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卷 第九十五章 奪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卷 第九十五章 奪情

襄陽被反賊攻陷了,洛陽也被反賊攻陷了;

襄王被反賊給殺了,福王也被反賊給殺了;

兵部尚書張鳳翼一病不起,五省總督吳振纓畏敵不前,西北五省形勢急轉直下。

崇禎彷彿明白了,溫體仁這傢伙靠不住啊,張鳳翼和吳振纓這兩個傢伙更靠不住。

這個時候,他還沒空考慮溫體仁的問題,因為西北五省形勢已經糜爛不堪,不光襄陽和洛陽被反賊攻克,山西和陝西的反賊也日益猖狂,很多州縣被反賊劫掠一空,皇室宗親和地方官員幾乎被反賊屠戮殆盡,再不去管,反賊真的要翻天了!

問題,這會兒張斌被陷在遼東動不了,張鳳翼和吳振纓又靠不住,怎麼辦呢?

崇禎冥思苦想了一陣,還真讓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者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楊嗣昌。

楊嗣昌是原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歷任杭州府學教授、南都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戶部新餉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個管錢的,崇禎為什麼想著他能解決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別急,這只是天啟二年之前楊嗣昌的履歷,到天啟二年,楊嗣昌見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朝中忠良正逐漸被其殘害,乾脆稱病請辭,返鄉隱居去了!

或許,他認為自己是忠臣賢士,如果留在朝中,遲早要被魏忠賢迫害,或許,他是為了躲避黨爭,不肯加入楚黨與閹黨同流合汙,天啟朝這樣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認為自己是忠臣的,都不願跪舔魏忠賢這個奸宦的腳指頭,大多都選擇了辭官歸隱。

楊嗣昌辭官返鄉之後並沒有閒著,他將自己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為《地官集》,並花錢請人編印成冊,流傳於世。

吏部是天官,戶部是地官,這並不是什麼正規的叫法,但是,這種叫法在民間卻頗為流行,無他,就因為天官、地官叫起來頗帶點神話色彩,崇禎或許正是被這個名字吸引,買了套《地官集》,仔細研讀起來。

當然,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登基,還不叫崇禎,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檢。

崇禎那時候壓根就沒想到自己會當皇帝,因為天啟正值壯年,也不是沒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來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時候天啟也才二十來歲,還有的是時間,皇子總不可能生一個掛一個,總有能活下來繼承大統的,所以,崇禎壓根就沒想過當皇帝這回事。

他研讀楊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為了當皇帝做準備,而是為了當藩王做準備,因為藩王就藩以後幾乎什麼都不用幹,只要管好自己的錢袋子就行了。

但是,陰差陽錯,年方二十二的天啟竟然因為一場風寒就掛了,而且真沒留下一個子嗣,他這個皇五弟就這麼莫名其妙的繼承了大統!

這下楊嗣昌的機會來了,因為崇禎當信王的時候看過他的《地官集》,對他的才能讚不絕口,剛一繼位,他便提拔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參政,不久又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崇禎四年又提拔他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海關和永平府。

崇禎這是在培養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楊嗣昌將一番風順,慢慢進入朝堂的權力核心。

可是,那時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為楊嗣昌的父親楊鶴被人彈劾,下獄論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楊嗣昌很孝順,他數次上書,請代父罪。

崇禎自然不可能準,他乾脆免了楊鶴的死罪,就判了個發配袁州,而且透過這事,對楊嗣昌更為看重了。

這麼個至誠至孝,才能出眾的官員,上哪找去啊,很快,楊嗣昌就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禎剝了張斌兵部尚書的實權就是為了提拔楊嗣昌上位,可惜,恰巧這個時候,楊鶴去世了,楊嗣昌不得不回家丁憂,張鳳翼這個才鄙而怯的飯桶才得以上位。

這會兒崇禎實在無人可用了,終於想起了丁憂歸家的楊嗣昌,他認為,楊嗣昌肯定能幫他解決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憂,守孝道,怎麼辦呢?

還有辦法,那就是奪情起復,也就是為了國家大事奪去孝親之情,繼續在朝堂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先例,萬曆初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曾奪情起復,這才成就了萬曆中興,現在,大明或者說崇禎也急需楊嗣昌來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楊嗣昌奪情起復,出任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剿滅西北反賊!

