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諸天攻略計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一一章 俠客仗劍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一一章 俠客仗劍行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走天涯,真的是靠一步步的走過去嗎?

其實這句話挺浪漫的,一個人的武林,江湖生活,一個人,一把劍,來一次說走就走的的旅行,來一次不容易的江湖歷練。

不過,歷練也分遠近,戰艦走天涯,啊呸,仗劍走天涯都真的是天涯嗎?那不累的嘛!

古代出遠門都靠走路嗎?古代人是如何旅行的?

我們現代社會發展的又快又好,出行也比較便利,出門有滴滴,旅行有飛機,火車,高鐵,地鐵等,那發展比較落後的古代怎麼辦?古代出遠門都靠走路嗎?

古代人是如何旅行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原來古代出行也很便利,我就帶大家看下。

我們經常看古代衙門中的人經常壓著犯人去比較遠的地方服刑,他們都是走著去的,古代旅行才是真的旅行啊,一步一個腳印,每處風景都能看到。

比如徐霞客,看似遊山玩水,探幽尋奇,卻是寫出了水經注等不朽地理專業書籍。

考察華夏大地的秀麗山川,並以文字記錄當時的原始風貌,流傳後世。踏遍名山大川,親臨自然雄奇。他也是一步一個腳印這樣走出來的。

有錢人家或者騎馬,類似我們現在的自駕遊。或者有牛車、馬車,帶奴僕丫鬟一大群,那就是豪華遊了,具體可以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壯麗場面,也有騎個小毛驢遊四方的,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故事都是古人根據實際有的東西杜撰的,騎個小毛驢比騎馬要安全些,驢跑的比較慢,在路上慢慢走,眼前的景色也能一覽無餘了,最早的慢生活旅行也是由古人發明的吧。

坐船也可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古代的船有那種輕舟,坐輕舟旅行也很愜意的,一人一帆仗劍走天涯,旅途中遇到各路仁人志士,也是比較美好的一件事,其實古代也早就有用船經商的歷史,有關鄭七次下西洋經商,外交就是典型的故事。還有皇帝座船巡遊,下江南微服私訪都是用船來達到旅行的目的。

我們現代人自駕遊,沒有油了有加油站,夜晚了想睡覺有酒店,賓館,旅社等。古人其實也有的,河南的駐馬店當時就是很著名的一處驛站,從四面八方來的旅行人當中有旅行的人,經商的人,辦差的人,官府中的人都到此住店,小店熱情,服務周到,有專人喂馬,客人沒有後顧之憂。

古代思想家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張果老倒騎毛驢、秦瓊賣馬、夜泊瓜洲。

古代的出行方式也很多,走路出行是最簡單最基礎的了吧,騎牲畜、乘車、乘轎、坐船都可以選擇。馬車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了,漢代到魏晉時期主流的馬車被稱為“軺車”,是一種非常輕便的交通工具,設計源於商朝周朝打仗的主力戰車,“輕車”。

到了南北朝時期封閉式車廂的“安車”開始受歡迎。感覺火車的發明是根據這個來的,宋代的貴族對乘坐的舒適性有了更高要求,出現了“馬轎車”。有時候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古代出行也完全不成問題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劉邦取得天下之後,有一天和韓信聊天。

突然劉邦問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你說我能夠帶多少兵力呢?”雖然劉邦是九五之尊,可是韓信卻不避諱,直截了當的回答道:“你嘛,最多能帶十萬。”

韓信這樣回答,其實是有根據的。當年彭城大戰,劉邦率領56萬軍隊對陣項羽,而項羽當時只有3萬人。最後的結果卻是劉邦慘敗,主力被殲,遭遇到了起兵以來的最大失敗。所以韓信認為劉邦帶兵的水平也就十萬了,多了就玩不轉,也玩不動。

接下來,劉邦認真的問道:“那麼,你能帶多少呢?”韓信毫不謙虛的回答道:“我嘛,當然是多多益善了。”多多益善,也就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看來,韓信對於自己的帶兵能力很自信。

韓信這樣回答,也是有原因的。項羽算是劉邦的死對頭了,每次劉邦對陣項羽,都是屢戰屢敗。可就是這樣厲害的人物,最後卻敗在了韓信的手上。

韓信被後世尊稱為“兵仙”,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天才。“四面楚歌”“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都是他的傑作。從韓信和劉邦的對話中,不難看出,韓信認為自己的帶兵能力是強於劉邦的。帶兵能力,是對一個將領的綜合考驗。那麼,為什麼軍隊越多,越難帶呢?

這是管理學的問題,自然,人多肯定沒有人少好管理,而且越多越難管理。但是,這也要看管理者的水平。管理者水平高的,像韓信,自然是“多多益善”。而水平一般的,到了一定範圍之後,就會遇到瓶頸,發揮不出人多的優勢,還可能會一團糟。那麼帶領軍隊具體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一、糧草問題

古時候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後勤補給了。如果後勤跟不上,士兵們也就無心打仗了。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其實還是很強的,最後為什麼還是失去了天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錢了。士兵餉銀發不出,誰願意賣命呢。而且人越多,糧草儲備的壓力就越大。

韓信為什麼能夠在外面安心的打仗?還不是因為蕭何的後勤做得好。打仗是很燒錢的,一般而言,軍隊的補給都是由朝廷直接劃撥的。畢竟,朝廷財力雄厚嘛。可是,即使朝廷劃撥了足夠的銀兩,最後到士卒手裡的可能也很少,還是會影響軍隊戰鬥力。

因為軍官可能會剋扣士兵的餉銀,這種問題很普遍。例如,朝廷撥了一百萬兩到統帥手裡,統帥自己留了十萬兩,剩下的交給將軍,將軍發給隊長,隊長發給伍夫長,伍夫長再發給士卒,層層盤剝,最後到士卒手裡的餉銀就很少了,甚至欠薪。袁世鎧小站練兵,發軍餉時,為什麼自己要親自發,不就是擔心這個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