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卷 第十一章 置府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卷 第十一章 置府邸

**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確保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建立了嚴密的戶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動。

在明初,這種嚴厲的控制政策確實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比如,有史料記載,曾有一農戶,因祖母急病外出求醫,走的時候太匆忙,竟然把縣衙開的路引給忘在家裡了,結果被常州呂城巡檢司查獲,準備送法司論罪。這事都驚動了明太祖,最後明太祖法外開恩,這農戶才免於治罪,可見,明初對人口流動的控制是相當嚴密的,平民基本沒有流動的自由,想外出經商或務工都相當的麻煩。

那麼在如此嚴密的戶籍制度控制下,**的商貿活動為什麼反而興盛起來了呢?

其實,這主要還要歸功於明初實施的另外一項制度,開中制。

所謂開中制,簡單的說,就是商人自費把內地的糧食、布匹,茶、豆、麥等生活物資運到邊防,賣給當地駐軍,然後官府用鹽引補償,運多少物資,給多少鹽引,然後拿這個鹽引到鹽場去領鹽、去銷售,讓商人賺取食鹽的差價。

開中制的由來,則源於大明九邊後勤補給的問題。

**洪武時期為了防衛瓦剌和韃靼對中原的襲擾,設立九邊進行防禦,由於九邊距離帝國的統治中心遙遠,後勤補給困難重重,為了減少這種負擔,明太祖與山西商人達成了一個協議,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輸送糧食。

這樣,朝廷減輕了九邊補給的負擔,山西商人則獲得了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這就是開中制的由來。

可以說,開中制的施行,為**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費軍糧馬草無數,但是沒有造成漢武帝時期那麼極端的民怨沸騰的局面,開中的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大**廷嘗到了開中制的甜頭,於是便慢慢將開中制推廣開來,到了後面,凡是有駐軍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運送糧草等物資過去,以換取鹽引。

這樣一來,就給大明商貿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因為商人向邊關運送的不一定是糧草等物資,他們獲得食鹽之後,到處販賣的也不光是食鹽。

隨著開中制的推廣,大明商貿活動逐漸繁盛,各地商販也隨之發展壯大,比如最開始得利的晉商,史料就有記載"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當然,隨著開中制發展起來的不止有晉商,也就是山西商幫,還有山東商幫、徽州商幫、江右商幫、福建商幫、廣東商幫等等等等。

而作為金陵曾經的帝都和大明水陸轉運中心,發展更是迅猛無匹,大明正德朝的《江寧府志》記載金陵的商業鋪行就有104種,而且每種行業還不止一戶,其中"糖食鋪戶約有三十餘家",金陵商貿之繁盛可以想見。

張斌的三哥張三和四哥張軍正是福建商幫中有名的"東盛堂"兩大掌櫃,這東盛堂原本為福寧州黃氏所獨有,主要從事與東瀛的海外貿易,在福建的月港和廣東的澳門都有分號,規模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在福建商幫中只能屬於敲邊鼓的小角色而已。

但是,自從大金所的張成德、鄭之遠等人秘密參股之後,東盛堂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到現在,已經成為福建商幫中有數的大商號之一。

張斌已經知道他母親黃家就是做生意的,他三哥和四哥也在跟著做生意,但是,他卻不知道他三哥和四哥具體在做什麼生意,更不知道東盛堂商號的規模已經大到嚇人。

畢竟這時候經商怎麼說都是賤業,跟做官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誰沒事到他面前來顯擺自己生意做的有多大啊,那不是有病嗎!

不過張斌倒不歧視經商,相反,他對經商還十分的重視,因為他知道,要純靠農田稅賦來拯救大明是不現實的,必須開源,也就是增加其他收入來源,而經商,特別是海外貿易,正是開源的重點所在。

這不,他四哥張軍一來,他立馬藉口為自己的府邸把關,硬要跟著張軍去找房子。

這種事情,當官的一般都是安排親戚或者親信去做的,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竟然親自跑去找房子,他這也算是奇葩了。

張斌的四哥張軍應該說是五兄弟裡面長的跟他最像的,同樣英俊瀟灑,同樣文質彬彬,兩人站一起,絕對沒有人懷疑他們是兄弟,不像他大哥和二哥,那兩個肌肉男跟他站一起,簡直就跟老鷹抓小雞一樣。

不過張軍的文氣與張斌的文氣還是有區別的,兩人只要一開口,別人立馬就能看出不同來。

因為張斌的文氣是從四書五經中薰陶出來的,一開口的是文縐縐的官話,可謂出口成章;而張軍的文氣卻是從賬本商契中薰陶出來的,一開口就是爭斤論兩,討價還價,可謂滿嘴銅臭。

張軍因此有點自悲,在他這個五弟面前甚至都不敢怎麼說話,張斌對他這位四哥卻是相當的欣賞,換成後世,這位可是商界精英!

