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卷 第一章 危機降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卷 第一章 危機降臨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大明外有後金威脅,內有奸妄橫行,又恰逢小冰河天災,平民百姓無法生存,唯有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發動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很多,主因無外乎天災與人禍,但是,最終導致農民起義的到底是天災之故還是人禍之因,卻一直眾說紛紜,莫一是衷。

有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小冰河天災,北方風沙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田收成銳減,平民百姓飢寒交迫,無以為繼,才致使天下大亂,狼煙四起。

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偏頗,天災並不單是明末有,歷朝歷代,都經歷過天災,如果一爆發天災平民百姓就要造反,那恐怕朝代的興替會頻繁不已,每個朝代要維持百年都很難,因為天災根本無法避免,雖然不能說歷史上年年爆發天災,但隔個幾年來一場小災害,隔個幾十年來一場大災害卻是相當正常的,真正因天災導致農民起義,歷史上還是很少見的。

明末農民起義之所以爆發,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禍。

其中,最為嚴重的莫過於土地兼併,皇室宗親和地主豪紳對土地肆無忌憚的兼併才是平民百姓生活無以為繼的主要原因。

明朝,其實不缺土地,明朝官方統計,耕地最多的時候超過十億畝,人口最多的時候卻沒有超過一億,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有最少有十畝耕地。

這樣算下來,一個五口之家就是五十畝耕地,按畝產兩石一年計算,一家每年有一百石糧食,男女老幼五口人,一年能吃掉五十石糧食就頂天了,剩下五十石,按二十稅一的稅率上繳十石糧食作為稅賦,還剩餘四十石,四十石糧食最少也值二十兩銀子,也就是說,平民百姓哪怕別的什麼都不幹,光種地日子也能過的很滋潤。

但是,實際情況卻根本就不是這樣,也許明初的時候是這樣,但是到了明末,土地兼併已經十分嚴重,大明有六成以上的土地被皇室宗親兼併,另外還有公侯勳貴、地主豪紳,甚至是得寵的太監,他們兼併的土地也超過兩成,剩下還有兩百多萬屯衛軍戶又佔去不止一成,真正歸於平民百姓的連一成都不到!

這樣算下來,一個五口之家耕地還不到五畝,一年收穫的糧食還不到十石,最多有兩個人能吃個半飽,其他三個基本沒得吃。

當然,這種事情也是不可能的,皇室宗親、公侯勳貴、地主豪紳他們兼併的土地不可能自己去種,種地的還是平民百姓,不過,這些給人種地的平民百姓已經不能稱之為農戶了,只能稱之為佃農,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也不歸他們分配,大部分都要上繳,能吃頓飽飯就算很不錯了。

這就是明末老百姓的現狀,有八成以上是被皇室宗親、公侯勳貴、地主豪紳層層盤剝的佃農,剩下的兩成,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土地數量很少,平均一個五口之家最多也就是十餘畝土地,勉強能混個果腹而已。

這就使得平民百姓抵禦天災的能力相當弱,因為一旦爆發天災,糧食減產,佃農根本就交不起租金和田賦,普通老百姓也是食不果腹。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還罷了,如果發生天災的時候,朝廷能減免稅賦,皇室宗親、公侯勳貴、地主豪紳能少收點租金和田賦,甚至拿出點糧食來賑災,平民百姓勉強還能活下去。

但是,朝廷不但沒有減免稅賦,還加徵遼餉,皇室宗親、公侯勳貴、地主豪紳別說拿出糧食賑災了,連租金和田賦都不肯減,平民百姓哪裡還有活路!

這其中最為可恥的莫過於福王朱常洵,萬曆皇帝正是因為寵愛朱常洵想立其為太子,才引起國本之爭,以致君臣對立,大明國勢日衰。

如果光是這樣,也就罷了,萬曆最終還是頂不住壓力,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事就算這麼過去了。

但是,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萬曆為了表示恩寵,賜其良田四萬頃,金銀百萬餘兩,後面戶部實在湊不出這麼多良田,萬曆就以四川、陝西、河南等地的鹽科、茶稅、商稅以代之,當時民間都流傳,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之富遠勝皇宮!

