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唐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51章 上路、旗語與紙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1章 上路、旗語與紙甲,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望著前後蜿蜒在蒼山綠野之間灰呼呼色調的隊伍,周淮安不由想起並低聲念出了杜甫的《兵車行》;只是他很快就自行閉口了,因為後面接下去的詩句就有些不吉利了,簡直就是要豎活FLOG的節奏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什麼“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什麼“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那倒還好,體現的只是對於兵戰兇危的擔憂情緒,可是接下來的: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簡直是想要多晦氣就有多麼的晦氣了,因為這描寫的是針對吐蕃要衝的石堡城之戰;結果安史之亂一起,花費了無數代價拿下的土地和要衝,就這麼連同河西隴右一起全數便宜了吐蕃人。

然後,他有把發散感懷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己的身邊,如今他胯下取代了原本那只騾子的這匹青色小馬,還有上身穿的這件原色的釘皮甲,可說都是出征前曹師雄以個人名義,送過來的所謂“壯行之禮”;

雖然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觀和物化社會風氣,所薰陶出來的新時代網路軍史宅,總覺得對方的熱情有些過頭和令人不適應了,但他也不會在這個關乎切身安危上的事情矯情什麼的。一領甲衣或許可以擋住致命的流矢,而一匹足歲的小青馬則代表的是,見機不妙時跑得更快和更多的負載量。

這件半新不舊釘甲衣,經過營中的裁縫和皮匠再次調整修飾之後,已經變得相當合身;不但外緣的釘鐵被打磨收緊,內裡襯邊也鉚上更加輕薄的鍛鐵片;而小青馬身上的鞍具和嚼頭也是比量身高和體重整理過,索具、皮護、鞍袋、箭壺、弓套和槍架,都是現成附送的;

而這匹小青馬根據觀察也只有兩到三歲齒齡,經過一定的馴養卻還沒有過多騎乘和負重留下的壓痕,顯然還有可以繼續發育和鍛鍊的空間,騎起來雖然更費工夫進行控制,卻也要更加輕快靈活的多;於是,原本那只專屬代步的騾子,就退位成為了專門馱負個人用品的候選了。

這讓周淮安一時有些見獵心喜的新奇感同時,也不免要暗自吐槽幾句,這些東西給自己實在明珠暗投之嫌了,難道這是指望自己能夠身先士卒的衝鋒陷陣麼,他只能在事情不對或是危險關頭,能夠跑的比別人快就行了。

相比之下,其他更多來自後廂兵馬曹師雄或者說是王重隱的好意,也是在意料之外的如期送到了怒風營當中;雖然只是一些二手的武器和用過的帳毯衣被之類,但也是正當其時的東西。用將頭王蟠取笑的話講便是“這回咱們都沾上了和尚的光了。”

因為怒風營只能算後續出發的偏師之一,沒有資格參加之前作為主力的大隊人馬,在城北舉辦的祭旗出征儀式;所以在私底下誓師拔營的過程,也是相當的簡陋和寒酸了。

只是臨發前,把大夥兒聚集起來排好隊,然後在臨時設立的木臺上用豬牛羊三首,供奉了下代表所謂軍神的一面牛首紋飾的蚩尤旗,喊上幾句祝詞和口號就算是了事了。

這次剛剛得以擴編到三千有餘的怒風營,出動了足足約五分之四的力量。可以說除了實在不便遠行的老弱病殘留營之外,旗下可以動用的青壯全部上陣了;用王蟠的話說,重建的怒風營是否能夠揚眉吐氣而重新具列義軍翹首,就得看這一朝的表現了。

其中理論上的戰兵約有兩千一百多人,具體編列作左中右三個小分營,其中中分營齊裝滿員的一千人,由將頭王蟠親自掌握;而左右兩個新卒佔了很大比例的分營則分別由,牌刀隊新提拔起來的校尉林子權,以及轉正為校尉的呂副尉分別帶領;

至於剩下五百多的非戰鬥人員,則不出意外的歸到了周淮安這個新營管的麾下,而負責維護和照料大多數馱運輜重的牲口和大車了。當然了,作為加強的後隊輜重護衛力量,除了本就有的三十幾號人外,王蟠好歹從左中右三個分營裡,各抽出一個不滿員的隊來,權在周淮安麾下聽令一時。

