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大戲骨最新章節列表 > 914 搶購一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914 搶購一空

“泰晤士報”,“重磅新聞:倫敦西區重回公眾視線——排隊長龍造成交通堵塞,再現戲劇黃金年代輝煌!”

作為英國最廣為人知的第一大報,進入新世紀之後,遭遇了網路的強有力衝擊,“泰晤士報”的地位漸漸回到凡間,權威方面與“衛報”平分秋色,精英讀者方面則被“金融時報”反超,政治影響力甚至被“獨立報”蠶食了大量地盤,但公眾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泰晤士報”依舊是稍稍處於領先。

毋庸置疑,對於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泰晤士報”的可讀性和可看性依舊是位居前列的。今天,“泰晤士報”卻在頭版下側重磅新聞的條目之上,選擇刊登了一條娛樂新聞,著實罕見。

報道之中,“泰晤士報”以阿爾梅達劇院的排隊盛況作為切入口,詳細講述了昨天倫敦西區的狂熱景象,超過一千八百名的排隊民眾,超過一萬人次的來往人潮流量,甚至引發了記者們手忙腳亂的採訪狂潮,超過三百名記者趕往倫敦西區,第一時間進行報道。

這所有的所有,僅僅只是為了今天上午九點開始預售的一出劇目而已,從昨天轟動到了今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即使是在報紙鉛字之上閱讀到這條新聞,依舊有種荒謬感油然而生,就好像作家筆下的超現實黑色喜劇一般,嘲諷著當代快餐文化橫行霸道所帶來的傳統文化和素養文化缺失。

但,這是“泰晤士報”。所以,這就是事實,正是因為太過震撼,也太過驚訝,“泰晤士報”這才給予了如此重視。在客觀新聞報道之後,他們進一步分析了倫敦西區在過去十年面臨的困境和窘迫;同時還分析了這一出戲劇對倫敦西區所帶來的影響。

新聞報道,正在演變成為一篇社論。

更何況,“泰晤士報”不是唯一一家展開報道的媒體;伴隨著阿爾梅達劇院的門票正式開始預售,整個英國的新聞媒體都轟動了!

“三百五十張預售門票到底花落誰家?”這是“衛報”的報道標題。

“衛報”將新聞焦點鎖定在了“三百五十張預售門票”這一數字之上,並且講述了新聞誕生的背景:

過去五年到十年時間裡,除了“歌劇魅影”、“西貢小姐”等源遠流長的經典戲劇之外,倫敦西區其他劇院之中上演的全新劇目,上座率正在持續下滑,而且下跌速度遠遠超出了想象,甚至於某些劇目的上座率已經低於百分之二十,導致劇院的經營舉步維艱。

即使是收穫了奧利弗獎或者託尼獎認可的劇目,票房依舊遠遠稱不上理想。

對於那些全新劇目來說,首演是唯一的例外。但,卻不是因為門票一搶而空,而是因為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門票都將分發給特邀嘉賓,緩解了票房壓力;首演之後,門票的銷售情況就完全脫離了掌控範圍。

“衛報”列舉了一個最為簡單直觀的例子:丹尼爾-雷德克裡夫。

2007年,這位憑藉“哈利-波特”系列闖出名號的童星,年僅十八歲,事業處於上升期,系列電影也一直在持續拍攝之中;但,為了突破自己,也為了打破形象,丹尼爾選擇回到了倫敦西區,在舞臺之上打磨自己的演技。

丹尼爾參與了舞臺劇“馬屬/戀馬狂”的演出,並且在舞臺劇的最後十分鐘裡,一件一件地褪去了自己的衣服,全身赤果,面對觀眾。在當時,可謂是絕對的熱門話題,甚至引發了不少青少年的父母撰寫信件發起了抗議。

“馬屬”的票房表現著實不俗,首演第一周,門票全部銷售一空;但後續乏力,上座率每況愈下,最終僅僅只上演了三個月,遺憾收尾;不過,憑藉著“哈利-波特”這一頭銜的名聲效應,次年,“馬屬”還是前往了百老匯,再次演出了三個月。

撇開作品的藝術作品和質量水準不說,“馬屬”的商業表現,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已經是最為出色的一批作品了。

正是因為整個市場的低迷,女王劇院的“悲慘世界”才能上演將近三十年依舊沒有下線:遊客們正在填補戲劇票房市場的空缺。

現在,阿爾梅達劇院版本的“悲慘世界”,僅僅只有三百五十張預售門票,而且還是長達六個小時的實驗劇目,卻吸引了超過一千八百名觀眾的排隊——不是湊熱鬧的旁觀群眾,而是真正的鐵桿觀眾,提前了超過三十六小時就開始排隊等待!

不要說“馬屬”了,如此盛況在過去十年、十五年時間裡,都不曾見過。真正地久違了。

“十五分鍾。三百五十張門票預售,僅僅十五分鍾之內就銷售一空!這還是阿爾梅達劇院限購之後的結果——他們限制每一位觀眾最多只能購買兩張門票,儘管如此,十五分鍾,所有門票還是宣告售磐!”

