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諸天攻略計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七零章 關於那些理論知識(十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七零章 關於那些理論知識(十一)

4 不喪失時間t

《戰爭論》的會戰四原則的第三條是: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可以獲得先機。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第三個原則是:不喪失時間。如果我們從推遲行動中不能得到特別重大的利益,那麼儘可能快地行動就很重要。我們行動迅速,就能使敵人的許多措施在其準備過程中就遭到破壞,就能首先得到輿論的支援。”

從廣義動量定理fat=mv的角度說,增加時間t可以增加成果,因為戰爭是雙方力量的對抗,增加自己的時間,減少敵人的時間,從而產生時間對比優勢,就可以比敵人獲得更多的成果。

李德哈特在戰爭中要獲得時間優勢,保證自己有時間集中兵力,而不給對手留時間來集中兵力,這樣就可以形成兵力上的比較優勢。他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寫到:“集中力量來對付敵人的弱點。假使要使這句話有任何真正的價值,那麼我們就要更進一步的解釋著說:為了要能集中力量,以來打擊敵人的弱點,就先要使敵方的力量分散。要使敵方的力量分散,那麼首先你自己至少要作一部分的分散,以造成一種形勢來引誘敵人。結果遂變成了下述的一連串程式一一你的分散,他的分散,然後才是你的集中。真正的集中即為有計劃分散的後果。這樣我們對於這個基本的原則,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足以預防我們觸犯一種基本錯誤,也是最普通的錯誤,那即是:使你的對手,有自由和時間來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對抗你的集中兵力。”

孫武也強調了縮短戰爭時間的重要性,因為長時間的作戰會導致國家衰亡。他在《孫子兵法》中寫道:“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孫子的意思是說:動用龐大的軍隊作戰,就需要力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使戰鬥力耗損,讓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財政經濟難以維持。如果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軍力耗盡和經濟枯竭,那麼列國諸侯就會乘此危機起兵進攻,到那時即使有能力再高明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所以,用兵打仗只聽說寧可指揮笨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為講究指揮精巧而使戰爭曠日持久的現象。戰爭久拖不下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未曾有過。

戰爭理論的總結主要起源於戰爭實踐。受戰爭實踐的檢驗,並隨著戰爭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

戰爭理論是對戰爭問題的系統的理性認識。主要包括對戰爭產生、發展、消亡過程的揭示,對戰爭目的、性質和態度的闡述,對戰爭與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自然條件等因素相互關係的論述,以及戰略、戰役、戰術的理論原則等。

戰爭理論是戰爭實踐的指南,它來源於戰爭實踐,受戰爭實踐的檢驗,並隨著戰爭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

和平時期,人們可以根據戰略格局的變化和科學技術提供的材料,在過去戰爭實踐的基礎上,透過科學預測、軍事演習和作戰模擬等方法,研究提出新的戰爭理論。

戰爭理論具有歷史繼承性和鮮明的階級性,它的先進與落後,對每一次戰爭的程序和結局,都有重大影響。人類社會經歷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產生了豐富的戰爭理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個國家的兵力數量在絕對數量上小於另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也可以在區域性戰場,透過集中兵力來獲得相對優勢,從而贏得局部戰爭。透過局部戰爭不斷減少與兵力多的國家的對比優勢,最終戰勝之前有絕對兵力優勢的國家。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寫到:“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段話意思是說:“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敵人的兵雖多,但是透過各種辦法讓他們不能參加戰鬥,那麼這部分兵力就被敵人浪費了。參加戰鬥才能起到殺傷敵人的目的,所以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到:“有而不用比用而不當更為不好。一旦需要行動,首先就要使所有的軍隊都行動起來,因為即使是最不恰當的活動,也可以牽制或擊敗一部分敵人,而完全擱置不用的軍隊,在那時卻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1.3 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

《戰爭論》的會戰四原則的第一條是: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第二條是:儘可能集中兵力在準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

第一條和第二條原則都是增加力量,從而產生對比優勢。從廣義動量定理fat=mv的角度說,增加力量f可以增加成果。第一條原則是增加全域性的兵力,類似於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第二條原則是增加區域性的兵力,類似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

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理論,各國集中力量生產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然後進行貿易可以增加產出。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處於比較優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比較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進行貿易,也可以增加總產出。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比絕對優勢更進一步,即使沒有絕對優勢,比較優勢也可以增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