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現代修仙奇談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6 霸凌與終身僱傭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6 霸凌與終身僱傭制

今天兩更,第一更...

-----------------------------

原田一盛為什麼心中不甘,是因為他欺負人慣了,而且他任務欺負人這種事情天經地義,完全沒有制止的必要。

更何況,不去欺凌搶劫別的學生,不去打地盤找別人收保護費,錢怎麼來?

光靠他老爸給的那點生活費,怎麼可能夠他去花天酒地?

但原田一盛心中再是不甘,也只能聽謝東陽的。原先他跟謝東陽處於平等地位,甚至自己地位略高一點的時候,他可以不聽。現在就一定要聽。

因為他若是想要跟隨謝東陽,他就得必須聽對方這個實際老大的話。放棄在校園中肆意霸凌的日子。

……

在日本,霸凌早就得到了非常廣泛的認知,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幾乎人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日本人把霸凌稱為“いじめ”,直譯為欺負之意。

看似平談無奇的兩字,但其分量卻完全不輸於中文的“霸凌”和英文的“bully”,甚至因為遭受霸凌而自殺,退學離職,患上抑鬱症的人數比例比其他國家高得多。

根據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長達6年間進行的追蹤調查(物件:中學生)得知,參與或遭受孤立、離間、謠言等校園欺凌的學生數在2004年達41.6%,且在2006年升到80.3%。

這個資料一看就讓人感到十分恐怖,百分之八十!

也就是說,10個裡面僅有2人沒被欺負過。說好的美好童年,美好的校園回憶呢?

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經遭遇校園欺凌。

幾年時間,又上漲了10%的人數。百分之九十!10個人裡面,有9個人被欺負,這得有多誇張,剛開始查到這個資料的時候,謝東陽還不敢相信,難道是1個人欺負其餘9個嗎?顯然不太可能,那就只有是這些人相互欺負了。

號稱美好的日本校園,在國人印象中,滿是水手服短裙長腿的妹子,竟然這麼混亂。實在難以令人置信。

不過看到後面,謝東陽才理解為什麼說是九成。

這部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又有網路圍攻。

調查顯示,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凌,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只佔12.7%。另外,以半年為週期的調查顯示,在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生中,半數學生半年內曾遭受校園欺凌。

顯然連網路上不好的言語評論都算上了。如果這樣子,那還有誰小時候沒被欺負過?而且這些資料與後面的又有些衝突,所以這個白皮書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但我們仔細想一想,在扣除未受欺負還有未欺負其他人的那部分,就有74%人被欺負。再去除那些誇張的,這個資料不好判斷,那麼直接腰斬一半應當足夠了。

百分之八九十是誇張,甚至誇大。但一個學校,37%的人被欺負,這個資料已經十分恐怖了!

光看資料可能大家沒有切身體會,但若是換成上學的時候,那個帶厚重眼鏡,長得不怎麼好看,不怎麼愛說話,成績不怎麼好,家境不怎麼富裕,總被嘲笑的女孩子或男孩子,你就會切身感受到,校園暴力無處不在!

是的,在我們很小的時候,似乎每個群體都有這個一個供人揶揄的存在。他/她除了可能是上述那位,也可能是某個內向的胖子,也可能是因為瘦弱而顯得“基裡基氣”的男生。

根據這麼多年來有關對於“欺凌”現象的研究發現了一個讓人遺憾的結論:青少年是最沒有教養最自私的群體,因為很多人在那個年齡,還根本不知道尊嚴和尊重為何物。

所以青少年可以毫無罪惡感的欺凌弱者,而後面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熊家長熊老師”以“小孩子不懂事”為由保護著他們。

日本雖然擁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可是在欺凌問題上,並沒有比我們好多少,甚至某些情況下更加嚴重。

……

想了想,謝東陽又道:“原田,你跟我們那幫老兄弟說一聲,如果想要加入武道社的,儘管過來,但有一點事情要說清楚,加入武道社之後,正當防衛可以,但不能再欺負其他人。否則別怪我不講情面!”

“還有,不願意加入的我也不勉強,不過嘛,你也是知道武道社的宗旨和精神的。讓他們收手吧,否則撞到我手上,我可不會客氣!”

