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史上最穩太子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2章 人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2章 人口?

“第七策,臣以為,除了農田復耕,興修水利之外,若令我大明興旺,則需增加人口。”

“人,乃根本。”

胡惟庸此刻與朝堂之上侃侃而談,望著眾人道:“故臣以為,朝廷當鼓勵生育,一戶人家,若是能生三個娃子,則賦稅減半,若能生五個,則賦稅全免,若能生七個,則官田以及農具器械等優先租用,利息全免……”

老朱聽著這話也是點了點頭,這人,不消說都知道是最重要的。

這稅收怎麼上來的?

靠的就是人。

這自古以來,大凡盛世,哪個不是人口眾多?

朱標則是有些皺眉看了看胡惟庸,胡惟庸這道方針策略,貌似是從自己這兒得來的靈感罷?

朱標也不管他,這道策略,朱標自是表示支援。

胡惟庸不提,朱標也是預備找個機會說的。

這人口越多,只要教育跟得上,這出產良才的機率才高。

不要求全部都是進士狀元的水準,哪怕就是達到後世的小學生的水平,朱標也心滿意足了。

這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多麼大的創舉!

此時胡惟庸再度開口道:“這第八策,臣以為,當嚴格限定寺廟和道觀人數,所有僧人道士都要得到朝廷發行之名帖,才算是合格僧人和道士,否則,其道士僧人身份不予承認,所在寺廟道觀,亦被視為淫寺,淫觀,由官府查抄封處。”

“且出家欲為僧侶,道士,首先要徵得父母雙親同意,其次,男必須四十歲以上,女必須三十五歲以上……”

老朱聽著這話,越是覺得胡惟庸親切。

實際上,這道策略老朱早就聽過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面,就此事,老朱反覆下旨說過。

究其原因是什麼?

在於寺廟,道觀所佔有的農田數量太多了。

而且,這出家的僧侶和道士,多數是不幹活的。

那不幹活這些道士和僧侶吃什麼呢?答案就是和地主一樣放租。

道士還好一些,這僧侶的地位,在元代那是奇高無比。

其中,尤其以吐蕃來的番僧地位最是崇高。

這一點,曾經做過和尚的老朱,清楚無比。

也別以為這個時代的僧人就是吃齋念佛,大亂來時,就關起山門,不問世事,避世獨處。

這不過是臆想罷了!

實際上,在這樣的大亂之世,對於這些寺廟僧侶而言,恰恰是發財的大好良機。

他們會和地方上的那些豪強地主一樣,用盡各種手段,巧取豪奪,侵佔民田。

而且,他們由於不事生產,且吃的又格外的好,有充足的營養,所以,這其中一些寺廟就會豢養武僧。

名義上是武僧,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打手。

但凡哪戶人家交不上租子,真以為這些武僧會和你客氣?

真以為就不會強逼著你賣兒賣女賣自己?

這做出的狠絕之事可是多了去了!

也正因為如此,這出家當和尚,在這個時候,可是一樁令人趨之若鶩的差事。

至於說不能結婚生子,這壓根就不是事兒。

但凡自身過得好的和尚,有幾個沒在寺廟旁邊或者山下,養個小老婆什麼的,有些還連著養好幾個,那都不算稀奇事兒。

施耐庵的《水滸傳》裡面和尚勾引良家婦女,和人通姦,本身就不是臆造,而是切切實實的取材於實際。

這也是為何《水滸傳》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緣故。

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實的。

正是因為民間眾多的人對於這一份職業有著充分的嚮往,故而,老朱才幾度下旨,減少寺廟數量和寺廟內的和尚人口,勒令部分僧人還俗,躬耕生產。

現在,胡惟庸在朝堂上將這件事提出來,毫無疑問,更是將這件事重要性拔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在朝堂一旦形成決議透過,那誰若是反對,就是和整個朝廷為敵。

誰擋在前面,誰死。

即便是老朱,作為開國皇帝,擁有極高的威信,也不會去做這種事情。

朝中眾多大臣自然是沒人站出來反對。

這關我啥事啊?

和尚還不還俗,反正又不會影響到自己,這管他個球。

這事兒丞相提的,皇上之前就提過,現在更不用說了,肯定是答應的。

這反對,直接和丞相和皇上剛正面?

不是廁所裡打燈籠,沒事兒找死麼?

朱標也是暗笑,看來之前胡惟庸給自己定了目標,算是有壓力了。

這條條策略,幾乎都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的再想,怎麼能讓天下儘快的恢復元氣,讓人口,糧食,賦稅再多增加一些出來。

就該如此。

胡惟庸這種大才,不讓他自己逼自己一把,是壓根不能充分展示出他能耐的。

這要換李善長,會這麼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進行改革麼?

多半不會的。

畢竟,李善長原先是丞相,這熟人太多,有些地方壓根還沒下手,這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就託關系找來了。

到時候,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呢?

縱然李善長自己能夠經受得住,可他的家人呢?兄弟呢?子侄呢?

所以,要推行新政,就必須換相。

因為這相當於重新構造一個核心,而這個核心便是胡惟庸,胡惟庸選擇哪些人作為自己的心腹,那是完全由他自己決定的。

而在這個構造的過程之中,胡惟庸自然會優先選用那些能夠貫徹自己意志的人。

朱標想到這裡,不由得再度看向老朱。

莫非老朱當初換相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打算?

大概是吧!

畢竟,原先的時候,李善長主政中書省,就在一些事情上很讓老朱不滿意。

不是李善長幹的不好,而是老朱覺得,憑著李善長的能力,本可以做到更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奪了天下之後,在老朱看來,李善長明顯是懈怠了許多。

他已然是位極人臣,受封國公,又是中書省丞相,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這種情形之下,只要他不祈求皇位,實在是別無所求。

可皇位,李善長壓根就沒有動這樣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