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狐朋仙友最新章節列表 >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兒(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兒(2)

正式進入正題。

咱想和諸位交流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人究竟該叫啥。

部分原因已經在上一章中寫了,紂王其實不叫紂王,而叫殷帝辛。

同樣,黃帝也不叫黃帝,這黃帝二字,恰恰是在描述他的外貌:此人喜歡戴一頂有黃色木板裝飾的冠冕,可以算作外號的一種。

現在問題來了,黃帝的本名到底應該叫啥?

很可惜的是,黃帝的名字已經無從考證,只有周人所著的《周禮》當中提到黃帝姓姬……然而作者本人對此表示有些許懷疑,不能排除周人為拔高自己亂認祖宗,將周王的姓強加給黃帝。

雖然黃帝沒有名,但是黃帝這人卻有至少三個‘氏’:軒轅、有熊、與帝鴻。

也許有人要問:“什麼叫‘氏’?”

人們不是常把‘姓氏名誰’這句話掛在嘴邊麼?其實在上古時代,‘氏’與‘姓’是並列的。

打個比方,一個人姓章名三,棣氏,那麼他既可以叫章三,也可以叫棣三。

當然了,自隋唐五代之後,‘氏’就很少出現在中國人的姓名之中。

這是因為擁有‘氏’的人都是當時一方貴族,手中擁有土地領民甚至軍隊,或者在朝中身居高位,故而人們用封地或者官職來稱呼他。

比如三國時期魏國重臣司馬懿,他的祖上其實不姓司馬,而姓祝!

後來這一家在周朝長期擔任三司之一的司馬,後人就以司馬為‘氏’,在人前以司馬某自稱,原本的祝姓就漸漸被世人遺忘了。

(司馬:國防部長、司吏:組織部長、司農:財政部長)

再比如那位木匠祖師魯班,知道為啥那麼多木匠給魯班燒香上供,也不見祖師爺顯回靈麼?

我要是這位祖師,不從神龕上跳下來劈這些燒香上供的徒子徒孫一斧子就算看在師徒情分上了,這魯班倆字是罵誰呢?

因為這位木匠祖師是周王的親戚,也是姬姓貴胄,在魯國擔任主管交通運輸的‘公輸’(要管運輸就離不開馬車,因而練就一身木匠本領),所以是姬姓,公輸氏,名般,應該稱其為‘公輸般’。

叫魯班不但貶低了這位祖師爺的身份,還把人家的名字給抄錯了,他能不生一肚子悶氣麼?

(公輸般是周天子的親戚,所有諸侯國都得給面封大官兒,人家隨時可以跳槽去別國,不是非得在魯國一棵樹上吊死。)

閒話到此為止,回頭說‘黃帝’。

因為‘氏’是根據封地職官或者當事人傑出事蹟而來,所以‘軒轅’、‘有熊’、與‘帝鴻’都是黃帝的‘氏’,他這人既是有熊氏也是軒轅氏,更是帝鴻氏。

如果非要三選一,那黃帝最應該是‘有熊氏’。

首先,黃帝被稱為‘軒轅氏’的原因,是他死後被埋進一處名叫軒轅丘的土丘(又叫軒轅墳),這地方具體在哪兒咱就不考證了,反正至少有四個城市都說軒轅墳在他們那兒。

這‘軒’是馬車兩側的木質扶手,而‘轅’是駕車的兩根木棍,軒轅二字形容黃帝墳前有很多可以用來製作馬車的大樹。

黃帝被埋進軒轅丘裡,當然可以叫軒轅氏;而黃帝那把站妖破邪的寶劍,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入墳墓之中,也可以叫軒轅劍。

但是人家還活著的時候不能這麼叫……這人還沒死,咋知道將來埋哪裡?