“郎二,這樣不好吧!”原田一盛實在忍不住了:“我們成立武道社,保護我們自己人就算了,兄弟們懂事,也不會招惹我們,加入我們的更會聽你的話。”

“但讓那些不願意加入的也聽我們的收手,這樣子趕盡殺絕,不念之前的兄弟情分,不僅讓人看不起,也會犯眾怒的!”

“呵呵,我做我的事情,他們看不起又如何?難道他們看得起就能讓我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謝東陽毫不在意:“至於犯眾怒,呵呵,他們來找我麻煩正好,還省得我一個個去找,費時間!”

原田一盛一時間有些心寒,東野高中的不良學生有不少都跟他和謝東陽有交情,這種不念情面的絕情做法,讓他有些難以接受。

不過這時,謝東陽又道:“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嗎?我的打算就是建立一個控制整個東野高中的社團,這裡不知怎麼的,其他社團不理會,但他們不理會正好成為我們社團的基地,並且是我們發展壯大的根基!”

“屬於我們自己的社團?”

從前原田一盛只想著等畢業之後,像自己的父親那樣,跟著進入住吉會,當個混混,混個大半輩子,運氣好的話,也能像他父親那樣,當個小頭目,甚至再高一層。至於更高的崗位,他是想都沒想過。

他被這個宏大的目標嚇到了,但這個目標也點燃了他的野心。新創建的社團,那自己豈不是社團的元老?想想他聽到父親說的,那些住吉會元老的威風,他頓時心動不已。

“如果我們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社團,不心狠手辣一些,怎麼才能一統東野高中,讓所有人聽話?”

“對!”原田一盛一改性子,立馬贊同,並自告奮勇道:“郎二你放心,我立馬去跟那邊兄弟說,爭取拉多一點人進入武道社,那些不來的,我也會狠狠警告他們,讓他乖乖聽話!”

見原田一盛被忽悠住,謝東陽嘴角微微翹起。

他的目標可不知是東野高中的那些個混混,還有東野高中那些被欺凌的物件,他們處在最痛苦的時刻,只要自己伸出手,他們一定會感激的投靠自己這邊。

到時候自己不僅能獲得一定的名聲,更能獲得數量龐大的被欺凌物件充實入武道社之中。

而當武道社的模式確立之後,即便自己畢業了,這種源源不斷的自保互助的方式也能確保武道社一直存在下去,為自己提供龐大的人手,看住和保護美智子,同時也能斬斷其他勢力伸入校園內的觸手。

……

曾經日本拍攝過一部引起轟動的校園暴力電影,

這個電影其實就告訴大家一群毫無自我邊界的青少年,可以做出多麼可怕的事情——男主出生在一個長期得不到母親重視的嚴苛家庭,並因為與眾不同一直受到班級同學的排斥與欺凌,心理已經嚴重扭曲的男主先是在某天殺死了老師的女兒。

而後得知直樹精神不穩定後,同班同學寄來了“慰問“的畫,紅色的幾個大字用隱晦的方式寫出是“殺人犯去死”。最終被欺凌至精神崩潰的直樹揮刀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釀出了一幕幕慘劇。

這部電影將校園暴力的嚴重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說明了這幫人的內心脆弱和無助,只要武道社能及時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定能輕而易舉的拉攏這幫飽受欺凌之人,讓他們對武道社忠心耿耿。

欺凌在日本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語言攻擊,惡作劇,孤立,肢體攻擊,勒索,簡而言之可以分為三種,口頭的,起綽號、威脅、語言攻擊、嘲諷等等。

身體方面的,推搡揪頭髮、身體攻擊、破壞物品、勒索錢財等等;社交的,孤立、傳播流言、冷暴力等等,現在網路發達,網路有時候也成為幫兇,為欺凌者傳播惡意內容、惡意評論、訊息電話騷擾。

而欺凌通常不會只限於以上單個維度,而是多從維度對受害者形成絞殺。

更可怕的是,欺凌行為的持續為漸漸把原本中立的人拉入欺凌群體,剩下的人為了害怕麻煩不聞不問,而讓受害者徹底陷入徹底的無助之中。

最後受害者因為加害者人多勢眾而放棄抵抗,甚至覺得“一定是自己哪裡不對”並且認同加害者的行為。這樣的受害者一旦擁有力量和機會,隨時會成為新的加害者,欺凌比自己更弱的人,並為社會帶來難以消除的惡性循環。

