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唐殘最新章節列表 > 第658章 豐年長與德相隨(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58章 豐年長與德相隨(中

當周淮安太平東徵軍的本陣抵達長江邊上,接手過燕子磯的後續處理事宜;進而讓本地集結的部隊,重新組織一支規模小半的生力軍,去支援池州境內的過程,就不免有些乏味和寡淡了。

除了在路上一些零星撞見的散兵遊勇之外,就再也沒有碰上像樣的戰鬥機會;因此他暗自引以為豪的控場和微操指揮能力,也就自然沒法就此派上用場了。

結果,當他親自帶領的本陣人馬,接管了江邊數倍預計的諸多俘虜才不到一天時間,卻又接到了來宣州和池州方面,各自快馬送回來的新訊息和戰況。

“被困在碣石磯的雄銳軍自軍使、以下六千多員,就地投降了。。”

“倒是滁州團結還想要奮力一搏,結果差點兒給它衝出去了。。還好真的援軍先頭抵達了。。”

“來自上游的增援水師先頭,順勢突破和摧毀了採石磯的浮橋,但是先行抵達的高郵軍的大部已然逃過江去了,只截住了稍晚一步抵達的鹽院軍。。”

這樣的話,雖然還有一些“我還沒有怎麼使力,你怎麼就倒下”之類的遺憾使然,但是這樣也意味著宣、池境內的戰事,大可暫告一個段落了。

因此大江之畔,正當春和景明之際,周淮安也搭起一處方便觀望和賞景的數丈高臺,以及矗立其上的多層望樓,權做戰後總攬全局、觀望對岸敵情的前哨時指揮所在。

然而身處期間,只見綿延在沿岸的山巒如黛,籠罩在如歌晨靄中的草木翠滴森然,從大片江灘枯萎枝幹中新生的蘆芽如叢如雲,在風中搖曳著

隨著初升的陽光在水面上跳躍,將江流也變得熱烈起來,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盪跳躍的光輝,投向兩邊陡立的石壁和堤岸。

讓人不由想起來了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而在最頂端露臺,江風凜然清爽的棚子之下,在案下某人無微不至又吞吞吐吐的服侍當中,周淮安正饒有趣味的翻閱著幾本,還帶著新翻印出來油墨香味的刊物樣本。

比如一本新編出來的江南水鄉兵陣手冊,其中已經有好幾張完成度甚高的陣圖,分別是背水陣戰圖,臨澤陣戰圖,守橋陣戰圖把渡陣戰圖,其中還有相應的戰例說明。

但要說周淮安打下江東大部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不僅僅是土地人口和諸多物產資源,還有就是東南沿海的造船能力和歷代的技術積累,海運航線上的收穫。

畢竟,太平軍所控制的交州、廣州等地的造船、航運和海貿事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需要時間來積累的瓶頸階段;而內陸的洪、荊、襄、嶽州等造船基地,主要針對的是江河航運。

而且比起田地、工場、礦山的產出,人口的增長和土地的開拓,還需要相應時間和週期的積累來獲取;但是江東當地的船運資源和貿易航路卻是現成的。

最起碼,自從北上的索羅孟兩次滿載歸來之後;第三批前往倭國的人手和船隻,也在攻略江東的過程準備停當,只是因為臨時的需要被挪用去了運輸孔利落那批海外義從。

現在浙南的攻略已經初見端倪了,他們也就重新做好了前往倭國的一應所需,只是這一次的人物,就是尋找靠近海邊而便於開採,後世大名鼎鼎的佐渡島金山和石見銀山了。

至少在這年代,對於平安京得到倭國小朝廷而言,這些地方還是野人橫行的蠻荒之地,就算被外來勢力佔據了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還哭呀就近捕獲到相應的勞力。

而說到底這整個時代當中,勿論寰宇海內幾乎都還是以貴金屬作為流通物的基準參照的。對於建立太平大都督為主導的經濟秩序和流通體系,還是大有好處的。

而在另外一本厚厚的資料彙總圖表的本子當中,甚至還有一條比較有意思的資料統計,就是關於江西境內近萬家的形勢戶、衣冠戶,拆家分戶異地安置的後續事宜和尾聲。

其中就專門列舉出了一條內容,大體是在完成橫跨數百裡到千里外的安置過程當中,因此各種緣故死在路上或是逃走的約莫有百餘人。

然後在異地安置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無法融入集體生活或是謀求自食其力的手段;而導致少量被餓死,還有病死在當地或是就此逃亡變成失蹤人員的,大概又數倍於此。

看到這裡,周淮安不免會產生一個奇怪的念頭。這條記錄若是流傳下去的話,會不會變成類似後世“******餓死三億人”“蘇聯軍援三億金盧布”之類黑材料。

乃至演變成為讓流傳在網路和民間的公知當中,那些牧羊犬和恨國黨能奮力追捧和產生高潮不已的,“我爺爺五歲就被政府餓死”式腦殘段子呢。

不過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在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許可之下,依靠原始案牘版的大資料治國路線,是基本沒有錯誤的。