因此軒轅氏就這樣被排除。

接下來輪到‘帝鴻氏’。

其實這點也很好排除,因為‘帝鴻氏’是黃帝父親‘少典’的‘氏’,作為兒子的黃帝當然可以繼承老爸的‘氏’。

然而黃帝擔任部落首領時期,其部族快速擴張版圖,幾乎每一代都有年輕人結伴從部落中獨立出去開拓疆域。

人家都脫離老爸獨立了,自然不會再繼承老爸的‘氏’。

就比如黃帝出身‘帝鴻氏’,發展壯大以後自稱‘有熊氏’(哥們家裡趁熊!),而黃帝的長子自稱‘少昊氏’,次子‘玄囂氏’;下一代,長孫‘顓頊氏’,次孫‘高辛’氏;再下一代曾孫‘帝嚳氏’,‘縉雲氏’等等。

在黃帝之後二百年中,從有熊部落中,分離出至少二十個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大型部落,所以黃帝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往前倒推四千年,咱們都是打一枝兒來的。

好,有關‘氏’的內容就寫到這裡為止,接下來講講為啥當時的人們為啥那麼熱衷分家。

其實道理很簡單,原始社會改造自然能力差,人口一多,東西就不夠吃了,只能委派部落裡衝勁最足的年輕人合夥去別的地方闖蕩。

作為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人,肯定很難理解古人的苦衷。

要知道,不但家禽牲畜,甚至所能見到每一種農作物,包括且不限於糧食水果蔬菜,都是經過人類上萬年馴化改良後,才具備現如今的品相。

今天的青海省還能找到一種品相相當低劣的野燕麥,不但麥穗顆粒極小,而且口感十分粗糲,畝產量只有三四十斤!

根據科學家基因溯源,這種野燕麥正是如今遍佈中國北方高產小麥的同宗祖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除了生命力頑強、可與其它野草搶奪水肥及生存空間之外,這種野燕麥一無是,然而這才是上古時代最受歡迎的農作物。

除了搶在開春草綠之前放一把火燒掉地裡的野草外加刨個淺坑掩埋種子植物,當時的人類無力給作物提供更多幫助,遑論澆灌鋤草治蟲施肥之類。

多說一句,用來刨地挖坑的農具稱作‘梠’,是一種鏟頭類似‘凹’字的方頭鏟,也是神農炎帝的專利發明之一。

言歸正傳,雖然上古時代的作物種植水平很成問題畝產很低,好在當時的人口密度遠低於現代,再加上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只需操勞一時,因此當時的人類還是有能力開墾更多的耕地。

如此一來,初步站穩腳跟人類就把目光投向遠方那些地圖迷霧尚未被探開的未知區域。

不,你想多了。

此時的人類還沒有改造森林荒漠高山沼澤等極端環境的能力,他們看中的僅僅是分佈在河川兩側的狹窄平原。

晝夜奔流的河水從上游給下游平原帶來大量富含礦物成份以及腐殖質的優質土壤,再加上臨近河水便於灌溉的有利因素,一個人類部落很快就將宿營地附近(一天內能往返)所有能夠開墾的土地全都開墾完畢(刀耕火種式的開墾,不是現代農業中的精耕)。

到了這一步,該部落能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已所剩無幾。

面對日益膨脹的部落人口,派一部分部落成員往更遠方遷徙就成了必然趨勢。這就是黃帝的有熊部落後來會分化成十幾個著名大部落的根本原因。

畢竟黃帝本人實在是太能打了,每次與外部落或者妖獸的戰爭結束,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外部落成員因仰慕黃帝的武藝而誠心加入有熊部落。

因此有熊部落不但是當時幾大人類部落中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部落,還是部落成員統合程度最差的部落。

那些新加入有熊部落的外族成員只敬服黃帝一人,對其他有熊部落成員不感冒;而這勢必將加劇有熊部落的分裂。

唯一的好消息是當時有太多能威脅到一個人類部落生存的危險因素存在,就算今後不再是一家人,也沒必要翻臉動手。

因此有熊部落雖在部落成員的內訌下分裂,這些分離出來的幾個新部落之間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械鬥,總體還算和平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