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文藝時代的人生直播最新章節列表 > 第494章 非常時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94章 非常時期

老農喝酒,只是一小杯,多了也不喝。那一小杯,就是一小搪瓷缸子,看起來有三四兩的樣子。容量較大,看著不起眼。這種搪瓷缸(杯),在農戶家很常見。用來喝酒,又文明、又實在。

空氣中瀰漫著酒香和肉香,騰騰的煙霧、翻滾的火鍋,讓這個家充滿了人情味兒。這是阿寬前半生沒有遇見過的事,沒有看到的場景,也沒有遇到過的人。此情此景,終身難忘。他迫不及待想和別人分享。要知道在港島的朋友有很多。他們很想來,可惜千山萬水不方便。就是想來,也要申請,還有準備資金,需要時間,需要耗費精力等。不是說說而已。需要切實付出努力。

阿寬看到這不算奢華的房屋,可以說裝修非常簡單,看起來原始粗獷的裝飾,令人感到質樸之美。

這種美,不假雕飾,更沒有粉飾,全是實打實的,連紅磚和水泥磚的混合漿砌,都是結合得毫無扭捏做作。質樸的建築,配合質樸的人,倒也有趣兒。這個地方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此。經歷很多謊言,看到了很多假象,透過浮雲,還是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倒也有意思。

美食也算印象深刻,用的佐料大部分本地出產,可以說,食材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老農說的海鮮,阿寬一點興趣也沒有。阿寬來自港島,什麼海鮮都吃過。到了大山深處,吃海鮮,可想而知,海魚海蝦倒是出自大海,可是新鮮度百分百會降低。就地取材才是正道。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唱歌不跑調才是好樣的。

對於海鮮,內地,特別是對大山裡的人們來說,已經不是海鮮,具體說,就是海里產的乾貨,這樣倒好理解一些。

海魚海蝦或者海帶,前兩者是偶爾來了貴客用來招待,甚至淡水魚,例如草魚、鯉魚或者大頭青鰱,都是招待客人的菜。其他的都是當地食材,家裡餵養的,地裡生長的,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人勤快,地裡啥都不缺。

平時吃飯都是在圓桌,圓桌下面是火爐,燒木柴的。一年四季都是這樣。一般來說,桌面是一大塊地板磚,這種地板磚,其實是專門的桌面磚,這種磚,可以耐火耐高溫易清洗,磚的四周是一圈不鏽鋼箍子,這樣,磚邊或者磚角就不會碰傷人。這樣的設計充滿了智慧,也非常有人性。民間有高手,不得不佩服。除了解決生計問題,還能開發人的智力。勞動者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也是一種巨大的滿足。

吃完飯,老農的妻子用溼抹布擦桌子,抹布過後,是嫋嫋升起的水汽,看來,桌面的溫度很高。柴被燃燒,釋放出來的熱量十分可觀。這就是人間煙火,很接地氣,在港島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也想不到。港島的天氣變化快,一會晴一會雨,大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馬上烏雲滾滾,馬上豔陽照大地,顏色鮮明,皮膚容易曬黑,空氣中

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燙著,家裡有小孩的,一般會在煙囪處設定鐵絲網或者不鏽鋼的保護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孩子不被燙傷。事實證明,這個方法真好,有效保護了孩子們。

地板沒鋪地板磚,是水泥地,很光滑,泛著青光,看樣子,用的水泥標號挺高。有時候,買建築材料不是師傅去買,是東家去買,買錯了,將錯就錯,也可以用。這個無可厚非。師傅也不責怪,標號高的水泥,用起來更好,無非是錢多花了點,如果退還,麻煩得很,山區運輸成本超級大。多花的錢,如果跟運費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沒啥,簡直不值一提。

阿寬明白了,摩托車對村民出行的作用有多大。以前出門靠走,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現在有了摩托車,幹啥都方便,提高了不少的工作效率,再窮的家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這四個最重要的事,行是最後,現在卻要放在最前了。一切行動,都要靠真正動起來。如果限於嘴上說,侷限很大,最終可能會有很多問題。

