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熱血三國之召喚猛將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1章 連收兩大名將(三千字大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11章 連收兩大名將(三千字大章)

0411、連收兩大名將(三千字大章)

當初遇到黃忠,是荀彧在旁.

如今張良在旁,自然不清楚劉辯的誇張舉止。

殊不知,不怪劉辯舉止誇張,只怪對方名頭太響!

不多時,一位身穿灰色勁裝,氣宇非凡之人走入帳內。

“小的見過主公,見過軍師!”來人湊上近前,屈膝下跪,向劉辯與張良拱手作揖。

“你就是魏延?”劉辯滿心歡喜,卻故作不解地問。

“回主公的話,小的是魏延。”跪地之人沉聲道。

是的,魏延。

歷史上,蜀漢陣營除了五虎上將,魏延堪稱第一猛將!

魏延不僅是支撐後蜀的第一猛將(《三國志》中沒有趙雲,趙雲是老羅加的),同樣存在很多爭議,關於他被諸葛亮殺死,關於他的反叛。

魏延為人孤高,又有能力,是個有獨立見解的人。

他在作戰佈局方面喜歡用置之死地的戰略,諸葛亮是個行-事非常謹慎,沒有百分之百的勝算一般都不會去做。

因此,魏延的一些治國和尤其作戰的策略與諸葛亮經常意見相左。

諸葛亮喜歡的是那些他能駕馭堅決貫徹他路線的將領,譬如:關羽、趙雲。

可在關、趙前後死去,魏延成為蜀國首屈一指的大將,晉封南鄭侯。

由於魏延行-事上比較特立獨行,喜歡冒進有些張揚,使諸葛亮感到越來越難以駕馭魏延。

公元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途中病重,自知時日不多,急召見長史張儀等人,選一個能延續他路線的接班人。

楊儀自恃諸葛丞相的信任和重用,不吃魏延那一套,常與魏延硬碰硬,針尖對麥芒。

他們兩個的矛盾,諸葛亮是知道的,多次想讓他們冰釋前嫌,無奈都無濟於事。

後來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剩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諸葛亮一輩子都在算計,就是沒有算準楊儀心胸極其狹窄,早就有殺掉魏延之心。

如果諸葛亮對此有所察覺,就不會讓楊儀傳達要魏延在他死後大軍撤退時斷後的遺囑,於是給了楊儀藉機除掉魏延的機會。

楊儀在向其他將領傳達諸葛亮遺囑時,臨時“修改”了遺囑內容,促使魏延被楊儀的激將法激得大喊三聲“誰敢殺我”,結果被馬岱從背後一刀斬於馬下。

因此,魏延是蜀國死的最冤枉的人,沒有之一。

魏延的死,不知情的人認為是諸葛亮下令殺的,實際死在心胸狹隘的楊儀之手。

至於魏延反叛——

“演義”中說魏延天生反骨,這是老羅說的,老陳的“三國志”中可沒說。

演義中指出,後蜀的魏延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先鋒大將,諸葛亮唯恐死後魏延會反叛,於是設計了一出計謀,就是上面提到的。

事實上,魏延沒有謀反之心,依據有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

魏延為救黃忠,殺了韓玄,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入川。

部曲相當於嫡系或親信,於劉備而言,他的親信是關羽、張飛。

劉備站住腳,準備做漢中王,決定派一位信得過的大將鎮守漢中,北拒曹賊。

老話說得好——無襄陽荊州不足以用武,無漢中巴蜀不足以存險,無關中河南不能以豫居。

可見漢中的重要之處。

當時眾將以為會派張飛鎮守,結果派的竟是魏延,以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漢中的地形易守難攻,四周高山,在當時是北魏進攻蜀漢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還是要從漢中經過,說漢中是蜀漢的咽喉與門戶,絲毫不為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眾將吃驚的同時,魏延更是受寵若驚。

這還未完——

劉備登基後,又升魏延做了鎮北將軍。

劉備死後,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建興五年,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使。

建興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古人講究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

其二:

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在劉備策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之後的一次大會群臣的宴會上。

劉辯問:“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

魏延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是要誓死保衛蜀漢,欲與曹魏抗爭到底的赤膽忠心啊!

諸葛亮剛死,費褘告訴魏延準備撤軍,魏延的回答更鐵腕:“雲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邪?”

