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 日本的環境保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章 日本的環境保護

第四十五章日本的環境保護

日本的環境保護位居於世界前列。凡是到過日本的人都會被日本整潔乾淨的環境所折服!天藍地綠,水清魚躍,鳥語花香,空氣清新,處處都呈現著天然氧吧的味道。日本的環境治理只所以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也是整個日本國在經歷了環境汙染的慘痛教訓之後才引起政府和全民重視的。

二戰結束後,日本為了快速恢復經濟。在“經濟增長第一”、“生產第一”的理念下,一味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使整個日本一度成為世界上環境汙染最嚴重的國家。

在六七十年代,日本很多河川裡都流淌著臭不可聞的黑水,不僅使河水中的魚類大量死亡,很多水生物也近乎滅絕!水中的汞汙染使很多人得了水俁病;大氣汙染導致無數人得了哮喘病;鎘汙染引起很多人全身疼痛;砷汙染引起很多人五官失調等。

工業汙染造成的嚴重公害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到全民健身。日本政府及其國民在嚴重的教訓中也逐步認識到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在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積極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對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與保護。

1967年,日本國會透過了巜環境汙染控制基本法》,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1970年對《公害基本法》進行了修改,加強了公害監督管理體制和汙染懲罰力度。

在治理汙染方面,從廢物減量、資源最佳化和無害化方面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使汙染物做到了達標排放。並對企業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對居民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和綜合利用。在加大汙染治理投入力度的同時,開發推廣先進的汙染防治技術,提高汙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並在有關檔案中刪除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內容,強調環保優先的原則。政府設立了由總理大臣直接領導的“日本環境廳”,在全國各地都道府縣都設立了環境保護機構。

在一系列緩解汙染的政策和措施實施下,日本的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了80年代,隨著新技術的產生和引進,又出現了高新技術汙染、化學物質汙染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日本政府以開發新能源為中心的“新陽光計劃”、以節能為目的的“月光計劃”和“地球環境技術開發計劃”開始實施,較好地實現了新技術與環境保護的有機融合。

進入90年代,日本政府又相繼頒佈了巜環境基本法》、巜節能法》、巜再循環法》,旨在推動日本社會經濟和環境向可持續方向發展。1994年,日本出臺了《21世紀議程行動計劃》,致力於在21世紀建立循環型社會系統。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是啟發全民參與環保的一種口號和動員。從7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民間成立了300多個消除公害問題的組織。環保從每一個公民做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股民、當地居民投向企業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各個企業為了給民眾留下良好印象,都把環境治理和保護做為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定期向社會公佈。

如今,日本已成為環境治理最有成效的國家。這既與各項法律、法規的健全以及政府高度重視密切相關,同時,也與日本國民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熱情密不可分。

日本的優美環境與日本四面環海的地理有關,也與日本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有很大關係:沒有覆蓋地磚、水泥和道路瀝青的地方都植滿了花花草草,能綠的地方都綠。據日本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日本的綠化覆蓋率高達66%以上。由於綠色覆蓋著大地,日本即使刮颱風,也不會有沙塵飛揚。沙暴和塵暴日本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

經過治理後,日本的河流從七十年代起開始變的清潔起來,河川裡的魚蝦也開始逐漸増多。

現在,日本有的河川裡大魚成群結隊,看似好像一道奇特的風景,但魚太多了對水質也會有一定影響。

比如大阪和尼崎市之間的昆陽川,這條河的水流很平穩,如果不是下大雨,河水幾乎看不出明顯流動。但是,這條河有的地段河水很清,有的地段河水比較渾濁,凡是水渾的地段,大都能看到有大量的魚群在活動。

有一天休息,我騎著腳踏車去尼崎市遊玩,在經過昆陽川大橋的時候,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手裡拿著半個麵包站在橋邊,他一邊往橋下看,一邊將麵包一點點撕下來往橋下投放。出於好奇,我停住腳踏車也向橋下望去:“好傢伙”!五六十米寬的河面上遊蕩著數百條大鯉魚,這群鯉魚小的能有五六斤重,大的能有十幾斤重。可能是魚太多水中缺氧的緣故,一個個大鯉魚的頭和魚脊都露出水面,當老先生把一塊塊麵包扔下去的時候,麵包還沒到達水面就會有幾十條大鯉魚張開比人嘴還大的口等待著麵包落入自己的嘴裡.....