的,很可能只是加害者的變本加厲。受害者和旁觀者在今天的忍氣吞聲,可能就是對加害者明天更加肆無忌憚的縱容,你永遠不知道人性中的暴虐可以升級到什麼程度。

之前原田一盛等人欺負學生,勒索要錢,也有不少學生看見,但那幫人都膽小怕事,害怕惹上麻煩,所以不敢去管,甚至連報告學校和還是都不敢。

美智子那時候運氣算不錯了,能及時碰上如月梨花這個敢管事,武力值又強的風紀部大姐頭,才倖免於難。

如果是其他普通人,既沒有謝東陽在幫忙,又沒有碰見如月梨花這個大姐頭,就只能等死了。

……

為了減少和避免欺凌事件的發生。日本用了不少措施去處理這些校園霸凌,比如寫入法律,向各地區團體與教育機關明確欺凌的概念與危害,制定了針對欺凌事件的基本方針,並建立相關事件的處理機制等。

又有在學校建立定期觀察機制,開設了週期性的問卷調查以觀察學生的校園生活動態,發現疑似問題出現時,要求教職員工進行跟進等。

同時還設立了求助熱線,文部科學省官方的24小時求助熱線,讓有需要的學生隨時撥打求救。

宣傳方面也在加強,對學生,教師,教育機關和公眾投放大量公益宣傳,普及欺凌的概念和危害,樹立起“反欺凌”的社會態度 。

然而即使日本社會為解決問題努力了這麼多年,此類事件還是有增無減,欺凌如今已成為日本教育界的疑難雜症,日積月累導致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社會各界雖然已設定專業的專門機構和社會團體級輔導所,但,通常屬於華而不實。

欺凌讓受到欺負的孩子導致精神壓力過大,自閉症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多。

近10年中,最終導致自殺的孩子呈現愈況不下的趨勢。自殺中有絕大部分的孩子有留下遺書,遺書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的內容大於仇恨欺負自己的那些同學。有很多人認為,欺凌事件就像犯罪一樣,是無法根絕的。

但是這不代表日本社會放棄了與欺凌事件的鬥爭,越來越多的海報貼滿了學校與公司。只不過這些海報僅僅只是宣傳,並沒有強制性,對於越演越烈的欺凌事件沒有太大的作用。

面對如今我們社會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日本人的做法能否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我們這個社會太多人學會了明哲保身的犬儒主義,從大人到孩子,無論事無大小,似乎都喜歡用“沒有用的”、“忍忍就過去了”這樣荒唐的理由來安慰自己。

而事情並不會因為你的忍讓和沉默就過去,就有那麼一點平息的可能,那時候你可能已經付出了無法挽回的代價。

那麼除了建立反欺凌的機制,如果我們不幸成為受害者,可以做些什麼,有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正面幹不要慫!

原田一盛等人也遇到等不少硬茬子,無一例外,他們絕大多數都放棄了搶劫和欺負,

有一個甚至還帶有尖刀要跟他們拼命。

面對這架勢,他們也慫了,這個不成還能搶下一個,就為這個沒有幾個錢的窮學生搭上一條命可不值得。

眼神,語言,哪怕發展到動手,只要不搞出人命,就是受害者從獲新生的第一步。因為大多數實施欺凌的人,內心深處就藏著一個真正的軟蛋。

借用一句臺詞:“你必須堅強起來,否則可能連想要幫忙的人也只能愛莫能助。”

……

值得說明一下,日本的欺凌事情為何比其他國家要嚴重得多,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日本社會是一個階級性認知很強的一個國度,上下尊卑的觀念極其強烈。

學校裡,學長會欺負學弟,到社會後,公司裡的前輩會欺負後輩。而這些欺負是被認為沒有責任的,因為長輩教訓後輩,上級教訓下級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荒謬而封建的思想為何能在日本佔據統治地位?政治上,是政治改革的不徹底。從日本天皇仍存在就能看出。

