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卷 第二十二章 體恤民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卷 第二十二章 體恤民情

東番中前衛北部,離大員城大約二十餘裡,文溪河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正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這次從大名府過來的西北災民大部分都安置於此。

張斌特意給這裡取名為安定,希望飽受天災折磨的老百姓能從此過上安定的生活。

原本安置在此的老百姓的確過上了安定的生活,甚至比他們沒有遭災以前的生活還要好。

這裡原本就地廣人稀,土地又鬆軟,隨便整飭一下就是上好的良田;

東番九衛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駐地建設,很多適宜耕種的地方都組織人修建了磚瓦房,只等人搬過來就可以居住;

還有南海衛那邊今年也是大豐收,第一季的稻米早就填滿了倉庫,光用作軍糧根本就吃不完,這些饑民一搬過來,每人每月都能領上一石白花花的稻米;

還有衛所配備的耕牛和牛車,還有東盛堂捐助的布匹等生活物資,還有附近各千戶所時不時送來的豬肉、鹿肉、水產等等,可以說,衣食住行都不用操心,災民們都感覺自己真的如同置身天堂一般。

但是,一萬多災民才安置下來不久便有人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吐的稀里嘩啦,拉的肝腸寸斷,而且犯病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就跟遭了瘟疫一樣。

張斌聞訊,嚇了一大跳,要是瘟疫就麻煩了,他連忙讓人接了大員城中最好的大夫前去整治。

結果,大夫去了沒半天就回來了,而且還找到總督府來了。

張斌聽聞大夫來了,連忙讓人將他請進來。

不一會兒,那大夫便愁眉苦臉的走進來,拱手道:“總督大人,這下怕是麻煩大了。”

張斌聞言,臉色一變,顫聲道:“難道真是瘟疫?”

那大夫連忙搖頭道:“不不,不是瘟疫,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染病者十居其七八。安定染病者並未過半數,而且未出現死亡者,故並非瘟疫。”

張斌聞言,松了口氣,不是瘟疫就好,他追問道:“那又是什麼病?”

那大夫解釋道:“老夫細細問過了,原先安定之人並未有犯病者,犯病者皆為新近遷入安定的災民,此病乃因道理來遠,不習水土,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而後上吐下瀉。”

搞了半天原來是水土不服啊,張斌也不知道這病是不是很嚴重,他連忙請教道:“這病嚴重嗎,好治嗎?”

那大夫尷尬的道:“此病與兩方水土,兩方天氣和兩方飲食都有關聯,遷入安定的災民三者都不習,病情相當嚴重,小人也只能稍做緩解,不能根治啊!”

這下的確麻煩了,不能根治,難道天天讓人吃了吐,吐了吃,吃完拉,拉完吃,那不要人命嗎。

張斌想了想,隨即問道:“能緩解多少,不會出人命吧?”

那大夫羞愧的道:“胸熱之症,小人能緩解一二,吐應該不會吐了,腹中脹痛無法確認因何所致,小人只能下點清熱退火之藥,這腹瀉怕是止不住啊。此病倒不會鬧出人命,只是犯病者四肢乏力,頭暈目眩,農活怕是沒法幹了。”

張斌點了點頭,安慰道:“老先生辛苦了,能緩解一二就好,不知老先生可有能治此病的名醫推薦,只要能說出名字,本官怎麼也要請過來。”

這不請過來不行啊,這一批就有十多萬呢,如果有一半拉的四肢無力,活都沒法幹,豈不是要白養著七八萬人,而且後面肯定還要從西北遷徙災民過來,如果一遷過來就有一半病秧子,恐怕自己糧食再多都養活不了。

那大夫聞言想了想,隨即嘆息道:“大人真是愛民如子啊,倘若文林郎到此,肯定能藥到病除,可惜文林郎萬曆二十二年就去世了,也不知他後人學得了幾分本領。”

張斌這個暈啊,別說官銜啊,說官銜誰聽的懂,他不由追問道:“不知老先生說是哪位文林郎?”

那大夫尊崇道:“小人說的是楚王府奉祠正、太醫院判、藥聖李時珍。”

原來是李時珍啊,這位大拿來了那肯定沒問題,可惜去世了,請他的後人來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張斌試著問道:“老先生還知道其他名醫嗎?”

