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43章 戰和不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43章 戰和不一

陳康伯道:“既然敵軍內亂,大舉撤退,為何不能乘勝追擊?至於糧草補給,即刻往江北、淮河調集就是,各軍前進速度還能比糧草運輸速度快嗎?”

“話不能這麼說,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能得一時之勝,但不能長久,如今各軍取得的戰果就已經是意料之外的,他們在一路收復幾十座城池,兵力都在最前線,就不可能分多少兵力防守高郵、盱眙、泗州、安豐、壽春、潁州等地,其中的一些縣城很可能一兵一卒都沒留,跟若要他們強行北上,一旦某一路進攻失利,被敵人反撲,一路撤退,其他各軍也受影響,極有可能所有的戰果很快丟失,這種情況二十多年前就發生過不止一次,該吸取教訓才是。”楊存中極力反駁,不同意繼續冒進。

陳康伯道:“此時敵軍內部不和,無暇顧及,正是北上收復失地的天賜良機,若不抓住機會,以後怕是永遠都不會再有這麼好的機會!若不迅速北上,一旦敵人解決了內部矛盾,或是分出兵力來,再想奪一城就難了。現在奪城容易,就該多奪城,等我們準備好,敵人也準備好了,到時三五萬人恐怕都奪不下一座城,不若盡力奪城,實在奪不了,再防守不成!”

眼見主戰派兩大重臣因進攻還是固守爭執不下,主和派趁機起鬨,開始紛紛支援楊存中,話裡化外還夾帶私貨,主張得了便宜就收手,早日跟金人議和。

一場朝會爭執下來,趙構心裡很快有了答案。

當天便宣佈任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虞允文為副,共同主持軍政大事。

但這項任命卻被給事中金安節、中書舍人劉珙駁回。

最終,趙構退而求其次,改命楊存中籌劃兩淮事務。

隔天,獎賞精武軍在太平渡、瓜洲渡之戰功,楊叢義、蘇仲、潘誠、薛望、袁華等一眾將官各有升官和賞賜,只是他們無一人在場。

正月初九,宿州、亳州等地詳細戰報送至建康府行營,楊叢義、蘇仲、潘誠、袁華、薛望等人再得封賞。

任楊叢義為宿州都統制、亳州、宿州防禦使,任蘇仲為亳州左軍都統制,任薛望為亳州右軍都統制,任潘誠為宿州中軍都統制,任袁華為宿州前軍都統制,其餘將官以軍功,各有封賞。

正月十二,淮西戰報,金人反撲,攻陷陳州、郾城,忠義將領劉泰戰死。

正月十四,宿州戰報,金人進犯永城、臨渙,被擊退。

正月十五,蔡州戰報,金人進犯蔡州,擊退敵軍。

正月十六,淮西戰報,信陽軍、蔡州守軍奪回郾城,亳州守軍西進,擊敗敵軍,奪回陳州。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正月十七,徐州戰報,金人進犯賈汪,守軍不敵,撤回徐州。

