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

學諭方騰將紙張收起,稍作準備,隨後才道:“請大家安靜,馬上開始第三輪辯議。”

等眾人不再喊叫,學諭方騰才拿出一張紙向眾人展示,然後高聲道:“第三題,一縣之地,盜賊四起,民不安生,主政一方,如何施為?辯議開始!”說完當即退回場下。

人群幾乎同時站起兩人,一起來到場中間。

一人向眾人行禮高聲道:“在下梅州孟軻。”

另一人向眾人行禮後,也高聲道:“在下淮安羅松。”

兩人報完來歷姓名,當即坐下開始破題。

不多時,羅松便起身將題紙展示出來,只聽他高聲道:“鎮壓抓捕,廣施教化。”

將題紙放下之後,開始論道:“盜賊為賊,當有緣由,縣治不肅,教化不明,此治亂之源也......”

等羅松論完,孟軻起身展示題紙,高聲道:“禁小吏,勸農桑。”

隨後論道:“一縣之地,盜賊為何四起,民生為何不安?酷吏盤剝,私自徵稅,乃治亂之源......”

之後兩人進行了整整半個時辰的辯論,兩人對治亂之源看法不同,羅松認為是不興教化、不通禮義廉恥所致,而孟軻則認為盜賊四起、民不安生是因為百姓衣食不豐,不得不淪為盜賊,繼而引發不安定。由於他們對問題的認識不同,提出的解決策略也大相徑庭,辯論許久,也不能得到對方的認同。

最後時間一到,就被方騰打斷,直接宣佈此論辯議結束。

在楊叢義看來,雙方雖然辯論的很精彩,但這個論題並沒有把治亂緣由說的那麼清楚,只說了表面的現象和要解決的問題。起初覺得議題有問題,根本辨不出高下勝負,後來一想,這也許就是他們出題的目的,因為這些議題都非常開放,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切入點,完全可以自由發揮,把自己的方略和方*的透徹,說的清楚。閱卷人和主考官只需要觀看他們的答題表現,就能知道如果授官,該把他們放在哪裡,是留在朝堂,還是放在地方。

其實這辯議,很像多人面試中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參與人都可以自由發揮,而不會分出高低。想通了,突然覺得這策論辯議挺有趣,以此看來科舉高中的也不會全是死讀書的人,死讀書根本就過不了策論一關,因為策論題目,要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當然考的人多了,免不了有些會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之人,但這些應該是少數。

第四場辯議很快開始,只聽方騰高聲道:“第四題,一縣之地,多有流民遷入,地少人密,如何不生禍亂,百姓安居?辯議開始!”

這又是一個很開放的議題,怎麼說都會有理。

當即有人起身上場,高聲向圍觀眾人行禮:“在下和州呂彬。”言罷,坐下破題。

幾息之後,另有一人上前,高聲行禮:“在下廬州蘇群。”報完來歷姓名,趕緊坐下破題。

不多時,呂彬當先破題,起身向眾人展示題紙,高聲道:“借鄉紳之力,分流民於村鎮。”

放下題紙,當即論道:“流民入縣,首當安撫,田少人多,不便賜地,相互訴苦,與安定不利,當一家一戶分散於各個鄉村......”

等呂彬論完,蘇群起身,展示題紙後,高聲道:“編入廂軍,可保安定。”

放下題紙,接著論道:“流民身無長物,首當安撫,隨意聚集,便生禍亂,是以當編入軍伍,不使影響當地百姓......”

這一論又是半個時辰,兩人你來我往,爭鋒相對,盡挑對方問題,直把各自方略如何施行都說的通透。呂彬要把流民變為安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讓他們安心從事耕種,徹底融入當地,變成當地百姓。蘇群的之論,是要把流民變成廂軍,變相分給他們土地,但進行軍事化管理,不讓他們與當地百姓有過多交集。兩人策論出發點不同,最終達到的效果自然也會不同,互不妥協,終究不能達成共識,把半個時辰用盡。

方騰再次出現:“此題辯議結束。感謝和州呂彬、廬州蘇群,這是一場淮西內部的精彩爭鬥,非常精彩,再次感謝兩位!”

等兩人下場,方騰隨即宣佈第五場開始:“第五題,一州之地有五縣,貧富各異,俱遇天災,如何賑濟?”