那大夫慚愧道:“請恕小人孤陋寡聞,當世名醫,小人就聽說過這麼一位。”

這事情可拖不得,眼看著從大沽港那邊送過來的災民越來越都,如果不趕緊找到根治水土不服的良方那可就真麻煩了。

張斌連忙問道:“老先生可知文林郎仙鄉何處?”

那大夫點頭道:“小人知道,文林郎乃是湖廣蘄州人。”

蘄州又是個什麼地方,張斌壓根就沒聽說過啊,他連忙追問道:“蘄州屬於湖廣哪個府?”

那大夫不假思索道:“蘄州屬於湖廣黃州府。”

原來是黃州府,正好緊鄰著江西,從建寧府過去都不到一千裡,張斌點頭道:“那好,本官即刻派人去請文林郎的後人,多謝老先生了。”

那大夫又讚頌了一番張斌愛民如子,這才恭謹的退了出去。

張斌想了想,寫了份移關公文,照會黃州府,福廣總督治下出現大量平民上吐下瀉,請調文林郎李時珍後人前來協助治療,就這麼簡單,他相信一個知府還不敢得罪他這個兩省總督,應該會乖乖配合,派人過來。

公文寫好之後,他立馬招來張差,拿著公文叮囑道:“你帶一隊親衛先坐快船趕到建寧府,然後快馬加鞭趕往湖廣黃州府,去請文林郎李時珍的後人過來為災民整治水土不服之症,越快越好。”

張差道了聲遵命,接過公文,疾步往外走去。

張斌又想了想,乾脆讓人招來了李定國等八名親隨,又讓謝正剛招來兩隊親衛,打馬直接趕往安定,去看看災民的病情。

這要是瘟疫他肯定不敢去,水土不服的話倒是沒什麼,正好還可以順帶看看災民的生活情況。

六月的東番已經有點悶熱了,打馬狂奔的話倒是涼快異常,安定離大員城也就二十來裡,一行人不到兩刻鐘就趕到了安定外圍的屯田區。

張斌隨便選了個離大路不遠的百戶所,直接打馬跑了過去。

東番並沒有府州縣鄉村這些行政單位,一個衛所就相當於一個府,一個千戶所就相當於一個縣,再分下來十個百戶大概管著一個鄉的面積,一般一個百戶轄區內所有屯衛都會聚居在一起,並不會再分開設村莊。

當然,一個百戶手下也不止一百戶屯衛,現在東番九衛下屬屯衛已經有三十多萬,平均每個衛所都有六千多戶,東番中前衛遷入一萬五千多人之後更是達到了上萬戶,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下面都達到了兩千多戶,也就是說,一個百戶下面有兩百多將近三百戶。

所以,張斌抵達的百戶所是一個相當大的村子,足有將近三百戶,上千人,這裡的建築也很有特色,十戶一排,十戶一排,就跟九宮八卦陣一樣。

一行人還沒有進入村子,這裡的百戶便帶著人迎上來了,這裡的人都知道,一般能帶著幾十騎到處跑的,不是從東番中前衛駐地出來的千戶大人或者指揮使大人,就是從大員城裡出來的軍方將領,只是沒人想到,來的竟然是總督大人。

這百戶原本就是福建的屯衛,自然是認識張斌的,他一見張斌,連忙拱手作揖道:“參加總督大人。”

張斌揮了揮手,示意他免禮,隨即翻身下了馬,把韁繩往旁邊親衛手裡一扔,這才問道:“這裡遷來了多少西北災民,他們的病情怎麼樣?”

那百戶連忙拱手道:“這裡共遷來了西北災民一百戶,五百餘人,犯病的大概有兩百多人,上午的時候千戶大人派人送來了一些藥,他們吃了之後已經不怎麼吐了,就是肚子還鬧騰的厲害。”

張斌點了點頭,隨即揮手道:“嗯,帶我去病的比較重的災民家裡看看。”

那百戶連忙弓著腰做出請的手勢,帶著他就往村子裡走去。

張斌身後,謝正剛直接揮手讓一隊親衛留下來看守馬匹,他自己則帶這另一隊親衛跟在張斌身後進了村子,李定國等人也不用招呼,直接跟在謝正剛身後也一起進了村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走不多遠,那百戶便帶著張斌一行人來到一個嶄新的院落裡面。

這院落真的很新,連外面的木闌珊都是新砍的樹枝扎的,上面還能看到嶄新的豁口呢,房子也是嶄新的磚瓦房,牆上面一點汙跡都看不到,應該是剛建好不久,又或者剛有人搬進來住。

張斌跟著那百戶進了院子,頓時聞到一股濃濃的藥味,外面小院裡並沒有人,不過裡面卻閃出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她一見那百戶便緊張的搓手道:“百戶大人,您來了啊,是不是千戶大人又發下來什麼好藥了?”