如果光是這樣,也還罷了,福王朱常洵就藩之時,已有良田數萬頃,金銀百萬餘兩,還有三省各種稅賦以為開銷,就算什麼都不幹,也能榮華富貴,奢侈一生。

但是,他還不知足,還唆使手下與地主豪紳勾結,瘋狂兼併土地,欺男霸女,橫行無忌。

天啟、崇禎兩朝,天災不斷,民不聊生,他不但不救濟災民,還帶頭宣稱,名下良田,田賦不減一分一毫!

他可是天啟和崇禎的親叔叔,地位尊崇無比,正是因為他帶頭,河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的皇室宗親競相效仿,不但不賑災,還拼命壓榨,瘋狂收租。

天災不斷,生活難以為繼,朝廷和地方又如此壓榨,平民百姓怎能不反!

天啟七年七月,饑荒最為嚴重的陝西,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

王二、種光道等,聚集災民數百,插旗起義於白水縣,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王二起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連年大旱,別說是糧食了,當地連草木都吃的一乾二淨,但是,澄城知縣張鬥耀仍然使勁搜刮,催徵更甚!

張鬥耀催逼之法尤為惡毒,你不交稅他就派人去打,打到你交為止。

王二家人都因此挨了揍,但沒錢就是沒錢,打死也還是沒錢,草根樹皮都沒得吃了,哪裡還有錢交稅,他被逼的沒辦法,只能聚集同樣被催逼毆打的災民,一起衝到縣城,殺了知縣張鬥耀,開倉濟民!

王二揭起義旗之後,農民起義遂成燎原之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生存,老老實實接受貪官汙吏和地主豪紳的盤剝,連草根樹皮都沒得吃,只要揭竿起義,起碼能吃頓飽飯。

饑民餓急的時候,是相當恐怖的,王二登高一呼,頓時應者雲集,先是府谷農民王嘉胤響應,集結饑民起義,王二立馬率隊北上與之匯合,起義軍很快就擴充套件到五六千人。

緊接著,安塞的高迎祥,宜川的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洛川的黑煞神,延川的王和尚,漢中的王大梁等等,紛紛揭竿而起,從天啟七年到崇禎元年,短短一年多時間,農民起義便遍及陝西全境和甘肅東部。

起義軍所經之處,殺貪官,破監牢,開糧倉,濟饑民,搞的轟轟烈烈。

如果光是這樣,還沒什麼,因為農民起義無外乎饑荒之極、無法生存,他們沒別的想法,只想吃飽飯而已,他們也沒什麼戰鬥力,在明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這不,陝西大亂,崇禎立馬啟用楊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楊鶴隨便一招“招撫為主、追剿為輔”,擒殺王二,招撫其他起義軍,很快,陝西的各路起義軍幾乎都接受了招安。

但是,天啟朝,受壓迫的可不光是平民百姓,邊軍和屯衛同樣苦不堪言。

為什麼苦不堪言呢?

因為沒錢,朝廷不發糧餉,他們同樣沒飯吃。

天啟朝的稅賦,最高的一年才五百餘萬兩,其他時候也就是四百多萬兩,而光是魏忠賢大封親族,賞賜的銀子就不下四百萬兩,一年的稅賦沒了,然後,他為自己修陵寢,耗費三百多萬兩加上光宗的陵寢耗費一百五十萬兩,又是一年的稅賦沒了,還有他豢養的上萬帶甲護衛,數萬奴僕,這些一年也要消耗百萬兩以上,再加上他手下那些貪到可怕的大貪官如崔呈秀、徐大化之流,上下其手,哪裡還有軍費!

據崇禎元年西北各邊鎮上報,邊軍拖欠糧餉普遍在二十個月以上,拖欠的最嚴重的,拖欠了三十六個月,也就是說,天啟五年,魏忠賢隻手遮天之後,根本就沒給他們發過糧餉!

邊軍將士因而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為了生存,賣盔甲兵器甚至是賣妻兒的都大有人在。

盔甲兵器都賣完了,妻兒也賣完了,怎麼辦呢?