正月十八,建康都統制李顯忠率軍從淮西返回建康,金人再度進犯郾城,守軍戰敗,郾城丟失。

正月十九,金人進犯唐州,守軍力戰不敵,唐州丟失。

正月二十,金人進犯鄧州,守軍不敵,鄧州落入金人手中。

正月二十一,金人大舉再犯蔡州,趙撙率軍力戰,打退敵軍。

正月二十二,金人再犯陳州,蘇仲力戰,擊退敵軍。

正月二十三,金人犯亳州,敵軍敗,無功而返。

正月二十四,金人再犯蔡州,趙撙再次擊退進犯敵軍。

正月二十五,金人大舉進犯永城,守軍不敵,守城丟失。

正月二十六,宿州前軍都統制袁華,擊敗敵軍,率軍收復永城,

正月二十七,臨沂金軍大舉進犯海州,被李寶擊退。

正月二十八,金人再犯陳州,蘇仲再次打敗敵軍,守住陳州。

同日,金人進犯亳州,亳州右軍擊退敵軍。

正月二十九日,金國使者抵達揚州,前來商討宋金重新議和之事。

同日,襄陽諸軍奪取鄧州。

正月三十日,襄陽諸軍奪取唐州。

當日,大宋君臣在建康就戰、和之事,爭論兩三個時辰,陳康伯、張浚為首的主戰派完勝。

二月初一,任命虞允文為兵部尚書、川陝宣諭使,籌劃招募士兵、購買軍馬之事,與吳琳共同議事。

二月初三,金人再犯亳州,兵敗退走。

二月初六,金人犯汝州,守軍擊退敵軍。

二月初八,金國使者問戰、和之意,大宋君臣意見不一,陳康伯等人主戰,要求驅逐金國使者,請趙構移駕揚州,以示決心。

二月初九,趙構離開前線建康,帶領朝臣返回臨安。

二月十一,劉於鎮江吐血數升而亡。

二月十二,金國使者渡江,來到鎮江府。

二月十四,獎賞收復蔡州的功勳,趙撙等將官,各有升官。

二月十六,金人再犯蔡州,趙撙打敗敵軍。

二月十八,金人繼續犯蔡州,趙撙再敗敵軍。

二月十九,趙構、陳康伯等人返回臨安。

二月二十,金人犯陳州,被蘇仲擊退。

二月二十一,金人犯亳州,被薛望擊退。

二月二十二,金人犯徐州,被邵宏淵擊退。

同日,金人犯海州,被李寶、忠義將領衛勝擊退。

二月二十三,金人犯汝州、永城,被守軍擊退。

二月二十四,金人犯臨渙、亳州、陳州,未得戰果退走。

二月二十五日,金國使者抵達臨安,遞交國書,稱金宋乃叔侄之國,不能逞一時之氣,連累百姓受苦,若宋軍退回淮河以南,仍以二十年前劃分的邊界為限,大金願與宋廷重續和議,繼續維護兩國和平穩定。

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大臣怒斥金使,金國撕毀和議在先,入侵大宋在後,使大宋兩淮遭遇無端戰火,責任全在金國,既然戰爭已經挑起,絕無停戰的道理!

主和派建議見好就收,既然金國有示好議和之意,就該早日議和,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況且若不議和,金人今日來攻,明日來攻,要死多少人,費多少糧食和民力?正是春耕農忙之時,大量徵調民力,田地荒蕪,糧食減產,饑荒一起,到時候還不知道有多少事端,當以穩定為要務!

二月二十七日,朝廷命各軍以防禦為主,若無機會,不得輕易出擊。

二月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使者攜國書北上,探聽虛實。

從三月初八開始,東起海州、徐州,西至唐州、鄧州、汝州,金人未再南下侵犯,宋軍亦不再北上出擊,兩軍之間保持默契,未再繼續征戰,持續將近三個多月的攻防戰停了下來,海州、徐州、宿州、亳州、辰州、蔡州、唐州、鄧州、汝州等宋金相接之地進入和平休整期。

前線無戰事,遠在臨安的大宋朝堂上,大宋君臣為戰、和,以及立即北上收復更多舊地,還是步步為營先穩長江防禦,各方意見不一,主戰派與主和派對戰,主戰派內部也有巨大分歧,每日爭執不下,一吵就是好幾個時辰,始終不能解決問題。

好在前線需要的糧草軍資沒有耽誤,源源不斷的運到江北,運至淮河沿線,而後各軍自己搬運,前線暫時穩定下來,不再有大的戰事。

四月中旬,朝廷派往徐州、宿州、亳州、陳州等地的州府官陸續到位,各州開始逐漸恢復正常執行。

宿州招募的大量新軍和義軍經過幾個月強度並不算大的攻防戰,很快變成了老兵,擁有六萬多兵力的楊叢義一時之間成為前線兵力最多的都統制。

在從盱眙追上撤退的金軍開始,楊叢義率領的軍隊一路急行軍,處處料敵先機,圍追堵截撤退不及的金軍,取得的戰果很大,戰利品更是數不勝數,糧草軍械不必說,光是戰馬、騾馬就有三四萬匹。

正因為獲得的戰利品足夠多,才能迅速招募數萬新軍和義軍,使原本只有兩萬四五千人的鎮江前軍變成擁有六萬多兵力的宿州大軍。

自金人停止進攻之後,在楊叢義主導下,宿州、亳州、陳州守軍開始整頓軍隊,新軍、義軍得到系統訓練,打散之後編入正軌軍,同時年紀超過四十歲的普通士兵被勸離軍隊。

整頓訓練一個月後,整支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而後,楊叢義將帥府駐地從宿州遷到亳州,下令從各軍中抽調精壯力量,重組精武軍,其中從蘇仲所守的陳州抽調一千人,從潘誠所在的宿州抽調兩千人,從袁華所在的臨渙抽調一千人,薛望所在的亳州抽調一千人,編制共為五千人。

重新組建的精武軍,一人一馬,在亳州城外單獨設立營區,挑選亳州城內的金人降兵中擅長騎戰的士兵為教頭,教授騎射之能。

這支新組的精武軍暫且由楊叢義親自統領,所以他每天都有兩三個時辰在訓練場上,十里外的亳州城帥府倒很少回去。

一日,日落之後,訓練了一天的士兵回營休息,楊叢義縱馬兜風,忽見一騎馳騁在前,士兵馬背上對著空氣揮舞長槍,頓時感覺有異,出言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