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砸進紛亂中最新章節列表 > 36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62

黃凊帶著一顆超級佛系的心,被送往北邊關,因為這裡條件比較艱苦。

黃凊在北邊關怎麼,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來看看魏國。

魏國在世宗宣武帝元恪時期,趁著南齊內部動盪,擴大了不少領地,國勢盛極一時,但是,當時在朝者,沒有幾個朝臣的心裡,是裝著皇上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個叫高肇的外戚,與這些人不同,從中脫穎而出。

高肇是誰啊?他是元恪的母親文昭皇後的兄長,他家祖上,因為避永嘉之亂,進入了高麗,高肇的父親高颺,在高宗孝文帝元宏時期,才進入魏。

也就是說,高肇一族,在魏國根基很淺,根基很淺的人,能把女兒送入皇宮,成為元宏的皇后,生下太子元恪,看來手段也是非常

元恪的第一任皇后於氏,諡號順,順皇后於504年逝,508年三月,她生的兒子也逝,七月的時候,元恪就立了高肇的侄女高氏為皇后。

吐槽一下,難怪古代皇室成員體弱多病,他們這麼鍾愛近親結婚,生下的後代能有好嗎?難怪一個個都命不長,本來身體就不好,加上早早的就行房事,能活久了,那才真是奇蹟。

不但身體不好,恐怕智力損害或身有殘疾的皇子、皇女都不少吧,只是這些有殘缺的皇室後代,大概都被埋進了黑暗中,後世連他們的存在都不知道。

由於高氏被立,高氏一族都彈冠相慶,一族都被任為高位。

或許,順皇后的死,與高氏一族無關,可是,這樣的巧合,不得不讓人多想,不但後世的史學家們懷疑順皇后的死,是高氏一族促成,就連當時的人們,也都有這種想法。

不管有沒有關係,事實就是:高氏成為了繼皇后。

因為高氏一族在北魏根基淺,所以,高肇沒有親族,便交結朋黨,依附者,旬月超升,違背者,便被構陷大罪,典型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當時皇室也是內部不穩,元恪對諸親王多有防範,並默許了高肇對彭城王元勰等的構陷和殺害,其子元子攸當上皇帝,尊追他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

還有京兆王元愉,不滿外戚高肇弄權秉政,在冀州發動叛亂,兵敗成擒,終為高肇所害,時年二十一歲。胡太後掌權,追封臨洮郡王,其子南陽王元寶炬稱帝,建立西魏政權,追諡文景皇帝。

被高肇收拾掉的還有北海王元詳,但他也同樣是被元恪默許的。

史書中對高肇,多為貶損,元恪就是活在高肇陰影中的,但,細觀其內容,高肇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比如:元詳和元愉,在史料記載中,元愉是“驕奢貪縱,妄行不法”,元詳更甚,“恃勢驕奢,貪冒無厭,公私營販,廣佔第宅,奪人居室”,這等毒瘤該除!

再比如:削減封秩、抑黜勳人,可以看出,高肇不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

元恪在《魏書》中的評價是:雅興儉素,是個知節儉的皇帝,但,透過其他記述可知,“無政事則財用不足”,沒什麼事,只是日常開銷,都財用不足,可見當時魏國的國庫,已經有問題了,元恪的節儉,怕也是被逼出來的吧。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高肇才做出了“削減封秩、抑黜勳人”,元恪重用他,除了朝臣中沒有幾個人心向皇帝外,高肇本身也是有才華之人。

只是,元勰堅決反對外戚擅權,他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高肇雖然做了一些事實,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依然導致朝政日趨黑暗,加之元恪怠荒,國力逐漸衰弱,可惜的是,元勰的顧慮,卻與元恪背道而馳,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元恪在位十五年,與515年駕崩,終年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元詡繼位,即肅宗孝明皇帝。

新的皇帝登基,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利爭奪。

迎立元詡的領軍將軍於忠,清除路障,並殺害了高肇,權傾朝野,濫殺朝臣,掌握朝廷詔命和生殺大權。

這個於忠又是哪路神仙呢?

元恪的第一任皇后,順皇后於氏的父親於勁,是於忠的父親於烈的弟弟,於忠是順皇后的堂兄,也是外戚。

元恪崩後,皇后高氏順理成為太后,元詡的生母胡氏,成為了皇太妃,但是,高肇被殺了之後,高氏出俗為尼,恐怕也是被於忠給逼的吧,這樣的話,皇太妃胡氏,便坐上了太后的位置,為胡太後,因為肅宗孝明皇帝元詡年僅五歲,所以,胡太後臨朝稱制。

胡太後臨朝稱制的第一件事,便是解了於忠的職,之後又貶官削爵。

不過,問題來了,既然權傾朝野,卻這麼輕而易舉的被解職、被貶官?看中國歷史中權臣,要除掉他們的時候,哪個不是經歷了場生孩子般的艱辛?就說個比較近的,清朝時期的鰲拜,除掉鰲拜,那真可謂是機關算盡、步步驚心,可是拔除於忠,就胡太後與幾個大臣動動嘴皮子便擺平了?!恐怕史料中對於忠的記載,有所偏頗吧?

