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86章 急功近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86章 急功近利

隨著江淮一帶的宋軍持續北上,歸德府縱使有五萬兵力也頂不住圍攻,為儲存軍力,完顏亮下令金軍向汴京方向撤退,收縮防線,便能集中兵力。

最終金軍在距離汴京幾十裡外的蘭陽、通許縣、杞縣、尉氏縣一線,部署成了能相互支援、策應的堅固防線。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防線建成,宋軍的進攻勢頭便被阻。

張浚、成閔部被阻於杞縣,吳拱部被阻於尉氏縣,楊叢義部被阻於蘭陽縣,宋軍雖有十五萬大軍壓境,但要想攻陷汴京,目前來說基本不可能。

以完顏亮和一眾朝臣、將帥的判斷,即使宋軍全軍壓上,能將金軍從汴京外圍幾十裡逼退至汴京附近都不可能,更別說圍困汴京。

完顏亮和一些將帥雖對宋軍北伐保持樂觀,但朝臣們的心思卻都在北方,南邊不是久居之地,何況宋朝還換了年輕氣盛的新皇。

宋太祖之後,新皇登基,勢必要有一番作為,才能告慰先祖,並向天下臣民證明他的確配得上皇位。

正因為看清了宋朝的朝局,完顏亮的朝臣明知目前宋軍並不能把汴京如何,但還是十分擔心,因為汴京從此之後,不會再安寧,不如早些回北方去。

但完顏亮不開口,沒人敢提議將都城遷離汴京。

於是汴京便在人心浮動中,迎來了大雪紛飛的冬季。

張浚、吳拱率領的大宋北伐軍在汴京外圍杞縣、尉氏、通許等地,與駐守大軍的金軍陷入對峙僵局,宋軍不敢輕動,金軍也沒有冒險出擊的意願,這一僵,便不知要僵到何時。

完顏亮和汴京朝臣已經得知完顏雍的軍隊被限制在河間府,不得輕動。

自兩年前起,三方對峙一年多,宋國和完顏雍先後發起的攻擊,在四個多月後,隨著完顏亮收縮戰線退守,三方再次陷入僵局之中。

對哪方勢力有利,暫且不說,反正對張浚為首的大宋主戰派來說,他們等不起,因為他們的年齡在那裡擺著,若北伐軍不能一鼓作氣取得戰果,他們就很難看到恢復中原的那一天,不能恢復中原,他們便很難在青史上留下姓名。