其中來自中分營的一隊有五十七人,隊官也是個熟人,成大咬和他手下的十幾名持矛老卒,就是最基本的核心力量;而來自左分營的就只有個不足半數的隊,四十一人當中只有十一個持牌正卒,其他都是新卒轉為的矛手;

最後顯然來自相熟呂校尉手下的員額比例最高,足足有七十八個都是清一色的弓手,其中除了六十只木弓之外,還有十八個人是用改裝木單弩的老手,顯然是人情和誠意都是滿滿的。

再加上老關名下直屬的一個火,人人都有身皮甲套子和毛邊笠子,外加一半的鐵單弩和一半的改裝弩機,還有近戰輪換使用的刀矛等複數配備。前後合計起來在周淮安的手下也有兩百人左右的戰力了,只是具體的表現和戰鬥力就不好說了;顯然還需要進一步實戰的磨合和鍛鍊才是。

好吧,就算是兩百頭豬也是一筆寶貴的財產了,更何況是兩百名初步武裝和簡單訓練過的士兵呢。

因為出陣前的時間有限,而導致許多準備工作還是有些倉促;但是周淮安還是儘可能的利用這段時間,在自己的職分範圍內,採取了一些對策和改變。

比如在火廚方面,除了那些炒米、死麵幹餅等速食口糧和收集來的風臘製品之外,他還指使人耗費了許多柴碳日夜不停得培制了許多乾菜;主要是以海苔、海帶、鹿角菜等隨處可得的海貨,和蘿蔔、豆芽、薺菜、口蘑、莧菜、水芹、崑崙瓜(茄子)、越瓜、胡瓜等,從附近雜七雜八收羅到的蔬類為原料,加鹽和醬烘乾脫水而成的濃縮產品。

那些個被指派在他手下“學點手藝和本事”的青年人,也被幾天速成的旗語小隊,分配到各隊裡去,作為傳令的輔助手段。當然,因為是試驗性質的緣故,優先被分派到那些關係較好或是有所淵源的隊裡去。

這麼短的時間,也只夠利用飢餓加肉罰的獎懲法,讓他們記住最基本的“進退停”、“快和慢”、“走和跑”“聚和散”、“左右轉”“蹲和站”、“遠和近”,等十幾個簡單旗色變化和對應口令而已。

當然了,具體的反應和延遲效果肯定會因人而異,乃至出現各種問題和意外的,但是有這東西總比沒有的好。因此,王蟠只是粗粗讓人演示了一番之後,就下定決定要在正卒組成的杆子隊裡先行適用起來。

至於老卒組成的“哨頭隊”,因為人數較少而受到直接的指揮,也有既定成法的戰術配合和默契,就暫時不好做過多的改變和調整,因為影響了士氣和引起反彈。

倒是老關這一隊人,在他的嚴厲督促和以身作則之下,將這套簡陋之極的旗語連同配套的舉動,給好生背了下來作為別人的樣範;

另外,因為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整倉囤積的紙張,主要是以桑皮紙和黃麻紙為主;其中好些因為貯存的時間過長,而出現了朽碎和蟲蛀;然而,這也讓周淮安誕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和創意,就是試著造一些紙甲出來;

紙甲的原理很簡單,只要以硬布裱骨,再用紙筋搪塞而成。實際操作則是要把大片的紙張用漿糊浸透,疊加起來全力錘打至薄就行;歷史上主要用於中國南方步卒,因體輕,又為戰船水兵多用。

比如在有宋一代,因為這東西的相對簡便和低廉,時常會出現官方製造和撥付的文書記錄當中。

雖然在浪費了許多米漿和湯汁之後,最終成品的外觀讓人有些實在不敢恭維,這些不同顏色的紙頭疊加之後,讓人看起來就像是鳩衣百結的乞丐一樣的,但是在能夠關鍵時刻也許就能救人一命的防護力面前,所有嫌棄的表情和非議的聲音,也就迅速消失了。

