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章 我的家鄉與水泊梁山(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5章 我的家鄉與水泊梁山(下)

第55章。我的家鄉與水泊梁山(下)

長期以來,關於《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還是羅貫中在文學史上始終爭論不休。

施耐庵(1296—1370),原籍蘇州,生於興化,舟人之子,十三歲入私塾,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三十五歲中進士。三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七十一歲或七十二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七十四歲。與羅貫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這個看法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羅貫中是《三國志演義》的作者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

在清代,也有人把前七十回給予施耐庵,把後五十回給予羅貫中。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只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後,它才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萌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果讓我參與討論,我更傾向於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羅貫中是“編輯”,是根據歷史事件整理作品的加工者。就如同現在一本書中署名的作者和責任編輯的關係。

從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羅貫中對於中國歷史有多麼厚重的研究和瞭解,《三國志演義》雖然屬於文學作品,但是包含了《志》書的史學成分。施耐庵把他的巜水湖傳》交給羅貫中把關修改,更容易使《水湖傳》貼近歷史。文學作品雖然可以杜撰,但大背景和大原則不能脫離歷史。而傳記體文學更不能忽略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施耐庵是《水湖傳》的著作權人。羅貫中參預了創作過程,是施耐庵的合作者的說法更符合邏輯。

根據大量歷史資料顯示。《水滸傳》從廣義上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人合作的產品;從狹義上說,施耐庵是巜水滸傳》的作者!

梁山西臨黃河,東連京杭大運河,北瀕東平湖,南近牡丹水鄉的荷澤,湖河相通,水源充足,山水交錯,氣勢宏大。隨著年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滄海成了桑田。到了清末民初,黃河決口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侵吞了大量湖面,到後來便只剩下一個時隱時現的東平湖,水泊梁山”只能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了。經解放以後的逐步改造,昔日的梁山水泊已經成為阡陌縱橫的農田。據說,在解放初期興修水利和改造農田挖渠打井的時候,村民們確實在梁山附近的農田裡挖出過古代的木質戰船,不僅佐證了水泊的存在,也證明在梁山水泊著實發生過水上戰事。

水泊梁山是以水湖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風景區。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佈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納入《山東省“十五“旅遊發展規劃》,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自梁山被列入山東省水湖文化旅遊風景區從來,經過幾十年的規劃建設,原有的梁山遺蹟和遺址不僅被保護下來。還根據《水滸傳》中的描述,修建了許多水湖文化場景和場館。如今的梁山,水湖傳中描述的場景一應俱全,獨特的水湖文化在梁山一覽無餘。如水滸寨、杏花村、演武場、忠義堂等。還有36位天罡星以及 72位地煞星的彩繪雕像,再現了《水湖傳》中108條好漢聚義梁山的風貌和氣概。忠義堂前高杆上的“替天行道”杏黃旗隨風飄揚;自梁山被確定為山東省旅遊景區以來,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遊客到此參觀遊覽。昔日盜賊流寇的避難場所,現已成為梁山人招財進寶的旅遊勝地。一部《水湖傳》的招商力之巨大真的不可想象!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由於宋江起義的規模與影響不是太大。所以正史中並沒有過於明確的記載。在南宋時編印出版《宣和遺事》中,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了;明初又出現了《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規模較小的農民起義被渲染的非常了得,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宋史》記載,宋徽宗於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二日曾下詔命令討平京東東路盜賊,沒有說明是不是宋江。但《宋皇十朝綱要》則說宣和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詔“招撫山東盜宋江”。由此我們大致可以說,宋江是從宣和元年(1119)開始起事,由於影響不大,失敗時間則沒有確切記載,大約在宣和四年(1122)左右,失敗後有可能全部被殺,也有可能受了招降,但是從時間順序上基本可以確定沒有參與鎮壓方臘。《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或便於流傳。但小說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

基本可以肯定,宋江及其弟兄是一隻小股的反政府游擊隊,騷擾州縣,人數最多數百。其根據地設在梁山也比較靠譜,鄆城縣距離梁山不過幾十裡,宋江為鄆城縣小官吏,因與盜賊有染並殺妻,事情敗露後逃逸到附近梁山躲避,梁山原本就是盜賊罪犯的藏身之所,宋江把梁山做為與官軍抗衡的根據地還是說的通的。經過《宣和遺事》和《水滸傳》的演義。小打小鬧的宋江游擊隊就成了北宋末年廣結各路英雄豪傑憑藉水泊天險抗衡官兵的正義大軍,並由此聲震天下,名揚四海!做為鄆城縣人,我和我們全家人也跟著《水滸傳》沾光了。

在這之前,除了我兒子之外,我們全家人都曾經來過梁山。

父親最早來梁山時還不到10歲,那個時候,爺爺要給父親建1棟未來備用的新房,就是我們現在住的老屋。打地基需要石料,本地沒有山,也沒有石頭,當地人用的石料大都來自於梁山。人們稱梁山的石頭為青石,許多磨盤、碾盤和滾圓的石碾也多選用梁山的青石。

當時的農村還叫人民公社,自己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爺爺是生產隊趕大車的,借用生產隊的馬車去梁山拉趟石料也不算什麼難事,我父親第一次去梁山就是坐著爺爺趕的馬車去的。

話不贅述。全家人在梁山遊玩了差不多一整天,於當天晚上就回到了家裡。

回到國內僅僅四天的時間,我打算做的三件事就已經做完了兩項:轎車買了;帶著全家人到梁山旅遊過了。剩下的一件事,就是要去哪位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