方騰方一退場,就有兩人起身,快步上前,先後向眾人行禮,一人太學生自報家門:“在下紹興陸堃。”

另一太學生隨後自報道:“在下江州唐悎。”

二人報過來歷,隨即坐下提筆破題。

不多時,兩人差不多先後破題完畢,一番推讓後,陸堃起身向眾人展示題紙,高聲道:“貧富相濟,共度危難。”

放下題紙就要開始論述,不想還沒張嘴就被打斷。

“陸兄且慢。”唐悎起身,把題紙向眾人展示一番,只見上面寫的也是“貧富相濟,共度為難”。

他們二人的破題居然一字不差,這就沒法辯論了,論述完就得直接下場。

二人不知如何是好,是繼續各自論述,還是就此下場。就此下場自然不可能,這種機會難得,他們還沒展示一番,怎麼可能願意下去。

場上氣氛一時有些僵,明明是一個很開放的議題,剛好被他二人破成了死題,論述和辯論看不到針鋒相對的觀點,那就沒意義,沒意思。

場下的觀眾自然不會同意他們就此開始辯論,當即就有人提議:“再上去一個人!”

方騰此時也有些尷尬,看到一樣的破題,不得不上場協調。只聽他向兩位建議道:“陸兄、唐兄,要不你們重新破題?”

陸堃、唐悎對望一眼,都沒有答話,重新破題,論述就變了,再論起來就不能把他們原本的方略展示出來,不能展示所思所想,也就不能展示真實的自己。

方騰見二人似乎不願,就沒有再強求,又道:“再加一人,三人一起辯議如何?”

陸堃、唐悎幾乎同時回道:“如此最好。”

方騰點頭,隨即向眾人高聲道:“第五題辯議出了點小問題,陸兄與唐兄是一樣的破題,可有人願意上場與他二人辯議?”

此話一出,場下就開始議論紛紛,一人對兩人,精彩肯定是會很精彩,只不過一人的一方氣勢上會吃虧,想上場的太學生,也要好好考慮,看能不能頂住對方兩人的壓力。

湯鷽悄聲道:“楊兄,你覺得這場辯議,還能進行下去嗎,我看懸乎。”

楊叢義道:“這是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一對二,若是贏了,你想想,那是出多大的風頭。肯定會有人上去,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然會有人去爭,等著看戲吧。”

湯鷽道:“也是,他們怎麼可能會認輸。楊兄,這辯論精彩吧,比你在齋舍窩著強多了。”

楊叢義笑道:“是挺有意思。我們要是將來參加科舉,也會考策議吧。”

湯鷽道:“肯定要考,提前看看他們的也好,估計到時候都差不多。”

州試、省試、殿試,楊叢義當然知道,殿試的策問,是授官的最後一關,要定名次,能進一甲,不需要吏部考核,就能授官,二甲也有直接授官的機會,但三甲就需要機遇,不是考中就能有官做。殿試策問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能得一甲,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不會差,當然可以直接授官。

“我來試試。”議論紛紛的人群裡站起一人,走進場中。

只見那太學生向場中三人行禮後,又向圍觀眾人行禮,並高聲通報來歷姓名:“在下嘉興袁宥。”

方騰臉上神色一輕,當即笑道:“袁兄勇氣可嘉。第五場辯議,以一對二,辯議開始!”宣佈之後,隨即退場,把舞臺留給三人。

場下眾人也是莫名的興奮,有好戲看了。

袁宥輕道一聲:“陸兄、唐兄,請多指教。”便提筆破題。

片刻之後破題完畢,拿起題紙向眾人展示,高聲道:“均分賑濟,以安民心。”

既已破題,至於誰先論述,三人推讓一番,最終還是袁宥先請。

只見袁宥放下題紙論道:“聖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孔融讓梨,雖有大小之分,也是一人一個,若不均,既是兄弟,亦有隔閡。一家兄弟有高低,一州五縣有貧富,天災到時,不因縣貧小一分,不因縣富大一分,洪澇乾旱,肥田瘦地,俱無收成。當此之時,州府賑濟,首當公平,按人均分,若分多寡,必起不安,繼而爭鬥,災荒之年,有流民之憂,流民不安,則盜賊四起,盜賊起,則縣治州治亂,天災之後難以恢復。是以,天災之時,當安民心,安民首要,賞賜糧食物資公平公正,公則民不忿,平則民心安。是故,一州之地,不論五縣貧富,天災到時,糧食賑濟當均分,安定民心,以圖災後恢復。”

陸堃道:“袁兄之策,我以為不妥。一州之地,有貧有富,府庫必然不豐,天災來時,不是一時半日,州府如何能一力賑濟?當此之時,需作長久計議。貧縣多賑濟,富縣可自救,鄉紳貧民,相互幫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唐悎道:“袁兄此言差矣。天災之年,民不患寡,亦不患均,只患手中無糧,鍋內無米,流離失所,無處可居,人有胖瘦,縣有貧富,當此之時,應以活命為首要,貧者無積蓄,當需多賑濟......”

兩人對一人,一場激烈的交鋒,論來論去,誰都有道理,立意不同,方法不同,最終目的也不同,一番論述持續了半個時辰。

一人對兩人,袁宥雖然氣勢上落了下風,卻也贏得了圍觀眾人的稱讚與尊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