那百戶直想翻白眼,他尷尬的道:“這個,暫時還沒有,是總督大人來看你們了,老趙他們都在吧?”

說罷,他往旁邊一閃,直接讓出後面的張斌。

總督大人是什麼官,那少婦還不明白,不過百戶大人都要叫大人的那肯定是很大的官了,她都有點不敢開口了。

張斌正想著怎麼開口呢,劉文秀、艾能奇突然湊上來驚喜道:“趙嬸,你住這裡啊?”

那婦人抬頭一看,跟著驚喜道:“哎呀,文秀,是你們啊?”

認識就好,張斌終於找到話題了,他微笑著問劉文秀道:“你們認識啊?”

劉文秀連連點頭道:“是啊,是啊,總督大人,趙嬸經常給我們補衣服呢。”

原來是這樣,其實,農民軍並不是只要打仗的,各種匠戶也會被農民軍裹挾,跟著他們一起跑,這其中最吃香的就是鐵匠和裁縫匠了,因為鐵匠可以打造兵器,裁縫匠可以做衣服,甚至可以做軟甲、鎖子甲一類的輕型盔甲。

這婦人應該就是裁縫匠了,而且還是張獻忠手下的裁縫匠,貌似跟李定國他們還很熟。

有了熟人,氣氛立馬就融洽了,眾人寒暄了幾句,那婦人便將他們請進屋裡。

這些屋子都是按統一制式建出來的,正門進去是吃飯的廳堂,後面是做飯的廚房,兩邊則是兩大兩小四個房間。

這時候,屋裡兩個病人並沒有躺在各自的房間裡,反而齊聚在廳堂,靠坐在小靠背椅子上面,無精打采的。

李定國等人見狀,立馬走到其中一個老頭跟前,擔憂道:“趙伯,你怎麼樣了,沒事吧?”

那老頭一見這幫小家夥,立馬眉開眼笑道:“定國,是你們啊,我沒事,就是有點拉肚子。”

看他樣子,的確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就是沒什麼精神,好像整個人都沒力氣了一樣。

張斌上前微笑道:“老人家,在這裡過的怎麼樣,除了拉肚子,沒有其他什麼問題吧?”

那老頭有氣無力的道:“這裡好啊,有吃的有穿的,住的又好,一家還有幾十畝地,簡直比我們沒遭災之前還過的好啊就是我老漢無福消受啊,一來這就病了,現在田裡就我那兩個小子在忙活,我這心裡急啊。”

張斌連忙安慰道:“老人家,不要急,衛所那邊已經想辦法請醫生去了,估計過幾天就能請來了,到時候只要喝幾計藥就沒事了。”

那老頭連連點頭欣慰的道:“那就好,那就好。”

張斌也沒解釋自己的身份,就那麼站著跟這一家人閒聊起來。

這一家貌似有點複雜,那婦人應該是這老者的女兒,另外一個病人應該是那婦人的夫婿,還有兩個不在場的應該是這老者的兒子。

如果是大明的普通農戶或者匠戶家裡自然不會是這個樣子,但是,他們是災民,來到東番也不可能按原來的戶籍每戶分棟房子,只能讓有親戚關係的先湊合著住一起,至於後面他們要分家過,那就是他們的事了,衛所也不會再給他們免費建房子了,只能他們自己想辦法建了。

說著說著,這趙老頭貌似又忍不住了,打了聲招呼便往後面跑去,張斌搖了搖頭,示意那百戶帶著他到處轉了轉。

還好,這家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床被農具什麼的都不缺,糧食也比較充足,證明下面人沒有揹著他貪拿卡要,基本上他給災民準備的東西都發下來了。

他又轉了幾家,瞭解了一下患者的病情,又檢查了一下生活物資,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只要他們病好了,就能開始正常生活了,現在就看李時珍的後人本事怎麼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