“衛報”的感嘆之詞不絕於耳,最後總結發言到,“現在,黑市之上,藍禮-霍爾版本的’悲慘世界’首演門票,原價一百二十英鎊的普通票,價格已經炒作到了三千五百磅,並且還在持續走高:因為,有價無市。

在無數群眾的情願之下,阿爾梅達劇院已經開啟了首演第一周的門票預售工作,所以,劇院門口的排隊長龍還將持續熱鬧下去。現在的問題就在於,能夠持續多久?”

在“泰晤士報”和“衛報”之外,幾乎所有倫敦媒體,幾乎所有英國媒體,都在沸沸揚揚地推出了相關報道,紛紛發出了感嘆。

“十五分鍾,首演門票搶購一空!倫敦西區出現驚人狂潮!”

“藍禮-霍爾君臨倫敦西區,展現絕佳票房號召力!”

“倫敦西區重現昔日榮光:社交網路討論熱度高居第一!”

……

二十四小時之內,臉書、推特和照片牆之上,藍禮-霍爾版本的“悲慘世界”已經徹底刷屏,甚至走出了英國本土,在歐洲範圍之內也高居熱門話題的第一名,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陸也隱隱約約感受到了這股狂潮。

不是女王劇院的“悲慘世界”,而是藍禮-霍爾版本的“悲慘世界”。全新演員陣容,重新原著精髓,長達六個小時的大膽壯舉,而且三個月的漫長演出合同……每一個細節都是話題熱點,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

女王劇院的“悲慘世界”劇組也大方地送上了祝福,第一時間接受了媒體採訪,表達了對劇目的期待。

頭牌製作人卡梅隆-麥金託什更是讚不絕口,“之前休和湯姆就說過了,藍禮是一位無比出色的演員。老實說,我佩服他的勇氣,無論是挑戰冉-阿讓這個角色,還是挑戰六個小時的漫長演出,這是一次壯舉。是的,我會出現在首演之夜的派對上,我已經做好了接受震撼洗禮的準備。”

重新回到“泰晤士報”來,在報道之中,他們提起了一件至關重要的因素:藍禮-霍爾。

經歷過2011年三部電影的刷屏,經歷了“炒作門”的跌宕起伏,又經歷了格萊美和奧斯卡的連續登頂,顯然,還有“堂吉訶德”這張專輯的傳奇經歷,藍禮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名望正在一步一步地得到肯定。

這是否意味著藍禮已經擺脫了“明星”的光環,真正躋身了下一個層次?暫時不得而知,只有等待時間的沉澱和認可;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藍禮擁有了一個開始。

與娜塔莉-波特曼、詹妮弗-勞倫斯、米歇爾-威廉姆斯、傑克-吉倫哈爾等Y世代出色代表演員不同。藍禮的每一個腳步都無比紮實,同時也無比震撼,尤其是收穫了奧斯卡小金人之後,聲望達到了巔峰的同時,人們內心的質疑也達到了極致——

藍禮是不是憑藉著“炒作門”的同情分,最後時刻完成了逆轉,收穫了小金人?藍禮的實力是不是足以擊敗喬治-克魯尼、讓-杜雅爾丹、布拉德-皮特?即使藍禮十分出色,但是否足夠出色到,以二十二歲的超低年齡,打破了奧斯卡八十多年來的桎梏?

這是針對藍禮的專業質疑。

不僅僅是藍禮,去年娜塔莉-波特曼也面臨著同樣的局面,尤其是“替身門”的後續影響,餘波不斷;現在藍禮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局面。不過,不同於娜塔莉選擇了待在家裡修生養息,以撫育孩子為藉口,避開了風頭;藍禮迴歸了舞臺,站在倫敦西區之上,以絕對實力迎接挑戰。

可以想象,“悲慘世界”勢必將被人們放在顯微鏡底下,進行研究,進行挑刺;更何況,劇評人比影評人還要更加刁鑽更加苛刻更加嚴格。而且,缺少了電影觀眾的人數優勢,粉絲效應也將被進一步削弱,真正地以實力見分曉。

那麼,藍禮迴歸倫敦西區,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可以帶動整個倫敦西區的繁榮嗎?還是猶如泡沫一般,一陣喧鬧之後,轉瞬即逝?更進一步,如果藍禮版本的“悲慘世界”慘敗了,是否會讓那些業餘觀眾對倫敦西區產生了錯誤的固定印象,反而進一步將倫敦西區搖搖欲墜的戲劇產業推向深淵?

高度的矚目,這是一把雙刃劍,究竟將引導向什麼結果,卻無從得知。“泰晤士報”還是表示了擔憂。

但,這一種擔憂還沒有來得及傳播開來,最新消息就得到了更新:

三個小時,僅僅三個小時,阿爾梅達接下來一週的所有門票也全部銷售一空,依舊供不應求,已經有觀眾提出了要求,希望劇院可以開放接下來三個月所有表演的門票預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