儘管因為初始工藝不過關還是缺少相關經驗的緣故,初造出來的紙甲背心並沒有史上《新唐書》記載說“勁矢不能洞”的效果;但二十步內全力射出的箭頭僅僅嵌在上面半分,而只劃破了一點點的內裡;而在用力的單手揮刀砍劈之下,紙甲雖然依舊會破損開裂,但是想要對內裡造成的傷害,卻需要同一部位的好幾下才能達成的結果。

這對原本就是條件簡陋的義軍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好的裝備選擇和來源;畢竟,作為廣州這個大埠長期出口的商品當中,就包括了數量極大的紙張。

這樣除了因陋就簡的竹片和木塊加藤編的麻將席甲之外,那些原本沒輪上的新卒們,臨時又有了一批補充和替換的防具了。

然後周淮安又做了改良和修正,因為漿化的紙張顯然很好塑形,所以可以按照人體的形制,因模成型製成各種披膊、罩背、蔽膝、護肩等護具部件,又糊了一層桐油以實現有限的防水效果;

再多費上一點功夫用鍋底收集的菸灰水來統一上色,至少在近處不認真看的話,就是黑灰乎乎一片而看不出本來的原貌,而初步有了相對一致的色調;再在上面用模具敲打鍛壓出類似甲片的紋路來,就有了原本正規鎧甲的模糊外觀了。

只是在向北出了廣州的地界之後,一名重新到來的信使,卻讓將頭王蟠的臉色變得不是那麼好看起來,隨即他臨時著急了小範圍的議事,周淮安才得以知道。

原先與前出大隊人馬匯合的命令被取消了;隨後這一次與大多數義軍開拔的方向有所不同,他們得到命令之後卻是沿著官道一路向著東面而去,前往廣州之外的東南沿海地區,平復和彈壓當地發生的騷動和變亂,理論上說也算是個強度較低的任務和目標了;

畢竟,這個方向的大部分地方,都曾經在黃巢南下裹挾大軍的攻擊路線上,有建制的官軍和抵抗力量幾乎被掃蕩一空,地方上也是變得相當的殘破和凋敝了。但也意味著缺少表現的機會和功勞了。

不過,對於心思並在在這裡長遠發展起來的周淮安而言,能夠相對安全的武裝遊行上這一趟,也是不錯的綠城和經歷的選擇了。

。。。。。。

與此同時,已經開出廣州城外而整裝待發的後廂人馬當中。

“竟然是往循州方向去了”

王崇隱也在略微驚訝的問道。

“王蟠那廝怕是被什麼人針對了吧,”

“卻也難怪,他麾下在近日裡,不但出了風頭。還額外得了不少好處呢”

一名部將毫不掩飾的道。

“只怕是有人眼紅和氣不順了。。這次只是順勢使個手段而已”

“只是這樣的話,就與本部的打算有些違和了。”

卻是曹師雄卻是有些憂色起來。

“無妨的,你繼續私下結交你的人情好了”

王崇隱卻是不以為然的道。

“官面上的事情,自有我來處置。。”

當然了,對此王崇隱還有意猶未盡,或說是不便直言出來地方;

比如在黃王的巨大號召力和威望之下,除了最親近的冤句子弟和鹽黨眾人,還有收編自王大將軍舊部的長恆健兒之外,其實還有好幾個不同的派系和山頭,分別掌握這義軍當中中下層的權利和資源。

他們往往以不同地域出身的鄉黨和宗族關係為紐帶,在號稱“數十萬”的義軍核心力量當中,形成了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利益群體;王崇隱為代表的後廂兵馬,亦算是其中一支;至少在一些細節和不重要的事務上,就算是黃王也要有所考慮他們的態度和意見的。

只是當閩地到大庾嶺的一路敗績過來,又有許多見勢不妙的義軍將領,紛紛率部階級投降了官軍,而回頭對著同袍舉起屠刀之後;剛剛打下廣州而初步有了整訓修養的喘息之地的黃王,也是開始痛定思痛的想要有所改變和重整了;這種明顯而堅定起來的態度,也透過最近的人事變遷和軍中的賞罰事宜,逐步的展露出來。

一直處於邊緣化而新近得以重建的怒風營,或許只是個用作投石問路試水的棋子而已;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這些後廂人馬的態度和立場,就需要重新商榷和考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