日本的河裡和湖裡成群的魚我沒少見,可象個頭這麼大,數量這麼多的鯉魚群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當我從尼崎市返回再次路過這座橋的時候,已經不見了那位往橋下投放麵包的老先生,可成群結隊的大鯉魚依然在橋下的河水中不慌不忙的浮游著。

在橋面上騎車和走行的人絡繹不絕,可除了我之外卻見不到有人停下來向橋下觀看。

常在這裡行走的日本人只所以不被這麼大的魚群所吸引,那是因為大群的鯉魚浮游在河面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也不是這幾天才有的事,而是多年來天天都有的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日本的河裡湖裡水生動物很豐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蝦,就連比中國的陽澄湖大閘蟹還要肥大的河蟹在日本的一些河流或淡水湖裡也有很多,可是日本人認為這種生長在淡水裡且帶有毛爪的河蟹不可能潔淨,所以沒有人食用。

日本的河流和湖泊裡還有大量的甲魚和烏龜,在公園的水塘裡,只要人們隨意向水中投放一點食物,就會引來很多的甲魚和烏龜以及魚群爭相搶食。

在一些只有幾十釐米深、幾米寬的小河溝裡,也可以看到有鯉魚、鯽魚、鯰魚以及烏龜在悠閒的遊蕩,雖然很容易就能抓到,卻很少有人去驚擾它們,除了特別潔淨的一級河川中的少量品種的淡水魚有人吃外,普通河流或溝塘中的淡水魚蝦是不會擺上日本人餐桌的。聽日本人講,排水溝裡的鯉魚有野生的,也有專門放養的,放養的主要目的是監測水質。如果水質異常,魚就會死,人們就能很直觀的看見從而採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日本喜歡釣魚的人很多,儘管有些河流算不上一級河川也會有人垂釣,大多數人把魚釣上來之後都喜歡用隨身帶的彈簧秤或帶鉤的電子秤稱一下魚的重量,然後在魚身邊放一把刻度明顯的尺子用手機拍幾張照片,當照片拍完之後,就會把釣上來的魚再放回水裡。

這種魚我和會社的研修生們也吃過幾次,並未品出有什麼異味或不好吃,只是有些魚因為生長年頭過長,肉質不夠細膩鮮香。

日本河裡的鯉魚、鯽魚、鯰魚以及甲魚等由於沒有“天敵”,也沒有人捕撈,基本都是自生自滅,直至老死之後,漂浮到岸邊的屍體會成為烏鴉的食物。

日本人為什麼不吃淡水魚或對食用淡水魚心存餘悸呢?

1956年,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現很多人得了一種怪病,患這種病的人步履蹣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痺、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直至死亡。經過世界衛生組織檢查確認,患有這類疾病人大都是食用了水俁灣裡的魚和貝類之後才生病的,河流裡的有機水銀汙染了魚和貝類,人們食用了受有機水銀汙染的魚和貝類之後,使有機水銀侵入人的腦神經細胞,導致神經失常和平衡機能障礙。這種怪病最早發現於水俁鎮,所以被命名為“水俁病”。是世界八大公害疾病之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種病不僅發生在水俁鎮,在日本全國各地凡是大量食用過含有機水銀汙染的魚貝類的人都有輕重不同的水俁病症狀。這種病狀的成因在日本家喻戶曉。儘管日本現在的河流變得非常清澈,河流湖泊的淡水魚越來越多,但是人們對淡水魚是否潔淨依然持懷疑態度,所以日本人很少吃淡水魚,日本人喜歡吃的生魚片大都產自太平洋深海水域。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日本的環境得到了綜合治理,江河裡的魚蝦越來越多,河岸兩邊的樹林裡、草叢中或河灘上棲息的鸕鷀和野鴨以及各種以魚蝦為食的飛禽也越來越多,也有狐狸、野貓和黃鼠狼等動物。各種動物彙集在江河水岸,抑制了水生動植物的快速增長和氾濫,確保了生態平衡和環境的優美。

說到日本的環保,不能不提及日本的垃圾分類。

日本垃圾分類相當細緻,每家每戶必須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別裝入不同的垃圾專用袋。每個街區都規定了扔垃圾的時間和地點,然後由環衛工人收走,送到垃圾處理廠,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燒,或進行無害化處理。