這不,從找房子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張軍經商經驗之豐富。

如果讓張斌去找房子,那只能毫無頭緒的滿城亂轉,張軍卻不一樣,他並沒有急著去轉,而是讓手下人先去打聽整個金陵的商業佈局,待打聽的差不多之後,他立馬鎖定了內城正陽門外,秦淮河畔這塊繁華之地。

選這塊地方可是有講究的,因為進正陽門不遠就是六部衙門,首先張斌去衙門辦事方便。

另外,他自己進貨也比較方便,因為正陽門左邊的聚寶門和三山門外,莫愁湖畔,正是有名的寧綢出處,而正陽門右邊的朝陽門外,孝陵衛一帶,正是有名的衛絨出處,而寧綢和衛絨正是他要在金陵採購的主要貨物。

大致方位確定以後,張斌便穿著便裝和四哥張軍一起坐著馬車出發了。

一出正陽門,一片繁榮的商業市場便映入眼簾,店鋪櫛比,街巷縱橫,行人車馬,肩摩轂擊,滿目琳琅的大型招牌掛的到處都是,什麼"西北兩口皮貨發客"、"立記川廣雜貨"、"福廣海味發客"、"川廣貴德森字號"等等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張斌著實被眼前的盛況嚇了一跳,這一片繁華景象,哪裡看出一點即將亡國的徵召!

他這段時間基本都在熟悉兵部事務,同時派人找尋曹化淳、畢懋康和戚家軍將領的住處,這街他還真沒出來逛過。

不過,這次他也不是來逛街的,而是來看房子的,所以,他雖然被眼前的繁華所震驚,卻沒有時間去考慮金陵此處為何如此繁華的原因。

張軍果然是經驗豐富,他早就找好了賣房的掮客,在正陽門外等著,這一路,只要趕著馬車跟在掮客後面慢慢看就行了。

張斌原本還在頭疼,買座多大的房子好呢,如果買小了,這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擠的不行了,如果買大了,又超出了他俸祿能承受的範圍,難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帶來麻煩。

這裡可不是平陽,在平陽他可以當家做主,沒人會懷疑他的錢怎麼來的,在金陵,如果你拿著一個月十幾兩的俸祿突然買棟幾百兩的房子,不被人懷疑才怪。

不過,看了幾家之後,張斌的疑慮就沒有了,因為他四哥張軍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帶他去選的都是那種成片的多戶住宅。

所謂成片的多戶住宅就是一片連在一起的住宅,內部是相通的,但卻不共用一個門戶,如果單從一個門戶看,並不顯得多大,如果整體看,那就大的嚇人了。

這金陵怎麼會有這種人家呢,建的住宅就好像是專門給張斌定製的一般。

其實,這個跟張斌一點關係都沒有,之所以有這樣的住宅,主要還是因為明初朝廷的禁令,嚴禁平民之廳房超過三間,即使是富戶豪商,雖有房屋數十所,毗鄰連結超過數十畝,但每所廳房之數都不敢超過三間。

到了**中後期,雖然禁令已經不是很嚴,但民間住房仍然不敢太過逾制,一般大富大貴之家單個門戶最多也就八九間廳房,基本都是建成數戶,在中間暗自連通。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專門給張斌定製的,而是因為朝廷禁令而形成的一種建築習俗。

最後,張斌和張軍商量了一下,買了個田字形的豪宅,看上去是四家,其實是一家,佔地足有數十畝,四邊都開了門戶,每戶都是三進八九間大房。

這種豪宅如果是在金陵的內城,單獨一個門戶都得五六百兩,根本就不是張斌現在的俸祿可以承擔的,但是,在外城這種住宅卻不是很貴,四戶加起來才八百兩,也就是說,單獨一戶才二百兩,加上灰色收入,張斌能買下來倒也不奇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