而透過某種資料上的彙集和對照,周淮安的中軍行帳還發掘出了,在這個戰鬥過程當中產生過輔助作用的另一股計劃外的力量。

就是透過那些陸續迴歸的“三支隊”,從地方上招募而來大量人手。他們之中上限較高的可以直接充作後方的輔卒,最不濟也可以當作短期的民夫來使用。

因此,在浙東和浙西之間散出去約莫兩三百支的“工作隊”,其中最多的動員和組織起十幾倍的人手來,最少的也有好幾倍。最後居然給本陣帶回來約莫近兩萬的青壯年。

所以,有這些青壯年打底,再加上少數的老練士卒來帶隊;用來控制、威懾和維持大大小小的特地區域內的局面,就顯得遊刃有餘;而得以解放出更多的戰鬥人員來。

此外,鑑於裝備了發火箭、火炮等遠端打擊類的重型火器部隊——樣子隊,在這一次戰事中逐漸與其他兵種磨合嫻熟後,在各種環境下的不同表現;將統一命名為打擊軍/炮兵。

按照周淮安的構想,將來火器更廣泛普及之後,軍中的形形色色兵種也將整合成兩大類。既近戰類矛手、刀牌構成的白兵和遠端殺傷火器為主的銃手、擲彈兵構成的銃軍。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延伸出不同環境的兵種,比如水軍的銃戰隊,馬軍中的銃騎隊,山地步卒當中的短擊隊。

打下江東十五州之後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開始委任相應州縣所屬的官員以及配套的行政體系的建立。

當然了,從廣府站穩腳跟就開始的“不歷地方,不入督府”“不下鄉里,不得主司”原則,依舊是太平軍大都督內人事遷轉和選拔分任的鐵律。

再加上“吏員以上不治本鄉,吏目以上不任本縣,初官以上不就本州”的三大類迴避原則,算是吸收了後世管理體系建設的主要經驗教訓總成。

為此,太平大都督府也順勢推出和頒佈了最新的職銜勳爵統一令。

就是乘著戰後敘功表彰論賞和遷轉、委任官吏過程的東風,對於現有太平大都督府體制下,軍隊和政務兩條體系,進行更加詳細和統一周密的規範。

其中將所有人的任職和級別待遇,分為職(事)、(軍)銜、勳(位)、爵(祿)四大類體系;

其中職事就是具體的職責任事所在,按照實際需要一直在現有架構上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增擴;延伸到地方,大抵就是州(主薄、司馬、從事)——縣(長、尉、丞)——鄉(三公所)層級,就無需贅言了。

真正關鍵最主要的是決定具體遷轉、任事資格和級別待遇的,約四十五等職階/軍銜所在。其中最初五等為文員身階,對照的是軍隊中的士卒級別;

從第六級到十二級的七階為吏員,則是對於軍隊中的士官/老卒等;十三等至十九等為吏目、長吏階,對應軍中的士官長和軍官候補。

通常對應以隊正、火長、屯長、巡護隊頭、關市/鄉鎮三官等職事;由此構成軍隊到地方的基層組織結構和執行力所在。

二十階至二十九階之間,才算開始步入正式的官身/初級軍官;對應以縣令、縣丞、縣尉/校尉、旅帥、屯守官的層面。代表了各地政權和軍隊的中間/中堅階層。

三十階至三十八階為中層官身/將官階層;對應的是州下官屬、分曹主事、科房負責人/別將、都尉、郎將、戍防官等諸官屬。也是都督府要害和關鍵的核心層面

至於還有三十九階至四十五階的職級,為擁有部分或是全部決策權的真正高層和專征一方的將帥所設;目前暫時還沒有人得以授任而得以空懸。

同時這些階級和軍銜,也決定著突發狀況和意外之下,相應指揮或是任事的接替資序,如果是同等軍銜/職階之內,則按照具體任事的重要性進行遞補。

然後才是勳位。當然了,與傳統的勳官不同,這個勳位由在所在職位/勤務上所獲得各級紀念章、獎章、勳章體系所構成的。

除了當場授予的實際獎勵之外,勳位本身還代表的是相應公眾場合和重大儀式當中,某種天然排序為三六九等的優先權和直接、間接的便利所在。

比如內部限量供應商品的優先權和份額,出席活動觀看演出的座次,比同相應的級別而免除行禮,類似見官不拜的特權等等。

最後是保留了古人傳統情節爵位制度,這個就沒有什麼特別好說。作為某種榮譽頭銜和地位象徵,除了可以擁有的排場和儀衛規模之外,也就是折算成對應戶數的一筆歲入和收益而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只是太平大都督府在原本只有軍功或是要任上的年資足夠,才能授予的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自又有國郡縣鄉四小階采邑的基礎上;增加了另一種榮譽性質計程車爵。

也就是比照周禮諸侯制度,別設上中下的卿、大夫、士三類九等。哪怕是白身,依靠捐納和相應領域中的貢獻,也能獲得士爵。

而目前大都督府體系內,除了軍隊轉業的官吏來源之外;各地屯莊營田系統提拔起來的農官系,工廠礦山系統進階的營造系和教育體系外放兼任的學政系,之外;

還有更次一等的內外商業流通和供銷系統裡的商貿系;在對外開拓和經營過程中,破格選拔起來的拓殖系;差不多代表了太平軍內部文職體系下,幾條最主要的晉身之途和錄取渠道。

至於那些陸續接受改造的留用人員,或是在征戰途中按照相應特選制度,逐步破格吸納進來的少許舊式士人、學子和官吏,放在其中就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來了。

當然了,這一切途徑和渠道的人選,都有一個統一的原則,就是想要獲得職事和身份地位的進階話,就必需到大講習所裡去,接受相應領域的再造和修習,直至考績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