從日本國內各個城市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來看,大致都是根據垃圾的成分構成、產生量,並結合本地垃圾的資源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分類的。

具體分類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可燃垃圾。包括廚房生活垃圾(菜葉子、剩飯剩菜、蛋殼等);不能再生的紙類(餐巾紙、面積大於明信片的紙張屬於“資源垃圾”);木屑及其他(小棒棍、菸頭、溼毛巾、寵物糞便、乾燥劑)。

處理方法:廚房垃圾需要瀝乾水分用報紙包好;棍棒類要砍成約50釐米的長度、並捆綁好才可以投放;食用油或廢油瓶要用抹布擦乾淨,瓶口用報紙封堵才可以投放;牛奶盒儘量裝到回收箱裡。

第二類:塑料瓶類。包括飲料、酒類、醬油等塑料瓶(酒類、醬油、食用油、洗潔精的塑料瓶屬於可回收塑膠)

處理方法:擰掉瓶蓋,揭去塑膠商標,用水洗淨瓶內,壓扁瓶身,裝入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袋裡。

第三類:可回收塑膠。包括商品的容器或包裝袋、蛋糕、蔬菜的口袋、泡麵的口袋、洗頭香波和洗潔精的瓶子,蛋黃醬塑料瓶、牙膏管,洋蔥或橘子等的網眼口袋,超市購物袋等。

處理方法:洗淨並撕下附著在口袋上的東西,將蛋黃醬或番茄醬的塑料瓶用剪子剪開,以利於清洗;瓶罐的塑料蓋及裝食物的發泡包裝應當裝到塑料袋裡或投放到超市門口的回收箱裡。

第四類:其他塑膠。包括容器、包裝以外的塑膠、錄像帶、CD及其盒子、洗衣店的口袋、牙刷、圓珠筆、塑料玩具、海綿、拖鞋、鞋類、布制玩具等。

處理方法:含有金屬或陶瓷的物品屬於“不可燃垃圾”,軟管類需要剪成30釐米的長度。

第五類:不可燃垃圾。包括陶瓷類(碗、陶瓷、砂鍋等)、小型電器(熨斗、吹風機等);其它(耐熱玻璃、化妝品的玻璃瓶、保溫瓶、溜冰鞋、雨傘、熱水瓶、電燈泡、一次性取暖爐、一次性和非一次性打火機、鋁製品、金屬瓶蓋)。

處理方法:耐熱玻璃、化妝品瓶與其他玻璃的溶解溫度不同,故不能一起回收,應視為“不可燃垃圾”,一次性打火機必須將可燃氣體用盡才能投放。

第六類:資源垃圾。包括紙類(報紙、宣傳單、雜誌、蛋糕包裝盒、信紙、硬紙箱等);布類(舊衣服、窗簾等);金屬類(鍋、平底鍋、金屬製罐子、空罐子);玻璃類(酒瓶、醋瓶、醬油瓶、玻璃杯、啤酒瓶、玻璃渣等)。

處理方法:硬紙箱需要摺好、報紙雜志等用繩索捆牢;噴霧器瓶子必須用盡,在無火且通風的地方將瓶身鑿開若干小孔,啤酒瓶儘量返還商鋪。

第七類:有害垃圾。包括熒光棒、乾電池、體溫計等。

處理方法:有害垃圾應當分門別類打包。裝有熒光棒、乾電池、體溫計的垃圾口袋上必須註明“有害”二字。

第八類:大型垃圾。家電回收法規定範圍內的電器(空調、電視、冰箱、洗衣機、冰櫃);傢俱、家用電器(櫃子、被褥、電磁爐、爐子等);其他(腳踏車、音箱、行李箱等)。

處理大型垃圾需要打電話預約,並支付一定“處理費”。

垃圾分類既是為了環保,也是為了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達到物盡其用。

垃圾經過分類後,由於可回收的資源垃圾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這就出現了一個資源垃圾經濟價值歸屬的問題。對此,日本政府也有明確的規定:垃圾在分類儲存階段屬於公眾的私有品;垃圾經公眾分類投放後成為公眾所在小區或社群的區域性準公共資源;垃圾分類轉運到垃圾集中點或轉運站後成為沒有排除性的公共資源。這項規定與經濟創收緊密結合,對於調動居民小區和社群垃圾存放點按照垃圾處理方法進行細化分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