劉備和關張馬黃趙死後,諸葛亮的抗曹決心都未必有魏延堅定。

其三:

魏延此時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

子午谷一計,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諸葛亮都不肯給。

諸葛亮臨死,曾說:“令延斷後,姜維次之;或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顯然,諸葛亮已經做好放棄魏延的打算,如果手上兵馬多,才會給諸葛亮、蜀國帶來危機。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是舉傾國之兵。

傾國之兵!

蜀漢全國兵力大概十三萬,除去蜀漢各地的駐軍、運輸糧草的兵力、老弱病殘和屯田的兵力,前線能夠打仗的兵力統共大約在6—8萬人左右。

魏延連一萬人都沒有,拿什麼跟蜀漢的數萬兵力抗衡?

所以,魏延此時根本沒有實力與蜀漢抗衡。

其四: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的蜀漢名將,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還不事先統一手下將士的思想,搞好戰前動員。

《三國志·魏延傳》中說,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裡據守。

楊儀手下的一個將領何平對魏延的人說,丞相剛死,屍骨未寒,您們怎麼就敢這樣呢?

魏延手下的將士就僅僅聽了何平這一句話,覺得非常羞愧,一鬨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幾個兒子瓜兮兮的在那兒站起。

如果說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統一好手下將士的思想,豈不是顯得魏延很智障嗎?所以魏延的本意並不是想造反。

其五:

魏延的行軍路線不符合造反的邏輯,這也是證明魏延沒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

以魏延的軍事才幹,他不可能不知道就憑他手中那幾根蔥幾頭蒜,想要造反豈不是天方夜譚。

那他為什麼要造反了還往南而不往北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魏延不是謀反。

因為往南跑,魏延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成為翁中之鱉,而往北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魏延本來就在抗曹的最前線,北投魏無疑是最好的反叛選擇,況且北魏一向厚待敵國有能力的降將,張繡就是最好的例子。

張繡殺了曹操最喜歡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張繡投降以後,給了張繡比曹操當時所有將領都優厚的待遇,張繡是當時曹操手下唯一一個食邑滿千戶(總共兩千戶)的將領,其他所有將領,包括張遼、夏侯淵、荀彧等都只有幾百戶。

像魏延這種不可多得的猛將,投降曹魏,必定會得到十分優厚的待遇。

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謀反,也應該往北而不是往南。

陳壽都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善,冀時以代亮”。

也就是說,魏延本意是要殺楊儀,和楊儀爭奪諸葛亮的位置,這很明顯就不能被定義為謀反!

言歸正傳——

劉辯聽到魏延肯定的話音,當即上前攙扶,笑道:“孤聽過你的名字,嗯,很好!今後就跟著孤吧!”

“謝主公!”魏延被劉辯扶起。

魏延曾在別處從軍,只是個人信息上沒有註明,唯恐劉辯不喜歡他這樣的兵。

結果,令魏延非常意外,劉辯真的如百姓口中說的那樣,愛民如子,禮賢下士。

正如眼下,劉辯曾經可是皇帝陛下,如今還是弘農王,掌管諾大的荊州、益州數百萬軍民。

此刻,竟會為他魏延這個小小的士卒,不惜自降身份。

魏延對此,心中十分感動。

不多時,另一位精兵也被衛士帶了來。

很快,那位精兵進入帳中,屈膝下跪,拱手作揖道:“小的文聘,見過主公,見過軍師!”

來人話音落下,竟向劉辯誠心叩首。

是的,韓世忠舉薦之人,正是歷史上劉表的大將文聘,曹魏名將!

劉表死後,劉琮降曹,文聘初不隨見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見,問其何以遲,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於見人。

曹操被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動,先嗆然而譽之,仍舊讓他守衛江夏,使其典北兵、鎮荊江。

文聘也不負曹操所望,守禦荊城之際,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攻其輜重,燒其戰船,立下莫大之功,成為曹操倚為屏障的大將之一,威名遠播。

“你就是文聘?嗯,韓世忠舉薦之人,必定錯不了!以後就與魏延留在孤的身邊,哈哈哈……”劉辯大笑著,上前將其攙扶。

文聘剛被劉辯扶起,看了一眼身邊的魏延,接著兩人再次向劉辯屈膝跪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