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96章 第三卷構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96章 第三卷構思

第96章即將開篇的第三卷構思

《我日本打工的三年》第二卷寫到這裡就算接近尾聲了。第三卷篇名為《亂情驚醒夢中人》,寫的是一個叫花泥鰍的老闆在m國的一個海島上與別人合夥經營了一家酒店,在經營酒店期間,花泥鰍把年輕貌美的妻子留在國內替他經營和打理海鮮樓的生意。他在國外經營酒店期間,先後與多名年輕的外來妹發生了不正當的性關性,多年後,他發現自己染上了艾滋病毒,並在回國探親期間將艾滋病毒傳染給了年輕貌美的妻子,在國內經營海鮮樓的妻子不甘忍受寂寞與孤獨,與在海鮮樓工作的李大廚產生了曖昧之情,三個人最終都被艾滋病奪去了性命。

曾經在海鮮樓當過廚子的趙曉波在離開海鮮樓多年之後,聽說自己的師傅李大廚和曾與自己相好過的老闆娘都被花泥鰍趕出了海鮮樓,並且病入膏肓,處於義氣和善良,他赴日本打工掙錢為兩個人治病,儘管如此,也未能挽回兩個人的生命。趙曉波從日本歸國後,意外收到了李大廚贈予他的一筆鉅額遺產,趙曉波按照李大廚和老闆娘生前的遺願將兩個人的骨灰安葬在一個墓穴裡,隨後開始尋找李大廚親生女兒......趙曉波的愛心和善良最終使他得到了相當好的回報。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第九十一章中提到了《太平經》和《太上感應篇》。在本卷結束之前,分別對其進行一些詳解。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是東漢道教太平道典籍,成書於東漢中晚期,傳承至今的達170卷之多。

《太平經》內容博大,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構築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及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太平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道學說為治國方針。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道,人如果亂來,天必降以災禍,小則損傷疾病,大則滅國亡家。並以神的權威,勸誡和警告昏君和貪官汙吏,譴責他們的貪婪,不勞而獲和殘暴。要求平等,反對過度剝削,提出一種以建立人人勞動、賙濟貧窮的平等社會為目標的太平思想。

《太平經》認為:人是天地之子,是萬物之長。如果人能夠處天地間而自正,天下萬物都能夠隨之而正;人如果失職,不光自己被傷且不能長壽,萬物乃至天地也會隨著人的不正而遭殃,“邪氣大作“。

《太平經》認為人的終極目標應是追求成仙,但只有極少數有“天命“的人才能成仙。人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天命,只有努力學道和行善有可能成仙。有天命的人,未出生前姓名就已著錄於仙府的“錄籍“中;昇天時日來臨時,會有天神和一位“保人“下降,教導他變形法術,授與仙藥,傳授天界的知識與戒條,年月修滿後才會成仙昇天。沒有天命的人,如果行善積德,雖然成不了神仙,也可得到上天的同情和恩賜,成為有福和長壽之人,名字從“死籍“轉移到“壽曹“。

《太平經》指出世間鬼神會作祟,降禍於人,使人生病。不過,鬼神不會無緣無故害人,只是因為人有罪惡過失,上天才會派遣他們來懲罰世人。天地隨時隨地都有鬼神監視人的一舉一動,人的體內也有鬼神常駐。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臟神,如果人有邪念,行為失當,五臟神會向天廷稟告,上天使會派鬼物入侵人體。每個人都有多個“身神“,主要部位和器官如頭腹、四肢、五臟,都有神駐守,如果神離開身體,人就會生病,例如肝神離去會使人“目不明“。人有惡念,胡言亂語,喜怒無常,就會“神遊於外“,導致外邪入侵,使人中邪。

《太平經》中有濃重的勸善思想,提出了“承負“的善惡觀,認為先人犯有過失,積累日多,由後輩子孫負其過,前人為“承“,後人為“負“。如果為善,則前人積福,後人受蔭。

正是因為有這種天道所決定的承負,因此勸人為後代子孫著想而行善積德,讓人們相信修正道,可以斷除承負而度成仙。

《太平經》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黃老道思想,是道家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

傳說《太平經》的作者於吉是東漢道士,琅琊(今青島市黃島區)人,在曲陽泉水上得此神書;亦有專家研究認為該書一百七十卷是由多位有道學士共同徧著的。

《太上感應篇》也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約公元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又稱老子,著作有《道德經》。是我國道教始祖,上天至尊之聖,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太上感應篇》所說的“感應”,“感”是感召,“應”是報應,意指善惡報應。該書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

《太上感應篇》認為,“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透過天地鬼神來裁決。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

該書有佛教“因果報應”的觀念,但又與佛教觀念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佛教認為今世作惡,來世有報的觀念不同,更強調現世現報,作惡有過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肉體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學,現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視現世,更加珍惜現實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長生者”,就必須迴避大大小小“有數百事”的過錯,而與避惡相統一的是趨善,“善”能使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

《太上感應篇》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南宋時始獲官方重視,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

此書影響十分廣泛,乃至日本、朝鮮等國皆有此書流佈。

《太上感應篇》雖然是一部道書。但它竭力倡導善行,竭力主張去除惡行,諸如愛國愛民、敬長愛幼、慈心於物等等思想,都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對規範世人的行為是大有幫助的,這正是它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佛教傳入之後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就在於中國人有儒家、道家的基礎。可以說在佛教的基礎階段,在斷惡修善上跟儒家、道家是相同的。所以過去人學佛容易成就,道理在此。

天地並沒有私心,吉兇禍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頭未動時,心地是清淨的,如同虛空一般,哪有善惡之別!只因念頭剛動,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最初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後來日積月累,就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於起心動念之時,所以警示世人在起心動念時不要有惡念,否則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沒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長,但它卻每天增加;作惡有如磨刀用的石塊,雖然不能明顯發覺它在減損,但實際上每日都慢慢短少。

“懲惡除惡”是建立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手段。只要人人都能積極踐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正念正行,我們的社會怎麼能不和諧。《太上感應篇》雖生於中古,但對當時及現今廣大民眾吸取正能量,對人間善業的發展,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建立都有不匪的現實意義,是一部極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還別不信。俗話說:“做了壞事是要遭雷劈的!”世間確有這樣的真事兒。2018年12月9日俄羅斯聖彼得堡市,一夥盜賊剛剛盜搶了一所教堂,當這夥盜賊正駕駛著一輛紅色轎車逃跑的時候,他們行駛的路段突然來了陣雨,由於後面有警車追趕,紅色轎車行駛的速度很快,突然一個響雷伴著一道閃電擊中了紅色轎車,轎車和車輛裡的人被雷劈的粉碎。在紅色轎車後面行駛的一輛轎車的行車記錄儀清楚的記錄下盜賊轎車被響雷劈的粉碎的一幕。當時這條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很密集,為什麼其它的車輛都未遭遇雷擊,單單是盜賊開著的車輛被雷劈的粉碎,這難道不值得沉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