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2章 成立造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52章 成立造院

根據他的設想,明年船隊出海,除了隨船郎中外,其他所有人最好都是精武軍和護衛軍的人,都懂軍紀,遠洋之時便好管理。

但這就要求他們要在一年內培養出回易船隊所需的各種人才,培養不出來就得把需要的人才招募進軍中,用軍紀進行管理。

所以沈縉留在流求有很多事要做,船隊督造的差事交給他了,人才培養的事也交給他了,軍械最佳化他也負責,當然這些事情楊叢義承諾會找人協助,不會讓他一個人完成。

紹興五十八年春,楊叢義從泉州回到臨安,開始籌備督造回易,貨物採購有陸游來做,他在臨安半年,已經打通了不少關係,至於具體怎麼做,之前就已經聽湯鷽跟他說過,所需資料回易處都有留存。

楊叢義回到臨安的主要任務就是招募人才,他們需要讀書識字的年輕人,更需要精通製造的工匠。

招募途徑兩個,一個是廣發招募告示,目標臨安及臨安周邊州府,待遇優厚,人員還沒有名額限制,只要讀書識字就行。另一個途徑是招募工匠,他之前在西作坊任職,多少還有點關係,要找些工匠,還是很輕鬆的。

一個月後,他離開臨安回易處,帶著招募來的兩百餘人乘船南下,回到流求。

與沈縉、楊四娘商議之後,他們在精武軍營地附近成立了“造院”,專門研究製造船隊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對精武軍所用的軍械進行改造,以適應海上的戰鬥,除此之外還要培養船隊所需的各類人才。

“造院”院長一正兩幅,分別由楊叢義、沈縉、楊四娘擔任,下設三所:工所、商所、間所。沈縉領“工所”,楊四娘領“商所”,楊叢義領“間所”,他們三人為各所教授,之後也可從造院中選取能力突出著擔任教習,參與各所教授工作。

從臨安和精武軍、護衛軍中招募選拔來的各類人員,全部分配至三所之中,其中“工所”規模最為龐大,兩百餘人,“商所”其次,“間所”最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造院”成立之初,各所要做什麼,都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楊叢義堅持認為成立“造院”十分必要,至於要做什麼,慢慢想、慢慢做就是了,想到什麼就先做什麼。

楊四娘的“商所”先做的是學習算術,而後教授如何記賬,如何核賬。

楊叢義的“間所”最先教的卻是兵法,而後是識圖、畫圖。

沈縉的“工所”最為複雜,因為人最多,門類也多,且多數都是有手藝在身的工匠,沈縉作為教授,根本教不了他們多少東西,至多給他們安排一些製造任務和改進方向,幸好這些年他已經將《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弄通了,只要是他提出來的改進建議,手藝精湛的工匠們基本都無法反駁,在實驗之後,工匠們就會知道,沈大人說的都是對的。

“工所”人很多,造船的、造車的、制弓的、制箭的、鑄刀的、鑄劍的,還有製造震天雷和火箭的,燒製瓷器的,楊叢義從臨安高價招募來的工匠全都劃歸“工所”,同時把從臨安帶來的一些物資材料也統統給了沈縉。

對於“工所”研究製造一應事務,楊叢義不干涉,也不參與,只提出了幾個要求。

一是要燒製出透明的鏡片來。那種東西,沈縉第一次出海回易時已經見過,當初說是幫忙研究燒製,一直沒能如願,現在成立了“工所”,有工匠也有時間,燒製出來應當不成問題。

二是燒製泥灰,最終效果是要將沙子塑形。這是新東西,誰都沒見過,關於怎麼燒,楊叢義只給了較為簡單的方法,找到石灰石,直接燒,而後磨成粉末,再加一些石膏,大體上是這樣,具體怎麼燒製,可以做實驗,慢慢研究。

三是要鑄造火槍,楊叢義告訴沈縉和火器工匠,火槍的靈感來自煙花,既然*能飛上天變成漂亮的煙花,為何不能飛出去打人?鑄造火槍分兩個階段,可以先用粗竹筒實驗,後端放*,前端放彈珠貨石子,等實驗成功之後,可以把竹筒換成鐵的,若能打出百丈遠,有一定殺傷力,火槍鑄造就算成功。

四是研究海船推進器,在無風或是逆風時,依然能讓海船行走自如。關於這個東西,要跟沈縉說清楚並不簡單,於是楊叢義邀請他觀看了兩個實驗。

一個實驗是在不足兩丈長的小船尾部裝上了手搖的螺旋槳,那個螺旋槳是楊叢義讓木工用木頭做成的,當他向右搖動螺旋槳,小船在每月滑動船槳的時候就開始往前後走,當他向左搖動螺旋槳,下船開始慢慢後退。透過這個實驗向沈縉展示了螺旋槳這樣一個可以代替長槳的東西,讓一個船尾的螺旋槳代替船上數個長槳成為可能的選項。