多哥說:“如果你有空,我們可以去摩托車市場看看。”

“為什麼?”阿寬好奇地問,阿寬自以為是不是嫌他是累贅,要單單買一部摩托車給阿寬,這樣阿寬出門就不用操心找車了。

阿寬轉念一想,不對,這不是給我買車,短短幾天,買一部車,成本太大,買了車,怎麼弄回港島,送人又捨不得,賣了又便宜,不太划算,問問清楚再說。

“買車幹啥?”阿寬又問道,“難道說你的摩托車帶不動我,非要我單獨騎一輛摩托車不可嗎?”

“阿寬,你想多了。我們專案村有兩個,現在的是鶴村,有摩托車,就是那個,你看,我用的那個。還有一個專案村在松村,沒有摩托車。需要買一部。”多哥說。

多哥說話,阿寬一直盯著他的嘴唇看,好像透過唇語,能更明確多哥要表達的意思。阿寬在港島的時候,學過一段時間的唇語。這個可以幫助殘障人士。

在社會服務方面,港島做的比較好,阿寬參與過很多活動,關於社會服務這一塊不陌生。人心到處都一樣。富裕國家有窮人,窮國家有富人,如果不懂社會,就要繼續努力去瞭解。

“原來是這樣,嚇我一跳,我還以為給我買一部摩托車呢,我說呢,幹嘛要買?買,容易,賣就難。我又不可能將摩托車帶回港島。”阿寬說。

“是的。港島可以跑摩托車嗎?”多哥問。

“可以跑,但是沒人願意跑。港島的交通很方便,出門有公交、地鐵和計程車,出行一點都不難,摩托車沒啥用,偶爾帶帶女友出去兜兜風可以,沒談戀愛或者不懂談戀愛的就用不著,因為後座沒人。交通發達,就是貴,不過有補貼,遊客到港島,車費幾乎佔大頭了,不過,既然旅遊,就是要開心,花點錢也值得。”阿寬說。

“呵呵,真有意思。你們港島人真有意思。”老農聽了,哈哈大笑道。

“每個地方都有特色。山區和平原的差異很大。”阿寬說。

“沒錯。那麼,阿寬,我們下午有什麼安排?”多哥問阿寬。

“聽你的。”阿寬說。

“你看天氣挺熱的,下午我們回宿舍休息休息吧。”多哥說。

“可以。”阿寬說。

看得出來,阿寬這兩天很疲勞,他忙得不可開交,可能將港島的快節奏、忙工作的勁頭帶著,這是一種慣性,一下子剎不住車。內地的工作節奏慢,有點讓才從港島過來的人不習慣。要知道,有的人喜歡快,走路快、說話快、做事麻利,做慢了有點不適應。從事農業看起來收入不穩定,看天氣,看自然條件,還看市場,市場很穩定,漲價不可能,保住不跌價就很好。這事誰知道呢?農村就是這樣。很多人都呆不住,進城務工,都有二代、三代了,在城裡安家,到孫子、重孫子,再也沒有農村的概念,可能回到農村,無法生存。韭菜麥子分不清,四季種啥不知道,農藥化肥咋用也不清楚,也可能會迷路。也就是說,走路都需要幫忙。讓人懷疑是不是農民的後代了。

有的人喜歡慢,看起來是患有拖延症,就像摸鱉的人一樣,非得慢下來不可,如果不慢,就不容易成功。

飯後,老農的妻子給大家上茶。

阿寬看到那茶葉在滾水中冒泡,問:“這是發酵過的嗎?”

