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77章 一則故事引申的話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7章 一則故事引申的話題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喚醒良知的小故事:

有一位得道高僧,住在深山中繼續修行。有一天,高僧見月色很美,就趁著月色到林中散步。當他回來時,發覺自己的茅舍正有一個小偷光顧。高僧怕驚動小偷,一直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在他這兒不可能找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離開時,在門口遇到了高僧。高僧說:“你走這麼遠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回去呀!夜涼了,你穿上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外衣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低著頭走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第二天,這位高僧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不少誤入迷途的人,讓我們像故事中的禪師那樣,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喚醒他們心中的良知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地和人的良心從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給“良心”提供了堅實厚重的法理基礎。“天地良心”作為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內容與精華所在,理應被我們很好地傳承與發揚。

現實社會不需要“滿街聖人”,卻需要毎個人都講良心!正是由於某些人良心的缺失,才使現實社會中充斥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坑蒙拐騙。

對於任何一位受傳統文化薰染的中國人來說,想必都能掂量出“天地良心”這一詞語的分量。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憑著樸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靈,代代相傳著關於“良心”與“良知”的道德信念。他們不斷告誡自己和子孫後代:做人要講“良心”,千萬不要做“傷天害理”的壞事。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良心”這一概念的人是孟子。漢語裡的“良心”一詞,來自於《孟子·盡心上》第八章:“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於木,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在這裡,孟子以牛山之木勸誡人們不要放棄了良心。孟子認為良心是人所共有的原本之心,是“天命下注於人”而形成的合乎天地之道的本性。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人的良知良能,而它們也構成了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之端。可見在孟子等儒家哲人那裡,“良心”與“天地”始終是聯絡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他們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哲學基礎之上的。

毋庸置疑,“天人合一”思想曾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思想輿論工具。中國歷史上,不僅歷代封建帝王都冒充“天子”來“奉天承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連一些草莽野夫、“膽大妄為”之徒,也知道如何打著“替天行道”的名義揭竿而起,或者佔山為王,割地為侯;或者拼得性命與“真龍天子”決一死戰,事情不濟也能過一把“一代梟雄”的癮;“天人合一”觀念的另一個受到現代人質疑乃至詬病的因素,是它在與集權統治的複雜糾葛中,使幾千年的封建政治帶上了過多的道德說教色彩,也使傳統禮教更顯其虛偽腐朽。宋明理學更將所謂“天理”畸形地推到了“人慾”的對立面,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主張。這自然也一度給“天地(理)良心”蒙上了塵垢。但即使如此,尚未到把“天理”全盤否定掉的程度。

近代以來,隨著文化革新運動的興起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綿延發展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中國人也越來越割斷了人與天地之間宗教般的情感紐帶與精神聯絡,“天地”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種純粹的物質實體。而一個多世紀以來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樣給傳統意義上的“良心”觀念帶來了令人眩目的嬗變。良心,更多地被看作是後天形成的人格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天地”可謂漸行漸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仍隨時可以發現“天地良心”的頑強生命力,感覺到它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謂“蒼天在上”、“天理昭昭”,這些詞語及其背後隱含的道德信念,不正說明了“天”仍然是當今國人精神價值的重要取向嗎?直到今天,我們仍將美滿幸福的婚姻看作是“天作之合”。

有些人一聽到“天地良心”,馬上就會想到原始宗教與迷信。這是一種缺乏起碼歷史理性原則和歷史常識的觀點。今天的很多中國人每到清明節時,仍要去父母及祖先的墳墓前祭掃憑弔,能說他們一定相信死去的親人的魂魄真的還在墓穴裡生活嗎?今天的人們逢年過節仍保留著燃放鞭炮的古老習俗,能說他們也像古人那樣以此“驅妖避邪”嗎?

正是“天地良心”這類道德信念對民眾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念上的統攝作用,才使社會犯罪率大為減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地良心”的統攝作用比法制約束還要強大。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說完美境界是自律自覺。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天地良心”,不論我們的眼光多麼挑剔和“現代”,仍可以發現它所蘊含的道德資源是何其豐富而寶貴。例如“人命關天”、“民以食為天”等流傳至今的俗語,其背後的道德理念正是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類生命的敬畏。在我們的古人看來,大自然母親孕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人類透過對“天地”的敬畏,樹立了珍視和敬畏自我生命的文化傳統;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別人也與我們有著同樣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們才“推己及人”地學會了關愛他人,懂得了悲憫。這就是真正的“天道”!這也是“天地良心”的基礎所在。再如,古人眼中“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無私”;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因此天地的精神為“仁”。大公無私乃是天地間的最高境界!儒家哲人們還強調: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一個善於吸取天地之間浩然正氣的大丈夫,是不怕什麼“妖魔鬼怪”的!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好人一生平安”。這些信念折射出的,恰恰是廣大普通百姓蘊藏在心底的美好願望和堅定信念。

善良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更不是裝出來的。中國古代有一個獻鳩放生的故事。

說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燻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

有一位投奔趙簡子的門客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他在一旁站了很久,問趙簡子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喜歡拿斑鳩去放生,有多少人為了得到賞賜,都爭先恐後地去抓斑鳩,在你追我捕的過程中,有多少斑鳩會被打死打傷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的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這是對斑鳩多大的保護啊,是多麼大的善良啊!而您現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哩!”

聽了門客的一席話,趙簡子沉默了下來。

看了這則故事,我就想到了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句電視公益廣告詞:“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