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5章 討個說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15章 討個說法

戴驄言語之間頗有責怪之意,責怪楊叢義壞了出使大事。沒他這個回易正使的命令,居然私自帶兵殺殺進河靜城。現在與安南人刀兵相見,出使之事,怕是難以完成。

楊叢義則道,是不是能出使,要看安南人的誠意,二十多天過去了,升龍城一點訊息都沒有,現在還派人圍困大宋使節,安南人已經在破壞大宋出使安南,若不給他們一點教訓,若不能保護使節的安全,天朝上國的尊嚴怕是都要沒了。

在河靜城二十多天,仍然不見升龍方向來人,戴驄也明顯感覺是被安南國王冷落,出使安南怕是大宋一相情願。

不久之後,安南人整軍追來。

刺史李全,在眾人擁簇下來到宣威軍陣前二十丈之外。

只聽李全高聲喊道:“你們大宋人著實無禮。天朝派人出使之事,我已將訊息送回升龍城,你們安心等待便是。昨夜我只不過是想,增加一些防守力量,保護天朝使節的安全而已,誰知你們今日擾亂河靜,更派軍隊攻打城門,讓安南軍卒死傷無數。關於此事,我已飛書直報升龍,你們要給我一個交代!”

戴驄回道:“李大人,此事,本使不是很清楚。但昨夜到底發生何事,你心知肚明。之前二十來天,我在宅院裡,在河靜城中住的好好的,並無任何危險,也沒有遇到任何威脅。再說,本使的安全,自有大宋軍隊保護。昨夜李大人派人前來插手,突然把我宅院包圍,這不是親善之舉。大宋軍隊進城營救,也是迫不得已。但歸根到底,此事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也由你李大人負責,你必須承擔這個責任。想我戴某不遠萬里從臨安趕來,力主出使安南,滿懷熱情想要聯絡邦國近鄰的感情,但進城二十來天安南國王也沒派人前來接洽,現在又發生這等事,若不給戴某一個交代,我大宋,貴為天朝上國,不容任何國家欺凌!”

刺史李全道:“上使這麼說就不對了,這二十餘天,李某待上使如何,上使應該清楚。昨夜之事確實是一片好心,只是沒有提前跟上使打招呼。再說,我安南正與附近幾個國家不睦,時常就會有些爭鬥,他們派人襲擾刺殺上使,也是很有可能的。況且我已得到訊息,有人潛入河靜城,只怕要對上使不利,若真被他們得手,挑起安南與大宋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旦兩國交戰,受傷的是兩國子民,而他們卻可從中漁利。故而,昨天晚上才突然加派防守力量,若此事引起上使不快,我先在此道歉,表示歉意。但天朝軍隊今天破開城門,殺進河靜城裡,殺傷我安南守軍兩百餘人,必須要給一個交代。不然我河靜刺史顏面何存?我安南在十幾個藩屬國面前如何立足?”

戴驄道:“是不是好意,尚需調查清楚,是不是事實,也不能只聽你的一面之詞。若真有人想對戴某不利,我大宋男兒英勇無畏,大宋軍隊也自然會保護我的安全。戴某倒想問你,到底有何事,你們那麼著急,連事先通報一聲的時間都沒有嗎?戴某只怕你是心裡有鬼。此事勿需多言,戴某作為出使安南的使節,我有權決定去與留,若出使不成功,責任都由你河靜刺史來付!我們的船隊馬上進港,我將離開安南國土,若有誠意,等你們國王派遣使臣儀仗來。若無誠意,本使即刻返回廣州,將安南的意思,明告我大宋皇帝。等到那時,兵鋒所至,安南將重歸中原王朝統治!告辭。”

戴大人不再理會刺史李全的辯解,在禁軍護衛下,轉身向港口走去。

戰船已經靠岸在海岸邊,戴大人在張彪等人的護送下當先登上戰船,其他人隨後。

不久之後,另一艘戰船也靠岸。

當楊從義帶著最後兩隊人馬,登上另一艘戰船之後,海岸上便只剩下刺史李全和一眾安南軍隊。

大宋的戰船、海船並沒有遠離,仍然在港口之外的外海,離港口三里之處停留等待。

刺史李全在港口停留約兩刻鐘之後,隨即帶人返回河靜城內。

楊叢義看著安南人離開,心裡疑竇叢生,他並不知道安南人對出使之事到底是持什麼態度。

顯然戴大人也不清楚。

但若就此離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他剛到河靜城,只是休息了二十多日,並未見到升龍城,安南國王派來的任何使者,如果就這樣離開安南,戴驄絕對不甘心。

