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82章 交心之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82章 交心之語

“還有,如今金國內亂,正是我們大宋收復故土,驅逐北方蠻夷的最好機會,如果不能把握,等完顏亮平定內亂,或是遼陽的完顏雍打敗完顏亮,統一金國,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不說功勳和青史留名,為了大宋百姓和我們自己家人安居,也必須打贏金人,哪怕我們要丟掉性命,何況作為軍人,不就是保家衛國,付出和犧牲在所難免,把我們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方能全力以赴!”

楊叢義想了想,還是應該給他們講些大道理,打一打雞血,糾正已經存在於他們心中的個人利益問題,一旦軍隊開始關注個人利益,想打勝仗就難了。

眾人聽完這話,頓時不語。

他們心裡想什麼,楊叢義很清楚,畢竟在一起共事十幾年,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從帶領指揮幾百人,到如今率領指揮幾萬人,手中的權力變多了,獲得的利益大了,很容易就會忘記初衷。

當年招募這些人組建宣威軍,除了建功立業,出人頭地,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大宋,保護大宋百姓,收復中原也是理想之一。

眼前這幾人當初可不是普通百姓,他們要麼本就是禁軍一員,要麼曾經在北方跟金人打過仗,因為新軍非同一般的招募標準和理念,他們才走到一起,拼了這麼多年,方有今日的成就。

只是多年過去,每個人的身份已經大有變化,都統帥萬人,楊叢義便很難再像之前一樣跟他們談心、交心,至於他們的理想,更是無人再提起。

“這麼多年來,不管其他軍隊如何逍遙,我們一直在努力訓練軍隊,為了什麼?記得當年在鶩州選將營時,我跟你們說過,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對抗金人。只是當初沒有說的太清楚,只跟大家說宋金和議十年內必會撕毀,並沒有跟大家說,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是大宋滅亡,還是迎來北伐中原,恢復舊地的機會。那時我也不知,只是隱約覺得一旦和議破滅,或許會有機會終於中原。作為一個大宋人,能在有生之年,迎來一個恢復中原的機會,該是多麼難得!若能參與其中,一旦成功,該是多大的榮耀!為了這份榮耀,即使拼上性命,也是值得的!”

楊叢義看著眼前四人。

片刻後,接道:“我不圖虛名,也不求高官厚祿,心中所想,便是以畢生之力,恢復中原。十幾年前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眼前這個恢復中原的機會,如果不能拼盡全力去抓住,等金國內亂平息,大宋將永遠失去機會,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大宋便會滅亡,不是滅於金人之手,便是滅於北方的其他異族之手,就跟遼滅於金,汴京滅於金一樣,大宋會迎來滅亡之日。當此之時,我們只有奮起一搏,才有機會扭轉乾坤。若前線將官心存私利,大宋必滅無疑!”

眾人相顧,默然無語。

“大人,能不能北伐中原,應該是臨安做主,我們哪裡能左右得了他們。說句不好聽的,要是我們打的正歡,臨安卻要議和,要我們退兵,我們也不能不退兵吧?”潘誠忽然發聲。

“真到那時,再想辦法就是。但我們現在身在前線,絕不能給他們找到議和的藉口,而北伐失利就是主和派上位的最好藉口,所以無論如何,為北伐大局計,北伐大軍絕不能全線失敗!歸德府,我們管不了,不去管他們便是,興仁府必須守住,必要的時候,我們還要冒險北上,奪取一些州縣,給臨安送去一些喜訊,漲一漲士氣,配合主戰派在朝中穩固他們的主導地位。只要主戰派不因北伐不利而失勢,臨安便沒有理由退兵議和。”楊叢義詳細解釋。

楊叢義的想法明顯是想左右朝局,這跟武人不得干政的傳統背道而馳,眾人聽在耳中,多多少少都有些擔心,一旦事發,他們都會受到牽連,但現在他們是同一條船上的人,真要出事,誰也逃脫不得。

“我們在興仁府這麼做,是有很大風險,但為了大宋恢復中原,為了驅逐蠻夷,還百姓一個太平天下,不再遭受劫掠,擔驚受怕,冒些風險,甚至是丟掉性命,在所不惜!我希望你們也是一樣。如果沒有這個覺悟,可以南下歸德府,那裡有的是只為謀求私利之人,在那裡憑你們怎麼折騰,吃多少敗仗,都跟我沒有關係。”話既然說到這裡,楊叢義也不再有太多顧忌。

“誓死追隨大人!”

