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長生十萬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千六百九十三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兩千六百九十三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

循聲望去,眾人的目光,匯聚成流水,齊刷刷的望向葉秋。

“公孫秋,你只是當代學子,就算昔日有些才華,但那已經淪為過去。”

沙特使者,目帶冷笑:“兩千多年前的事情,你如何能知曉?”

“莊子生於道,孟子生於儒,二人交相輝映,點亮了戰國時代,卻彼此毫無關系,此事已經有了公論。”

秦爺望向葉秋的目光中,滿是不屑和嘲諷:“公孫秋,你現在認輸,或許還來得及!”

……

對於眾人的冷嘲熱諷,葉秋並沒理會,而是風度依舊,不為所動。

“公孫先生,語嫣相信您,一定有辦法,證明二位聖人,曾經見過面。”

寧語嫣吐氣如蘭,灼灼的望向葉秋:“但語嫣也不明白,這一點,如何才能證明?”

寧語嫣一個人相信葉秋,這並不改變葉秋今日, 所面臨的生死危機。

唯有葉秋對所有人,證明自己的一切,那才是真正的打開方式。

“語嫣小姐,你可曾經聽過一句話——朝聞道,夕可死矣。”葉秋,說道。

“此乃論語中經典名句,說的是一個人,如果早上聽聞了‘仁義之道’,那他就算是晚上去世,也算是死而無憾。”

寧語嫣點點頭,美眸中越發疑惑。

朝聞道,夕可死矣!

這句話,哪怕是在21世紀的中原,依舊非常出名,被譽為經典。

但問題是, 這話和虛空之中,那些出逍遙遊的孟聖,又能有什麼關係?

“那語嫣小姐,你如今抬頭望天,你看到了什麼?”葉秋,再問。

“這……”寧語嫣並沒回答,而是仔細望向虛空,卻只看到孟聖的巍峨虛影。

“先生這是在指點我,我若和他人一般學識,那自然是不行。”

身為名動天下的才女,寧語嫣黛眉微皺,逐漸將目光望向了遠方。

此時,護國陣法籠罩之中,東風陣陣,大地落葉紛飛。

而寧語嫣卻彷彿看到了,在護國陣法之外,那紛飛的漫天大雪。

而在大雪之上,卻又有一輪紅日,正在逐漸的西沉。

天色漸晚,日落西山!

“我明白了!”

沐浴在清風之中,寧語嫣心中一動,美眸頓時明亮:“如今,乃——夕!”

“朝聞道,是指早上聽聞大道,到晚上之時,就算死也無憾了。”

寧語嫣,繼續說道:“當年孔聖青壯年之時,曾經去拜會年老的老子,並在一顆大樹下,聽了老子對於大道的理解,這就是——朝聞道!”

“而當孔聖離開之時,那已經是日落西山,便是——夕可死矣!”

朝聞道,夕可死矣!

當寧語嫣用天籟般的聲音,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都逐一說出之時。

眾人紛紛點頭,都感覺很有道理。

“可公主殿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朝聞道的‘道’,乃是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和道家思想關係並不大。”

李公公的聲音,隨風而來:“孔聖雖得蒙老子指點,但儒家的論語之中,又豈能跪舔道家?”

嗡!

這話一出,眾人議論紛紛,都開始議論。

“我剛才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見,具體是否契合聖人,我自然也不知道。”

寧語嫣微微一笑,美眸望向葉秋:“但語嫣相信,先生一定有辦法,證明這一點!”

朝聞道,夕可死矣!

既然這句話,乃是葉秋所言。

那這句話,肯定也是破開,如今危機的關鍵!

果不其然!

在寧語嫣的期待目光中,葉秋沒有廢話,直接揭曉了答案:

“在正史的記載中,朝聞道之‘道’,的確是指——仁義之道。”

“但論語這本書,並非是孔聖所寫,而是他去世之後,弟子們所寫!”

論語乃是儒家經典,裡面記載了很多,關於孔子的言論。

但問題是,這本書的作者,壓根就不是孔子!

論語的成書時間,乃是孔聖去世之後,弟子們為了紀念他。

一些優秀的弟子,匯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一些關於孔子在世之時,曾經說過的名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些名句被整理之後,匯聚成一本書,於是有了——論語!

參與論語創作的人多,並非只有孔聖的親傳弟子,也包括大量的再傳弟子。

要知道,在孔聖輝煌之時,麾下有七十二大親傳弟子,更是有三千再傳弟子。

故而論語這本書之中,那些孔子說的話,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實這根本無從考證。

而對於論語之中,孔聖說的那些名句,不同的讀書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因為對論語的理解不同,所以對論語的註解,自然也是截然不同。

就算是一本論語,同樣的文字和語句,卻發展出了三大學術流派。

朝聞道,夕可死矣!

這七個字,被後世公認為,乃是孔子在對弟子,講解什麼是“仁德”的道理。

但葉秋的話,其實也沒說錯。

難道“朝聞道”這三個字,就只是指代“仁義”之道?

論語又不是孔聖親自所寫,你真能確定孔聖,他真要表達這個意思?

而且孔聖說這句話之時,你能確定他當時,心中究竟如何想的?

無人知曉!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往事,後世讀書人豈能知道?

但葉秋,卻知道!

“夫子當年,曾經問道於道家老子,這才有了——朝聞道,心生夕可死矣的感慨。”

“一兩百年之後,孔聖繼承者孟聖出現,老子也有了繼承者莊子。”

“莊子和孟子,而二人一動一靜,一個出塵一個入世,人二人的確是兩條平行線,彼此都沒有交集,卻點亮了那個時代的夜空。”

“但我身為孔聖弟子,曾將孔聖之道,再傳給了孟聖。”

“至於莊子此人,我雖然接觸不多,但我卻曾經和老子論道……”

往事如煙,一幕一幕!

世人皆知,道家莊子當年,曾經寫了一篇逍遙遊,從而領悟大道,最終成就了聖人的境界。

但在世人眼中,逍遙遊中的鯤鵬,卻只是一個傳說,並非真實存在。

然而歷史的真相,難道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