張浚不能等,陳康伯不能等,他們年過六旬,精力不濟,自己也知道恐怕時日無多。

臘八過後,連晴多日,積雪融化。

張浚得臨安書信催問北伐形勢,信中直言,應當在年前取得更大的戰果,為皇上賀喜,給隆興元年一個美好的結局。

其實張浚自己也十分著急,但無奈連續幾場大雪,打亂了作戰計劃,大宋軍隊沒法主動出擊。

現在天晴,冰雪融化,正是出征之時。

臘月十二,張浚與吳拱相約,讓對方出三萬人,他出五萬人,於臘月十八兩軍共擊通許。

臘月十五,張浚得吳拱回覆,同意率軍繞道共擊通許。

臘月十八,吳拱、成閔兩軍會合於通許城外,金軍閉城不敢出,宋軍休整準備兩日。

兩天後,臘月二十日,吳拱令所部攻西門,成閔令所部攻東門。

激戰兩個時辰,未能破城,宋軍損失慘重,鳴金收兵。

當晚,金軍派出小股部隊出城,夜襲宋軍營地,雖被擊退,宋軍將士未得安心休整。

第二日,兩軍再戰,攻擊之勢更猛。

城內城外士兵激戰數個時辰,西城門破,吳拱軍攻入城內數次,均被金軍擊退。

與此同時,成閔部攻城不利,傷亡慘重,攻勢減弱,未能給金軍城防足夠壓力。

兩軍戰至日暮,各自收兵。

金軍連夜休整西城門,重建城防。

是夜,金軍再次夜襲宋軍營地,將士未襲擾所攪,一夜無眠。

第三日再戰,宋軍攻勢已有所減弱,交戰一天,未得戰果。

同一天,尉氏、杞縣各派數萬金軍馳援,於十里外駐軍策應。

偵知金軍來援的訊息,宋軍底層士兵馬上人心浮動,加之連日來沒能得到休整,又喝風受凍,士氣更加低沉,無再戰之心。

當晚,天氣忽變,北風呼嘯數個時辰之後,天降鵝毛大雪。

這次攻擊通許,本就是速戰,全軍沒有攜帶更多糧草,最多有五天攻城時間,三天不能攻下城池,就該考慮退路。

如今忽然天降大雪,一旦大雪封路,宋軍在城下必定進退兩難,後方補給也很難跟上。

又聽聞攻城不利,將士軍心已失,經一眾統制官鼓譟之後,成閔當即決定連夜退兵。

未等退兵訊息傳開,成閔便帶著親衛部隊在中軍護衛下,率先離營而去。

聽聞中軍護送主將撤退,各部將士當即拔營追隨,全速向杞縣方向的大營退走,風雪黑夜中,完全顧不得相互掩護,更別說陣型。

城內金軍偵知宋軍撤退,當即派兵趁夜追擊,隨後掩殺。

在宋軍營地十里外策應的金軍得知宋軍連夜撤退,也迅速攔截追擊。

風雪中,宋軍無心抵抗,只想跟著主將逃命。

於是一場追擊戰在通許以東廣闊的土地上展開,在單方面的攻擊下,無數奔命不及的宋軍士兵,命喪金軍刀槍之下。

追擊戰中,身負鐵甲的步兵根本跑得過身垮戰馬的輕騎兵,這是一場單方面的殺戮。

而在城西則是另一番光景。

吳拱聽聞成閔忽然率軍撤離,當即下令前軍前出一里佈下防禦大陣。

黑暗中,城內金軍不知城西宋軍營地內情,派出數千騎兵探營,很快被宋軍包圍,只有數百騎趁夜逃回城內。

而後,吳拱下令趁勝攻城,前軍將士再次撲向已經修復的西城門,城內金軍匆忙調兵防守,險些被宋軍攻破城門。

就在前軍攻城之時,吳拱下令所部後軍變前軍,連夜後撤五里,中軍原地佈陣待命。

待後軍撤出五里,即刻傳令攻城的前軍部隊撤退。

城內金軍眼見攻城宋軍匆匆撤退,城西主將馬上明白宋軍攻城是假,掩護大部隊連夜撤退是真,於是當即開啟城門,率軍隨後追擊。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剛剛追出不到三里,堪堪追上撤退的宋軍,不想左右忽然衝出無數宋軍將他們包圍。

風雪黑暗中,敵情不明,匆忙之間,金軍主將以為中了宋軍誘敵之計,為城池安全,馬上又下令退兵回城。

可風雪夜晚,視線模糊,又是滿懷信心的追擊,現在突遇宋軍埋伏,早無陣型可言,軍令也根本傳不出多遠,出城追擊的金軍馬上陷入混亂之中,一部在拼命與宋軍作戰,一部匆忙撤退,還有一部分不知發生何事,原地打轉,等待軍令。

最終,經過將近半個時辰的激戰過後,尚未來得及逃出包圍圈的金軍被殲滅,黑夜中,不知戰果幾何。

滅掉追擊的金軍之後,中軍馬上全軍撤退。

沒多久,便追上在五里之外佈陣等待的後軍。

而後,中軍依吳拱所命,像前軍一樣,繼續向後撤退五里,留下後軍在後掩護撤退。

原本從尉氏趕來,在吳拱部營地十里之外駐軍策應的金軍,探知宋軍忽然撤退,打算趁亂進攻,卻又不敢大舉進攻,便派出千人試探,不想在黑暗中稍一接觸,便被宋軍擊敗,只有數百人逃回,於是這支不足萬人的金軍部隊匆忙北撤五里,避開宋軍撤退線路,以防被宋軍包圍。

逃回通許城裡的金軍,剛剛返回城內,便聽隨後趕回來的探子回報,宋軍已經大舉撤退,金軍主將頓時懊悔不已。

此戰過後,西城門被攻破,一定會被追責,想到此番追擊又失利,城西金軍主將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氣。

片刻之後,打定注意,必須趁宋軍匆忙撤退之時,拿到足以抵罪的戰功,不然等待他的恐怕不僅僅是降職、去職,現在是非常時期,一旦局勢緩和,開始追責,他不但官職不保,很可能還會治罪。

主意已定,未及通報通許大軍主將,城西守將當即便率所部萬餘人再從西門出城,直追撤退的宋軍而去。

風愈狂,雪愈大,通許縣東西兩個方向的宋軍和金軍面臨正好相反的處境。

成閔帶著親衛軍在兩萬中軍護衛下,冒雪一路疾奔杞縣東面的大營,而在他們身後是金軍三千輕騎,金軍頂風冒雪追擊,所到之處,只需在昏暗中尋找目標,揮刀向正在地上奔跑的宋軍砍去。

輕騎緊追不捨,宋軍只顧逃命,將軍騎馬逃,士兵只能憑藉兩條腿,有的馬的指揮將官全都逃跑在前,後軍根本無人指揮,只能悶頭隨大流往前拼命跑。

隨著風雪越來越大,視線越來越不清晰,成閔部被落在後面的幾萬士兵,被金軍輕騎兵一衝,很快分散成幾部分,風雪中很難睜開眼睛,根本分不清方向,只能憑感覺逃命。

可宋軍士兵能不能逃脫一命,一看自己,二看金軍,三看天命,但最終靠的還是自己。

通許縣西邊的宋金兩軍,命運不同。

從城西追出,追了撤退宋軍將近一個時辰的金軍,終於追到了宋軍,但等待他們的卻是似乎無窮無盡的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