蘇仲、薛望等人一聽這話,臉上當即變色,急忙起身表明態度。

“追隨我沒用,要追隨的是‘恢復中原’這杆大旗。打仗難免有意外,也許某一天我死了,誰能擔當恢復中原的重任,誰能扛起這杆大旗,你們便要追隨誰。如今,縱觀整個大宋軍隊,除了我們這一支,心懷恢復中原大志的人,寥寥無幾,無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大家要相信,我們就是恢復中原的絕對主力。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了,或是離開軍隊,你們要想一想自己的親人,想一想大宋普通百姓,恢復中原之志,便不會忘記。當然,這都是假設,我一定會竭盡全力跟大家一起恢復中原!”楊叢義抬手,示意眾人落座。

眾人相顧,落座無言,不知該說些什麼。

每個人都覺得今天的楊大人與以往有些不同,但具體哪裡不同,卻又說不上來,只是覺得稍稍有些奇怪。

“好了,話已經說了很多。接下來,該做些安排了。興仁府周邊的形勢,想必你們都清楚,東面、南面都是宋軍駐守,沒有危險,北邊黃河、濟水以南的鎮縣也都在我們手中,但濟水以北,不受我們控制,金人也有不少駐軍,西面百里外,金人駐軍五萬,一是防我們西攻汴京,二是伺機奪取興仁府,所以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主要對手便是百里外的那五萬駐軍,他們動,我們便動,他們不動,我們也不動,跟他們對峙起來,積蓄實力。蘇仲率軍去嘉祥,薛望率軍去梁山,潘誠率軍去鄆城,袁華駐守興仁府,各軍好好訓練,靜心等待時機。”

“是!”

眾人接令。

“兵力可以自行招募補充,但有一條,絕對不能強徵壯丁,破壞農桑事!我們在北方的糧草,若從南方運來,多有不便,若有意外,只要本地田地不荒蕪,我們便能採購到糧草,應付意外。明白嗎?”

“明白。”

對於楊叢義的補充之語,他們哪有不明白的道理,去年把近二十萬軍屬帶來宿州、亳州、陳州,就是為了恢復當地農桑,為軍隊提供糧草補充。

臨安太遠,江南太遠,運量路上出現意外,大軍若斷了糧草,必生禍亂,很早之前,他們就懂這個道理。

“各軍到了駐地之後,專心駐守訓練,儘量不要干預當地官府治理。還有,你們的糧草由興仁府供給,不要私下徵購糧草,更不能有強搶之舉,不論以前如何,現在都是大宋百姓。”楊叢義聽聞歸德府宋軍有強徵百姓存糧之舉,生怕蘇仲、薛望也學了去,丟掉了軍紀和規矩,故此特意點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是!”

蘇仲、薛望感受到楊叢義掃過他二人臉上的目光,當即抬手應命。

潘誠、袁華也隨之抬手應聲。

隨後,眾人又就具體的軍中訓練,如何應對金人重甲騎兵,商議許久,共商解決辦法。

一議半天,方才散去。

第二日,蘇仲、潘誠、薛望率軍離開興仁府,進駐東面和北面重要縣區。

其實嘉祥本不需要太多人駐守,但楊叢義擔心李顯忠部會被張浚召去歸德府,一旦北方金人得知訊息,派遣一支軍隊從東平縣或是平陰縣南下偷襲,牽制宋軍北伐,嘉祥駐軍便能以最快速度拿下偷襲金軍,或是截斷他們北歸的退路,將他們困死在南方,或是將他們逼往山東。

就北伐來說,楊叢義現在只能相信自己,特別是張浚第一次北伐,在濟州遭遇慘敗之後,他已經不再相信張浚等人,加上這次蘇仲、薛望在杞縣又遭遇成閔算計,損兵折將,他更不可能再信任歸德府的那幫人,他們或為私利,或為名聲,大宋的利益在他們眼中並不是排在第一位。

楊叢義甚至懷疑,蘇仲、薛望軍隊在杞縣被坑,不僅僅是成閔一人所為,或許張浚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的懷疑是有根據的,五月第一次北伐,他便被張浚排除在北伐軍之外,成為邊緣人,不想兩將不和,北伐軍在濟州遭遇慘敗,大軍退回徐州城。

而後,楊叢義冒險,以一己之力北上,挽回北伐敗局,取得巨大的戰果,才讓北伐得以繼續。

但此舉,毫無疑問會極大的損傷張浚的自尊心,他作為一個現在大宋軍中資歷無人能出其右的老帥,竟然比不上一個並無多少資歷、異軍突起的後輩,這讓他怎麼能接受?

不滅一滅楊叢義的風頭,他怎麼指揮北伐軍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