奪情復起這種事情雖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為之,但卻容易遭人攻擊,一般人還真不敢奪情復起,楊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還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書推辭了,而且連續上書三次推辭,但崇禎堅決不允,“無奈之下”,楊嗣昌只得結束丁憂,回京赴任。

崇禎這個激動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終於來了,西北的危局終於可以破解了!

楊嗣昌剛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宮,密議起來。

話說,這會兒西北五省總共才六萬可用之兵,反賊多達數十萬,而且還攻佔了重鎮襄陽和洛陽,楊嗣昌真有辦法破解此危局嗎?

他還真有辦法!

不過,他的辦法卻著實有點操蛋,他給崇禎提出了三條“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內;

第二,足食然後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蕩寇。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就是和建奴和談,爭取讓建奴罷兵!

所謂足食然後足兵就是加徵剿餉和練餉,瘋狂擴軍!

至於第三點,那就是屁話,加徵剿餉和練餉簡直就是要老百姓命,還保個屁的民啊,這話是楊嗣昌用來忽悠崇禎的,只是說出來好聽而已。

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談那就是與虎謀皮,人家的目標可是奪你的江山,他們能真跟你罷兵休戰嗎!

加徵剿餉和練餉,瘋狂擴軍,更是飲鴆止渴,老百姓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還拼命加徵稅賦,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條才是真正的良策,張斌就是這麼做的,但是他沒在崇禎跟前提,楊嗣昌雖然跟崇禎提了,但是壓根就不會這麼做,他純粹是在放屁。

就這兩條拙計加一條放屁,崇禎竟然全信了!

他立馬下秘旨,令遼東巡撫方一藻派使者與建奴和談,同時命戶部加徵剿餉和練餉,田賦每畝加一分,其他鹽課、商賦、雜稅全部翻倍!

隨後,他又將兵部尚書張鳳翼和五省總督吳振纓革職查辦,擢原兵部右侍郎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負責剿滅反賊。

話說,西北五省總共就六萬人馬,怎麼去剿滅反賊?

這傢伙,楊嗣昌一上任,立馬下令,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各都司和行都司抽調屯衛,組編新軍,每省增兵三萬,四省合計增兵十二萬!

這簡直是窮兵黷武啊,原本二十多萬大軍朝廷都養不起,這會兒突然又增兵十二萬,糧餉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摳,老百姓正是因為窮的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卻用加徵稅賦的辦法來解決老百姓造反的問題,能解決嗎?腦子有病啊!

張斌看到京城發來的密報,嗤之以鼻,崇禎這是腦殼進水了,楊嗣昌更是腦殼嚴重進水了,跟建奴和談,加徵稅賦,這是解決當前困境的辦法嗎?

這辦法看似可行,卻存在巨大的隱患,就算短時間內能壓住反賊,最終卻會令反賊更加猖狂,因為他們的根基就是饑民和流民,加徵稅賦只會增加饑民和流民,這是在為他們穩固根基,就算他們遭遇暫時的挫敗,也能迅速復起。

張斌很想告訴崇禎,這樣是剿不滅反賊的,只能讓西北局勢更加糜爛不堪,但是,他知道,崇禎是頭犟驢,一旦認定的事情,你怎麼勸都沒用,他只能任這兩個腦殼進水的人去瞎折騰,如果跳出來反對,很有可能,崇禎一怒之下,會連自己都擼了,到時候,收拾溫體仁的大計就徹底泡湯了。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和談竟然“成功了”!

皇太極熱情的接待了遼東巡撫方一藻派出的密使周元忠,並表示,如果大明願意逐步撤軍,他也將逐步減少遼陽的駐軍數量,直到雙方兵力都威脅不到對方!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很簡單,因為皇太極扛不住了,二十多萬大軍,看似威猛,消耗卻極其巨大。

他手下就有滿八旗大軍十八萬,遼東這屁大個地方原本就養不起這麼多軍隊,要不是他橫徵暴斂,強取豪奪,根本就湊不齊十八萬大軍的糧草。

更為要命的是,這會兒他還要養著將近十萬蒙八旗兵馬和將近五萬漢八旗兵馬,這些人雖然可以不發餉銀,但你得讓他們吃飽啊,十多萬人的吃喝,他真扛不住啊!

