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萬界最強種植宗門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一章全真教(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一章全真教(十)

尹志平寵膺上命,簪裳接跡,宮觀相望,撫慰遺民,群盜羅拜受教,悉為良民,雖遐方遠裔,深山大澤,皆有其人。又命編纂《道藏》,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繼續發展。李志常體含妙用,動應玄機,通明中正,價重一時。其後,王志坦、張志敬、祁志誠、張志仙等苦心經營。直至成宗即位後的元貞元年(1295),全真道再振玄威。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師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後,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大約在元代中後期,南北歸宗,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為唯一的一個上層丹鼎大派。

全真教有三大祖庭,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這是一處在國內外得有影響的古建築,它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裡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皇壁畫媲美。

永樂宮,原來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鎮永樂鎮,出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佈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原名為“大純陽萬壽宮”,因建於芮城縣西南二十餘公里的永樂鎮,因而被稱為永樂宮。純陽者,唐代道士呂洞賓之道號也,因呂洞賓是永樂鎮人,唐代即在此地興建了呂公祠,這就是永樂宮的前身。

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三清殿是永樂宮最為宏偉的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又被稱為無極之殿,源於道教以“三清”為“無極至上”的緣故。三清殿雄偉壯觀,殿頂的琉璃製品製作精美,色澤鮮麗,光潔如新,殿脊兩端的鴟吻作巨龍盤旋之勢,形態優美自如,據說高達三米之巨。純陽殿裡供奉著呂洞賓,重陽殿裡供奉著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因為道教內部嚴格的等級觀念,它們與無極殿的規模有著明顯的差別。永樂宮三大殿均是元代建築的佳作,是研究宋、元建築結構演變過程的重要的實物例證。

比永樂宮的建築更為珍貴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傑出的壁畫藝術,永樂宮壁畫的精華,是無極殿內的《朝元圖》,它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畫家馬君祥及其弟子們。

永樂“大純陽萬壽宮”,即後來的永樂宮,因是呂洞賓和王重陽的修煉地,所以被全真教視為祖庭之一。永樂宮中的重陽殿就是供奉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殿堂,殿中壁面描寫了王重陽一生的事蹟,精妙多彩,不愧傳神之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重陽宮,是天下道教祖庭,全真道聖地,又稱為重陽萬壽宮、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盛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祖庵鎮,距離西安市中心西南40公里。各類建築共佔地1.0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29.2平方米,紀念塔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附設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重陽宮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重陽宮從而成為全真教祖庭。1956年,重陽宮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戶縣文化館組織實施集中重陽宮零散碑石至玉皇殿舊址,建成重陽宮祖庵碑林。

“文革”期間,重陽宮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產隊勞動,“老君殿”被拆除,重陽墓遭毀,宮觀備受冷落。1973年建碑廳11間,使碑石得到妥善保護。1979年,徵用祖庵北街村地3.14畝,修建圍牆;1980年成立重陽宮文管所(後交道教協會管理年);1982年,修葺祖師殿、靈宮殿,並改建耳門;1986年,新建飛簷翹角仿古式重陽宮山門;1993年,臺胞黃勝德捐款修建王重陽紀念塔一座;1998年由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等捐資上千萬元修復的重陽寶殿和鐘鼓二樓,為重陽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遊內涵;2001年,祖庵重陽宮碑林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經”碑石立於山門左側。

煙霞洞,位於昆嵛山西北隅,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橢圓形,深7米,高3米,洞壁上刻全真教“煙霞洞”三個大字。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洞外,峰巒環抱,壑谷幽邃,杉柞掩映,危巖矗立,石徑迴繞,逶迤多姿,奇秀壯觀。每當陰霾天氣,山頭白雲繚繞,滴翠浮青,雲海如浪,煙霧繚繞,並時有霞光出現,或明或暗,宛若煙霞縹緲,景色奇絕。

古人詩云“青天重疊水潺,聞到此處別有天。洞裡仙人何處去,煙霞風景自年年”。此洞僻靜清幽,背山傍水,藏風聚氣,歷來成為道人居士潛心修煉、講道闡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