他必須為此行畫上一個句號,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不然,如果就此離開安南,他此行的第一站便是失敗的,後邊會是如何,也難以想象。畢竟南洋不同於北方,這裡的國家,大宋從來沒有主動聯絡過,也沒有統治過,雖然不時有南方的使臣前去臨安朝賀,但在宋人看來,南洋諸國,全是蠻荒之地,不通禮儀,不施教化。

出使安南雖有意外與危險,但也不能不求個結果,是以戴驄堅持要出使。

此刻戴驄決心留在外海,他要等待刺史李全給他一個答覆。

但楊叢義知道,等他們的答覆恐怕並不可能,升龍方向過來的軍隊,兩天之內就會趕到河靜城,等到那時,再沒有了挽回的餘地。為今之計,就只有主動出擊。

可現在天大亮,白天他們已經無法在安南人眼皮子地下將船靠岸,或再有其他動作,兩艘戰船、三艘海船,只能靜靜的停在海中。

楊叢義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石興身上。

港口南邊五里之地,也埋伏有一支宣威軍,一百人來人,不知他們此時怎樣?若被安南人發現,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但願他們無事吧。為安全起見,可以將他們撤回,或者考慮讓他們潛入河靜城。

以前安南在中原王朝統治下也有上千年,語言文化與中原無異,相貌也相差無幾。經過與戴大人、張彪一番溝通之後,楊叢義對整個河靜城的情況,便有了大致瞭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日李全說河靜有五六萬人,恐怕只是虛張聲勢。整個河靜城人數絕對不會超過兩萬人,城內的軍隊不會超過兩千人,其餘全是百姓,當然河靜城外也有不少平民。河靜城往北,應該還有一座小城,那座城與河靜城大小無異,離此地大約一百來裡,一兩天之內便能到達。

船隊在海上不能行動,宣威軍趁此機會當即召開會議。

既然戴大人不想就此離開,他們就必須要把河靜城裡的訊息摸清楚。

首先要知道宅院被圍到底是誰主使,如果是刺史李全擅作主張,那他們可以,即刻離開河靜,往北邊去找其他城市落腳,繼續完成出使之事。如果昨晚包圍宅院,背後有其他人指使,那就要搞清楚指使是否來自升龍。說白了,就是要搞清楚是否來自安南國王?如果是,那便不用去北邊,也不需要再繼續出使,立即便可返回,將安南人的態度告知大宋皇帝,不管是戰,還是放任不管,都由皇帝與朝廷做主,再與戴大人無關,也與宣威軍沒有任何關係。

一番佈置之後,眾人隨即休息,畢竟昨晚鬧騰一夜,精神疲乏。除去少量人值崗之外,船隊所有人即刻在船裡休整。

楊叢義離開泉州之後,每日的晚間,天空晴朗時,便在艙外看看月亮,想一想月亮那頭的清塵。

有所思,便有所夢,當楊叢義在睡夢中,與清塵相遇,兩人正互訴衷腸之時,卻被忽然響起的號角聲打擾了。

號角聲便是集結號。

楊叢義當即翻身爬起,還不等他衝出船艙,便有軍士進艙彙報:“大人,海面上出現戰船。”

楊叢義一驚,迅速出了船艙。

抬眼一望,果如軍士所言,海上有不少小船,正向船隊方向駛來。

當即一聲令下,兩艘戰船,一前一後,帶著三艘海船起航,揚帆向南方疾走。

楊叢義與宣威軍站在甲板,回頭一望,只見海面上,許多小船,正快速掉頭向船隊追來。

如此多小船追來,所為何事,不言自明。

大宋乃天朝上國,被安南人追的狼狽逃竄,這種現狀讓楊叢義大為惱火。

安南人的船小,長不過三五丈,寬不過一兩丈,比大宋戰船,不知小了多少倍,他們敢追來,就因為這是他們的地盤?

眼見如此,楊叢義當即命令兩艘戰船回頭迎戰,三艘海船繼續南下,在二十裡外等待。

隨即兩艘戰船降下半帆,一左一右掉頭之後,將追來的安南小船包夾在兩船之間。

眼見戰事將起,軍士隨即便將拋石機架起來,準備迎戰。

安南人見大宋兩條船掉頭迎戰,那些小船隨即慌亂,原本就毫無行進陣型可言,眾多小船頓時就變得更加雜亂。

畢竟大宋戰船,長十多丈,寬三四丈,不是他們的小船可比,有船開始害怕,猛然減速掉頭,但後邊的船隻避之不及,當即撞在一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