他之所以能組織這麼多軍隊偷襲三臺子河,那是因為去年他在大同鎮瘋狂劫掠了一番,搶了不少銀子和糧食,經過這幾個月的折騰,這些錢糧早就折騰光了。

他這會兒是在掏老本硬扛啊,如果再這樣下去,他老本就要被吃光了,他帶著三十餘萬大軍喝西北風去啊!

這小皇帝的密使簡直來的太是時候了,要小皇帝的密使再不來,他都要派出密使去找小皇帝和談了,大家各退一步,別打了,萬事以和為貴,是吧!

他毫不猶豫的接下了小皇帝遞過來的橄欖枝,同意息兵罷戰,並主動將十萬蒙八旗大軍遣回漠南草原,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自己吃自己的去,不要再在他這裡混吃混喝了。

崇禎收到訊息,高興的差點蹦起來,他立馬下旨,命張斌將遼陽城裡的兩萬川軍白桿兵遣到山西平陽府,接受新任五省總督楊嗣昌的調遣。

他這是想向皇太極表明態度,你撤軍我就撤軍,同時,也是在慢慢剝離張斌手上的兵權,他雖然對溫體仁這幫人失望了,但是卻不代表他會放棄平衡之道,他這是要用楊嗣昌來壓制張斌呢。

這中間,他還自以為是的玩了把策略,他並沒有將和談的事情告訴張斌,反而刻意瞞著張斌,他讓遼東巡撫方一藻秘密派使者去跟皇太極和談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他不想瞞著張斌,直接讓張斌派人去跟皇太極和談就行了,何必搞的這麼麻煩呢。

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試探一下張斌,看張斌有沒有反心,會不會跟他玩什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是其他人接到這莫名其妙的旨意,非氣得噴血不可,我這正跟建奴主力對峙呢,你竟然要從我這裡抽調人馬去剿反賊,萬一建奴撲上來瘋狂進攻怎麼辦?

不過,張斌卻不會噴血,因為他對這些傢伙玩的貓膩瞭若指掌,崇禎也是天真的可以,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安排人找皇太極秘密和談,就算他沒有曹化淳這個內應,這種事能瞞的了他嗎?

崇禎不就是試探自己的忠心嗎,好啊,我就好好表表忠心。

他一接到旨意,立馬毫不猶豫的下令,命馬祥麟率兩萬川軍速速趕往山西平陽府,接受五省總督楊嗣昌的調遣。

這麼好的機會不能錯過啊,崇禎還以為他矇在鼓裡呢,他當然要假裝不知,表現的赤膽忠心。

至於皇太極那邊,他也不怎麼擔心,他早將親衛斥候遍布整個遼陽周邊,十萬蒙元騎兵和步足一退他就收到訊息了,這會兒遼陽城裡面總共就不到十五萬人馬了,他手裡還有六萬人馬,而且還有各類城防火炮數十門,還有虎蹲炮八百門,皇太極就算把十五萬人馬全帶上,衝過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

崇禎見張斌如此聽話,心中對張斌的猜忌果然少了許多,還好,這傢伙並沒有反心,只是權柄太重,壓制壓制就可以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皇太極那邊見明軍果然撤兵了,立馬毫不猶豫的遣散了遼陽城裡的兩萬漢八旗步卒,這些人可不能吃幹飯,不打仗的時候還是要幹活的,跟大明的屯衛差不多,這會兒既然“息兵罷戰”了,還是趕緊讓他們回去種地吧,省得在這浪費他糧食。

崇禎收到訊息,又令張斌將一萬戚家軍遣往平陽,以示誠意。

皇太極見狀,乾脆率六萬滿八旗騎兵回了瀋陽,遼陽就留下六萬重甲步兵防守。

這下,真沒什麼危險了,崇禎收到訊息,即刻下旨,令張斌回京覆命,令盧象升率天雄軍前往平陽接受楊嗣昌調派,海州城就交給孫傳庭和其手下的四萬秦軍駐守。

這場遼東大戰就這麼結束了,接下來,張斌還要面對一場朝堂大戰,這場大戰結局會如何呢?

本章完,請看下章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