不管怎麼說吧,胡太後臨朝稱制後,於忠便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於忠最後得善終,並未被殺死、陷害,五十七歲逝世。

清除了於忠,胡太後以為終於是自己的天下了,偏偏又出了個元叉。

元叉是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玄孫,胡太後的妹夫,深得胡太後的信賴。

俗話說,蝦找蝦,蟹找蟹,不是一類人,不可能湊一起,所以,深得胡太後信賴的元叉,與胡太後私通,**宮闈,權傾朝野,恃寵驕盈。

元恪的異母弟弟,清河王元懌,才能長於從政,明於決斷,分析各種事務,十分有名聲,胡太後也因其德行為眾人景仰,把朝政委託給他,對他視如周公、霍光一般,元懌竭力輔佐朝政。

正因為如此,元懌對元叉依法裁斷,時常抑制他,由此遭到元叉的怨恨。

元叉誣告元懌謀反,但未能成功陷害元懌,不少官員為元懌做辯護,元懌得以昭雪釋放。

但,元懌的存在,對元叉這樣的來說是路障,而且元懌威望高,元叉擔心總有天元懌會來害自己,於是,與侍中劉騰密謀,在正光元年(520年)七月,發動宮變,史稱“宣光政變”,軟禁胡太後,再次陷害元懌謀反,要毒殺元詡,這次終於讓元叉得逞,元懌被囚禁並殺害。

至於元詡,雖然沒有與胡太後一同被軟禁,可是作為一個十歲的孩子,軟不軟禁的,也同樣逃不脫元叉的掌控,元叉與高陽王元雍等輔政,實際上,元叉為外御,劉騰為內防,獨攬大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中山王元熙起兵討伐元叉、劉騰,但,兵敗被殺;胡太後的從子都統僧敬與車渠起兵討伐,仍不克,也因此,胡氏一族,多被廢黜;與元叉有姻親關係的奚康生,因為看不慣元叉的胡作非為,想藉助元詡與胡太後見面的宮宴,斬殺元叉,但,奚康生是個莽夫,斬殺元叉不成,反被元叉抓捕被斬;還有於忠的弟弟於景,也謀劃廢除元叉,可惜依然失敗。

這下,反抗的人都失敗了,元叉和劉騰大權在握。

元叉剛專權時,還能裝著點,看起來還不錯,可得了志後,原形畢露,驕愎,耽酒好色,與奪任情,政事怠惰,綱紀不舉。

而劉騰,本就不是什麼好人,幼時坐事受刑入宮,後接發廢太子元恂謀反,以及高祖孝文皇帝元宏皇后馮氏的姦情,前一秒還支援胡太後,擁立孝明帝繼位,後一秒便與元叉發動“宣光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懌,幽禁胡太後。

得志後,朝中八座九卿,常常去劉騰住宅,得到劉騰的訓令後,依言而行。一些新上任的大臣,也必先朝拜劉騰,然後才去赴任。凡公私之事請託者,只重財物不計其他。剝削六鎮,逼奪鄰居,廣開宅宇,營造豪宅,弄的是民不聊生。

正光四年(523年)三月,劉騰病逝,時年六十。

劉騰死後,防衛稍有放鬆,元叉自己也放鬆了警惕,時常在外住宿,每日出遊,都會流連其他城市,這些,被胡太後看在眼裡。

正光五年(524年),秋,趁與元詡的朝見時,胡太後對元詡說,其實是給群臣聽的:

“隔絕我母子二人,不讓我與兒子往來,那還要我有什麼用?放我出家,我當永絕人間!”

說著,還拿出把大剪子,準備斷其發。

元詡和眾臣大懼,紛紛叩頭哭泣,苦苦請求胡太後,但胡太後態度堅決,十分執拗,於是元詡宿於嘉福殿,有數日之久,與胡太後密謀對付元叉。

胡太後的瞋忿之言,想與元詡居住的顯陽顛往來等等,都被人告知元叉,元叉不疑有他,還勸元詡應該隨了胡太後的意,應放胡太後出家。

於是胡太後多次前往顯陽殿,兩宮不再有禁礙,也就是說,胡太後與元詡的見面,不再受到阻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