戲,既瞭解了民情,又放鬆了身心。一舉兩得啊!”

到了明天晚上,皇帝和嬪妃們擺駕西苑看戲,他提前跟劉若愚說好了,要看原汁原味的《雙珠記》。劉若愚得了旨意,就盡心安排,找有名的戲班為皇帝表演。

《雙珠記》的故事背景設在唐代,反映的卻是明代的情況。劇中的角色甚至大聲朗讀了黃冊。

在戲臺

上,第一出戏是一名官差火急火燎地前去拜刺史,念自己攜帶的官文,說是王家在衛所的正軍死了,急需王家的男丁補充兵丁。

刺史招來裡老,命他們取出黃冊,即南京所藏黃冊在當地的備份。他們查閱黃冊,得知王家只剩一名成年男丁叫王楫,刺史下令讓王楫夫妻倆隨官差去戍守衛所。

現在,舞臺背景換做王楫的家宅。年輕英俊的書生王楫正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看戲的觀眾能透過戲文判斷出,這是一位飽學之士,必將得到考官的賞識,蟾宮折桂。

但是,觀眾也預感到,無妄之災將要降臨到他頭上。官兵闖入王家,抓走王楫和他的妻兒。他們還沒反應過來,就已被押解著奔赴遙遠的邊地衛所。

這件事引發了一系列悲劇:王楫之妻被長官調戲;王楫前去理論,卻遭誣陷,以謀害長官之罪被判死刑;王楫之妻走投無路,欲尋短見,神明突然現身,救了她一命;王家的命運出現轉折,王楫挽救了唐王朝,而他的兒子則狀元及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民間戲文裡的故事,結局多是完美的,百姓的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悲歡離合,自然是喜歡皆大歡喜的劇情。

明代百姓熟悉勾軍制度,並且很清楚該制度一般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事。軍戶家庭明白,官員和衙役會突然闖入家門,抓走一名家人充軍入伍,他們必須應對勾軍造成的實際影響。他們制訂出一套又一套策略,用以減少自家生活受到的傷害。

孫承宗倒是沒有騙皇上,這《雙珠記》確實揭露了一些現實問題。這軍戶的問題的確不好解決。

皇帝最後還是打算讓遼東作為改革軍戶的突破口,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朝鮮變成大明的一個省。

山東總督袁可立早已得到了皇帝的命令,大明水師已經整裝待發、躍躍欲試。

得到朱由校的一聲號令,遼東總督熊廷弼率領陸軍,山東總督袁可立率領水師,從海陸兩道攻向朝鮮。

理由嗎,是硬找出來的。現在的朝鮮國王叫李倧,他是發動宮廷政變把上一任朝鮮王李琿給廢除的。

那好,這就是理由。大明朝不允許朝鮮有此以下犯上之事,以前是忙於攻打後金,沒空搭理你。現在大明的天兵天將一方面要為李琿報仇,另一方面要徹底地將中華禮儀遠播於朝鮮半島之上。

以毛文龍為首的數十艘大戰船朝著朝鮮駛去。

下達了攻打朝鮮的命令,皇帝又發現國內的敵人還很難解決。

就比如說白蓮教和晉商。廠衛撒下天羅地網去抓人,但白蓮教主和聖女就是沒有一點訊息。山西的晉商聽說大明打贏了仗,他們押寶押錯了,紛紛跑到西蒙古去避難。一時半會兒還不知道他們在哪。雖說晉商的倉庫被抄了不少,也給國庫增加了不少資金,但這畢竟還是個軍事隱患,非要解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