經濟上,則是終身僱傭制在日本經濟中佔據統治地位。

何為終身僱傭制度?簡單的說,就是進入一家企業之後,一直工作到老,僱傭終身。除非企業倒閉或者出現其他重大狀況。

一個企業可以看做一個大家庭,出現上級或者長輩對後輩辱罵甚至毆打的情況也不足為奇。

政治和經濟上均為上下尊卑的階級制度提供了充足的生存土壤。社會的風氣便形成了。學校更是深受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校園欺凌現象高居不下的原因。

……

終身僱傭曾是日本勞動制度的一大特點。每年4月,日本各家企業都透過錄用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或高中生)來補充職工隊伍,然後透過在崗培訓或離崗培訓,將其培養成具有企業特殊技能的公司人,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這些員工將在該公司工作一生,直至退休。

在日本,終生僱傭本身並沒有法律上的保障,卻是一種被勞資各方普遍接受的習慣。而且在法律判決方面,也是傾向於終身僱傭的方式。用人單位不能隨意解聘正式員工。

但對於臨時工、小時工、自由打工者以及派遣工等非正式員工,企業則可以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隨時解僱。

企業普遍實行終身僱傭制的僱工慣例,是日本經濟社會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的產生及其存在,與下述的特定時期和特定條件分不開。

其首要原因便是當時的勞動力供不應求。

所以企業不會輕易開除員工,相反,還會儘量留著員工。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為了穩定熟練工人隊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實行了"年功序列工資制"。

所謂"年功序列工資制",亦即根據職工的學歷和工齡長短確定其工資水平的做法,工齡越長,工資也越高,職務晉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學歷、能力和貢獻不相上下,工齡就是決定職務晉升的重要根據。

這裡所說的工齡,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業內連續工作的年數,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齡一般不能連續計算。"年功序 列工資制"增強了企業對職工的吸引力,比較有效地防止了熟練工人和技術骨幹被別的企業挖走。

如果"跳槽",個人會受到非常大的損失。這是因為,進入新的公司或企業後,工齡要從頭計起。這對個人薪酬的影響不是一點半點的高。

社會保險的制度也是如此。因為保險是由單位統一繳納,且各個企業的工資水平不同,交納養老金的絕對數額不盡相同。還有辦理不同企業之間養老金的銜接手續比較麻煩,相當費周折,弄不好會影響老後的生活來源。這也制約了員工的流動性、

此外,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忠君不事二主的思想,也對日本人的職業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僅僅是出於個人的考慮而另謀他就,會被視為"缺乏忠誠心的人"。這樣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即使工作調轉成功,也難以受到重用。

在日本,忠實於企業,努力表現"愛社"精神,成為一種職業道德規範。有時候,當企業出現危機之時,有些企業的工人甚至寧願犧牲獎金,降低工資,也要想辦法保住企業,與企業共渡難關。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雖然說終身僱傭制曾經是日本企業通行的僱工慣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這種慣例。

在日本,生活在工薪勞動者底層的是那些以小時、以日、以星期或以 月為單位出賣勞動力的人們。終身僱傭制的光環是照耀不到這些人頭上的。每到經濟危機來臨或企業陷入困境,首先被裁減的便是這些人。

即便不裁員,但終身僱傭制的正式員工的酬勞也遠遠高於這些非正式員工的臨時工。

進入新世界以來,終身僱傭制度雖然屢受衝擊,但仍是日本僱傭制度的主流。

雖然出現了大量非正式員工。但調查之後發現,選擇非正式員工這一僱傭方式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二是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時間去工作;三是為了掙得學費和補貼家庭(主要是學生和家庭主婦);

最後第四個原因是沒有找到正式員工的工作崗位。

調查表明,第四個原因佔比超過80%!相當多的非正式員工是因為沒有能夠找到可以作為正式員工僱傭自己的用人單位,才不得不選擇了目前的工作形式。如果有機會,他們一樣會選擇更穩定的終身僱傭制度。

更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非正式員工中,家庭主婦和學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她(他)們的工作收入通常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是作為丈夫或父母收入的補充。

父親或者丈夫等男性作為一家之主通常以正式員工的身份從事一項工作,有著穩定的、持續增加的收入保障,因為有了生活保障,所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