另一個實驗是銅壺燒水,楊叢義將壺嘴封住,而後猛火燒水,等壺中的水燒開,其中的蒸汽便將壺蓋掀開,當他將壺蓋蓋好,上面還壓了一塊石頭,壺中蒸汽又將石頭連壺蓋一起掀開,不管放上去多少次,甚至往壺蓋上放了更多石頭,只要大火燒著,壺中水足,依然不能將蓋子壓住。

對於這個實驗,楊叢義向沈縉解釋說,掀翻壺蓋的力量來自火,只要火不滅,壺中滾燙的熱氣就能一直掀起壺蓋,直到火滅,或是壺中的水燒乾。

隨後跟沈縉商量,如果把這個力量用在可以搖動的螺旋槳上,只要力量足夠大,就能讓大船跑起來,有風無風還是逆風,都一樣,如此一來,船隊就能不受風向限制,南來北往就方便多了。

這個思路對沈縉來說過於新奇,在他看來即使蒸汽掀起蓋子的力量夠大,一個小小的銅壺也不可能撼動海船。

當他看到楊叢義拿出一副畫,他馬上就明白了,因為畫上的船和銅壺來看,那壺很大。那麼大的壺,一旦燒起來,蒸汽的力量肯定非常大,那麼推動螺旋槳就成為了可能。

可接下來,他又有了疑問,如何將掀起蓋子的力量引到螺旋槳上?

對於這個問題,楊叢義接著給他演示了槓杆原理,告訴他掀起蓋子的力量可以用槓杆作用到螺旋槳上,只要三者設定合理,海船推進器就能造出來。

楊叢義要求建造的這個東西,沈縉花了一陣時間才慢慢捋清楚,最後他明白了,推進器必須是個鐵東西,因而修造起來會很麻煩。

但對於推進器,楊叢義也沒有急著讓他造出來,可以慢慢研究,先從小的造起,能推動小船,再考慮建造更大的推進器,總之,要思考,多積累經驗。

楊叢義對“工所”提出的這四個要求都沒有時間限制,明確告訴他們,可以慢慢研究。

然而,沈縉和眾多工匠卻不這麼想,既然提了明確的要求,就說明這些東西對回易船隊十分重要,越早造出來越好。

楊叢義撥給“工所”的錢很多,有些用錢買不到的物資,要麼提前從臨安帶來了,要麼親自回泉州去協調調撥,沈縉能從看出來,他對這四樣東西十分看重,應該也已經考慮多時。

鑑於此,沈縉將整個“工所”大部分人力都分配到燒製鏡片、燒製泥灰、鑄造火槍和研製推進器中,並給他們提出了明確要求,每一個月都必須要有進度和結果。

從三月開始,整個流求營地,從“造院”到精武軍軍營,再到營田、馬場,處處熱火朝天,都鉚足了勁,要為下半年回易出海做準備,誰都不願意落後,落後就會失去在流求娶新娘的機會,這個機會誰都不願意放棄,畢竟娶妻不花錢,回易處包辦!

八月底,回易處從流求拉了四千人來到泉州港口,接收六十艘全新的海船,每艘都比之前的海船大,除此之外,還有十五艘堅固的戰船和一艘巨大的神舟。

陸游已經早早來到泉州,將“商所”培養的幾十個讀書識字的年輕人接管過去,以後船隊的貨物交割稽核,都會交給他們來做,他們有多少本事,還得一一驗看,回易不能出差錯。

從九月初開始,採購回易處採購到的貨物陸陸續續趕來泉州外港交割,經楊四娘親自培養的那幫年輕人,在陸游的帶領下很快投入貨物接收和稽核,雖然偶有差錯,也沒有給他們太多懲罰,按楊叢義的話說,學習階段出錯,算不得什麼,現在錯是為了以後不犯錯。

半個月後,他們接收商賈送來的貨物上已經得心應手,賬目也記得清清楚楚。

船隊規模小了一半,港口的繁忙程度也隨之降低,由陸游、羅聰、潘誠等人在港口,楊叢義基本不用插手,只是偶爾去港口走一走看一看,解決一些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而這種問題少之又少。

九月底,楊叢義帶著一隊精武軍離開了泉州,直奔臨安,船隊何時可以出海,還得請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