“看來,你懂茶啊!”老農笑著說。

“不懂。只是瞭解了一下,據說這裡是茶葉基地,專門出茶的地方,從古至今都是這樣。連喬致庸都從這裡進茶。現在還是。家家戶戶都有茶山,有自己的茶園,除非自己不要了,流轉給其他人,自己要是自我管理,可以自己管理,不用請人,可以節省不少開支。”阿寬說。

這次阿寬說得很清楚,看來是入鄉隨俗的原因,他品著正宗的綠茶,享受著快樂的人生。茶,成為最後的普通人的享受,帶有文化的色彩,因為,茶就是讓人頓時高雅的象徵。前頭六個,柴米油鹽醬醋,都是一些生活的瑣碎,讓人的理想也破碎,一地雞毛,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最後一個茶,頓時讓人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情趣,原來生活不是枯燥無味,而是充滿著詩情畫意,透過茶可以體現出來。

原來,阿寬比較喜歡喝茶。

“這種綠茶不是發酵過的,是炒過的。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對於愛喝茶的人來說,的確是美好的一刻。飯後不吸菸,就餐時不喝酒,就是一杯清茶,就足以過好一天的日子。如果不懂茶,也就無所謂,就像牛馬飲水一般。”多哥說。

“原來多工懂茶?”老農說。

“略懂一點,我不喝茶,因為我有胃病,要喝的話,就喝一點紅茶,綠茶太刺激,就不喝。再說,喝胃藥,醫生囑咐不能喝茶等刺激性的食物,我也就喝白開水,偶爾喝點發酵過的茶。減少對胃的刺激。”多哥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原來這樣,我家裡也有紅茶,要不要來點?這紅茶是娃娃們從福建帶回來的。我們這裡還沒有,正在引進,還沒學會。”老農說。

“不必了,我的杯子裡還有其他的東西,現在正在吃藥。等過了這段時間,我專門上門來討茶喝。”多哥說。

“好的,只怕你不來。來之前,先打個招呼,我好殺雞燉上,來了我喝酒,你喝紅茶,吃雞。”老農說。

阿寬明白,這個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是多哥常年累月和村民打交道養成的關係。這是良好的關係還不是不好的關係,真的不好把握。

飯也吃了,茶也喝了,阿寬拿出自己錢包,問:“請問老伯,這次吃飯用了多少錢,我好給你。”

“錢,什麼錢?”老農嚇了一跳,連忙問道。

“就是今天吃飯的錢。我們都不吃農戶的飯,如果實在沒辦法吃了就要付錢。”阿寬說。

“你別笑人了!我們從來不收客人的飯錢。這是從古到今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從不收費,如果我破了例,在我家吃飯給了錢,不說祖宗不高興,就是鄉親們也要戳我脊樑骨,罵我,我可背不起。”老農說。

“老伯,你一定收下,如果不收,我就算違反紀律了,給機構臉上抹了黑,以後怎麼在機構做事為人?”多哥說。

“去去去,我說你這個人,還是從大城市來的,怎麼這麼不懂事?我說不要就不要,如果我收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還在這裡,等別人罵我吧。你也不想看到我倒黴吧?”老農說。

阿寬聽他這麼一說,嚇了一跳,敢情這是鐵了心不收,如果收了,說不定要出人命。鄉裡鄉親的,都要面子,沒面子,不如死了。他們這麼淳樸,招待遠客是習俗,絕對不會收錢。如果收了,會被認為破壞了規矩,老祖宗不高興,鄉親們也不待見。後果很嚴重。敢情多哥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吃飯給錢都給不出去,那麼,港島辦公室應該交代交代,免得讓人難堪,到了這個地方,就是進入尷尬之地。看來,文化的衝撞在所難免。世俗的東西,在山裡人看來,是不是君子所為,而是小人行徑,要慷慨大方,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來了朋友招待,是天經地義的事,談錢就傷感情。當地人不能接受。中西方還是存在文化差異的。存在衝突也可以理解。只是對大家都好,說得過去就不必過於認真,適當做一些讓步也是可以的。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民俗是這樣,內地劉小姐他們也清楚,但是,港島辦公室的不能理解,不知道這規矩,還是按照以前的專案原則在走,這就不配套了,很麻煩,資訊應當及時更新才對。否則,來了訪客和新隊工,就有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