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章 出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4章 出發

十天時間,轉瞬即逝。

楊叢義這十天過的很不愉快。懷寧與太湖縣很不一樣,雖然他還住在衙門,但與在太湖縣時相比,就差了很多。

首先說住宿條件,在太湖縣住的雖然是單間,但房間夠大,院子裡住的人也不多,寬敞安靜。但來懷寧以後,房間狹小,只有一張木床,除了睡覺,做不了別的,看書寫字不要想,人來人往,猶如鬧市。

再說吃飯問題,在太湖縣衙有食堂,每天在飯點去,總會有飯吃,不會餓肚子。在懷寧,雖然也有食堂,但在飯點去,總是沒飯了,後來才知道,衙門裡的衙役們總是提前去守著,不等開飯,就先吃了,懷寧衙門人多,去的晚了自然沒得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幾次吃不到飯,他也想著提前去看看,但見了衙役爭搶飯食的場面後,他頓時停住了腳步。

這一刻,他才明白,他楊叢義跟這些衙役不一樣,他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他,作為一個八百多年以後過來的人,骨子裡早就不是填飽肚子這種原始的需求了,即使是要吃飯填肚子,那也應該從容,有尊嚴,而不是如遇施粥的乞丐一樣。自此以後楊叢義再也不去跟他們搶食了,他寧願出去花錢吃飯,即使是吃最便宜的飯食,他也從容的如同富翁。但錢禁不起常年累月的花。

最讓他鬱悶的是,衙門小吏對他的孤立與排斥,以及懷寧官員對他不以為然的態度。衙門小吏對他怎樣,他不在乎,反正他跟他們不一樣。而官員,特別是何縣尉,他負責追捕逃犯,楊叢義協助,但楊叢義幾次去找他商議進山事宜,他總是藉故推脫,或者打斷楊叢義,不與他討論任何事情,總是告訴楊叢義一句話,說他自有主張。結果幾次下來,楊叢義沒有從何縣尉那裡得到任何有用的資訊,這種感覺讓他很不爽。

一開始他對進山追捕逃犯,還抱有一定的希望,也認真思考過很久,自從在何縣尉那裡多次碰壁後,他有些絕望,跟這樣的上官共事,進了天柱山,能保住命就不錯,抓捕逃犯還是不要想。

這幾天楊叢義越來越能感受,陳大人那句“力不從心”的意思。懷寧的官員,雖然是陳大人官職最大,權力最大,但他背後沒有任何力量支援,其他人背後各有推手,任何決定不順他們的心意,明面上不會有人反對,但背地裡就會有人扯後腿,幾乎所有命令都無法準確執行,陳大人如今就是一個光桿司令,做知軍還不如知縣來的痛快。這些話,陳大人不會跟他說,但他能察覺到。

陳大人對楊叢義很信任,也對他很好,但他只是一個小吏,對於陳大人目前的處境,無能為力。

這十日,各縣捕快全都趕來了,加上懷寧的進山捕快,總計一百五十多人。

此次進山,楊叢義統領捕快,每個縣的捕快進城當天,他都去看了,結果讓他很失望。經過上一次各縣捕快進山損失慘重的教訓,這次各縣派來的幾乎都是打雜的,真正緝拿過盜匪的捕快,少之又少。

不過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太湖縣來的居然都是熟人,是上一次進山的那批人,帶隊人自然還是張捕頭。本來張捕頭想來懷寧,可惜因為李大人被罷官,也就不了了之。

在各縣捕快到齊之後,楊叢義召集了各縣捕頭,開了一次會,把追捕逃犯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告訴他們,並告訴大家,這次追捕行動,陳大人和安撫司非常重視,除了各縣捕快,還調集了五百兵將協助,請大家放心,肯定不會再像上次一樣損失慘重,這次的任務就是把逃犯追回來,任務完成個個都有重賞。

本來大家都還很擔心,但一聽說任務完成有重賞,個個自然都來了精神,要問清楚具體是什麼重賞,但楊叢義哪裡知道,只能告訴大家陳大人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出汗留血的人。

楊叢義是陳大人從太湖縣帶過來的親信,大家自然不會懷疑他說的話。位高權重的人不會輕易做出承諾,一旦做出了承諾,那便是一言九鼎。陳如是是安慶知軍,在他們眼裡那就是安慶最大的官,不信他還能信誰?

楊叢義先收攏了各縣捕快的人心。天柱山裡的情況,他知之甚少,進山之後情況複雜,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同是小吏的各縣捕快。至於何縣尉和那五百兵將,他不敢有太多奢望,到時候不挑事惹麻煩就是燒高香,從高統制和何縣尉的態度,他可不相信他們不會挑事。真挑事,他也無可奈何,畢竟何縣尉是官,他是小吏。

他只能管好屬於他的捕快,其他的事輪不到他插手,也輪不到他說話。

紹興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晴。

糧草兵馬齊備,擇吉時出發。

捕快在前,五百禁軍隨後,後面還有運送糧草物資的民夫勞役。

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很有一番氣勢。只是在老百姓看來有些奇怪,因為在前邊開道的不是精銳禁軍,而是衙門的捕快,禁軍反而落在了後面。

出城不遠,何縣尉便派人追上楊叢義,讓他帶隊跟著嚮導走,不要自作主張。上官有吩咐,楊叢義也只能聽從。

全部人馬一路出城往西行了三十多裡後,又轉而向北行進,走走停停,不到酉時,太陽還沒落山,後方便有人趕來傳令,命就地紮營,明日再行。

楊叢義也是無奈,他們一天才行進不到五十裡,稍走的快一點,後邊便有人快馬追來,讓他們就地休整,如此這般,什麼時候才能進得了天柱山。進了天柱山沒有大路,大隊行進豈不是要慢如蝸牛,要是這樣,逃犯也不要抓了,也許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的吧。任何簡單的事情摻雜了兩派政治爭鬥,都會變得無比複雜,對此楊叢義只能感覺到深深的無奈與悲哀。

既然傳令就地紮營,他也只能帶隊停下,尋找平坦安全的地方,讓大家開始搭起帳篷,生火做飯。

這次出來,唯一讓楊叢義滿意的地方,就是物資齊備,不像上次一樣,什麼都是自備。

一百五十人的捕快隊伍,按各縣分成了六隊,各有捕頭帶隊,行進紮營,倒也不是太混亂。

楊叢義帶的是懷寧府衙的捕快,原本的捕頭現今正跟在何縣尉身邊打下手。懷寧的捕快對楊叢義這個新來的老大並不信服,執行命令自然就不痛快。楊叢義對此也不在意,空降來的老大,立馬就讓人信服就見鬼了,楊叢義對他們也沒有太多要求,只要不逃跑不掉隊,就很好了,他需要的就是人多勢眾,不然人馬太少進了山,連浪都翻不起一個。

扎好宿營地,在開飯前,楊叢義召集來各縣捕頭,就辦案經驗來說,他就是個新手,可以說是基本沒有經驗。追兇緝盜,捕頭們的經驗應該很豐富,不然做了五年十年的捕頭,不是白做了?他需要捕頭們開動腦筋,藉助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集中他們的力量,依靠他們來完成追捕逃犯的任務。

眾捕頭圍坐一圈,楊叢義跟他們都認識,也就不再客套,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各位捕頭,你們辦案經驗比我豐富,大家以為我們進山之後該怎麼展開追捕?先從哪裡入手為好?”

眾人聽後沉默不語,不知道是沒想好,還是根本就沒有想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