為了生存,唯有揭竿而起,加入農民起義軍的隊伍,正是因為邊軍和屯衛的加入,農民起義軍才越來越強,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米脂人,天啟年間,陝西大旱,朝廷稅賦卻分文不減,家中生活困難,他因此出家,當了一段時間和尚,緊接著,他父母相繼在飢寒交迫中去世,他因此不得不舉債,向當地豪紳艾舉人借錢,安葬父母,並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想賺錢還債。

但是,朝廷根本就不發糧餉,他無力償還債務,因此經常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最後,他一發狠,殺死了債主艾詔,逃奔甘肅當了一名邊兵。

他在軍中頗得參將王國賞識,一步步從小旗提拔到了把總,但是,好景不長,崇禎二年,建奴入寇,朝廷急調各地兵馬進京勤王,甘州兵馬亦接到調令,可是走到榆中,士兵要求發放拖欠的糧餉,王國貪是貪了點,又哪裡有這麼多錢來發放糧餉,於是,甘肅軍發動兵變,王國和榆中縣令被殺,李自成自此起事,轉戰漢中,加入了王左掛的農民軍。

張獻忠,定邊人,少時曾讀書,當過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職,後加入延綏鎮邊軍,因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觀其狀貌奇異,為之求情於總兵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因此返鄉。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災荒不斷,禾苗枯焦,餓殍遍野,王二、王嘉胤、王左掛、高迎祥等相繼起義,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起義,自號“八大王”,一開始他歸附王嘉胤和王自用,後面慢慢自成一軍。

因為他讀過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指揮才能,他的部眾成為當時以王自用為盟主的三十六營中最強勁的一個營。

有了這些具備軍事才能的邊軍和屯衛加入,農民軍慢慢具備了一定的軍事素養,在陝西官軍勢大,三邊總督楊鶴又跟牛皮糖一樣他們沒完沒了,農民軍為避開明軍主力漸漸東進。

這一時期,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邊軍和屯衛出身的將領漸漸展露頭角,成為農民軍中的智囊和主要將領,農民軍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為戰,發展為相對集中,互相呼應。

崇禎五年,農民軍高迎祥、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等聚集山西,分四路出擊進攻大寧、潞州、澤州、壽陽諸州縣,崇禎急令宣大總督張宗衡駐平陽,山西巡撫許鼎臣駐汾州,扼制農民軍。

他卻沒有注意到,從潞州和澤州穿過太行山就是河南彰德府,而越過狹長的彰德府就是北直隸大名府!

一場危機正在慢慢降臨,京城又將面臨危局。

而此時,福廣總督張斌卻在琉球大獲全勝,不但一舉陰掉了薩摩藩主力,還逼迫薩摩藩藩主島津忠恆割讓瀨之島、中之島、口之島、屋久島、種子島二十年,並賠償白銀一百萬兩。

甚至他還要求東瀛開放鹿兒島、高知和大阪作為通商口岸,當然,高知和大阪薩摩藩藩主島津忠恆是無權開放的,所以張斌令盧象升帶著島津忠恆和四十艘威遠戰列艦去江戶,好好問問德川幕府,看他們同不同意開放高知和大阪。

在這期間,他還命人招來了東盛堂東瀛大掌櫃鄭芝鶚和派駐東瀛的密探首領陳浩,讓他們著手開拓東番後衛至東瀛的商路,同時命戚家軍押著兩萬多薩摩藩俘虜在那霸剛修築城池、炮臺和稜堡,以為商路中轉之地。

德川幕府會不會同意開放高知和大阪呢?

這個答案其實不問可知,在堅船利炮面前東瀛也得趴,歷史上他們也被列強逼得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開放了很多港口,更何況這次張斌並沒有要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只是讓他們開放兩個通商口岸而已。

德川家光聽了島津忠恆的彙報,又跑到城牆上看了看明軍的威遠戰列艦,立馬就慫了,就開放兩個港口而已,又不要命,如果不答應,人家幾輪炮彈下來,好好的江戶城就毀了,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