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28章 應對之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28章 應對之策

在楊叢義的規劃中,像這樣的聚將議事每隔兩個月都要舉辦一次。

如今濟南府、河間府的這些統制官幾乎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培訓,他必須利用暫時沒有大戰的時間,將他們集中起來,好好給他們上上軍事課程。

這些統制官以前絕大多數都是從義士豪俠或者山寨頭目,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學習軍事理論,武經七書等經典軍事著作也極少有人能看懂,對他們進行培訓,勢在必行。

在軍中這麼多年來跟將士們接觸下來,楊叢義發現要想儘快提升部隊戰鬥力,光訓練軍陣、強化體能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喚醒他們的思考能力,統一他們的思維,尤其是作戰思維,只有對同一場戰爭,所有人都明白他們不同的分工,最終指向的是同一個戰爭或戰略目標,才能調動他們全部的軍事能力,短時間內提高戰鬥力,否則他們東打一下,西打一下,不過是胡亂消耗兵力財力而已。

楊叢義教他們學習武學理論、分析戰例,不是要讓他們一個個都變成軍事統帥,而是讓他們明白每一場戰爭的具體戰略,從而達到在戰場上失去統帥指揮的情況下,也能隨機應變,協助其他部隊,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努力去達成預定的戰爭戰略目標。

辛棄疾若是成功了,他的河東軍不可能調出太行山以東的平原,因為將來大同府、太原府需要他們鎮守,抵禦北方草原勢力的侵襲。

而駐守濟南府、河間府、大名府的二十多萬軍隊是大宋能調動的幾乎全部作戰部隊,將來要收復燕京、驅逐金國勢力,還是要靠他們,所以從現在起楊叢義必須得好好培養他們,不論他們出身如何,對如今的大宋來說,他們就是大宋軍中絕對的主力。

當年南北分治,李顯忠將整個大宋出身最正、裝備最好的十萬禁軍全部帶去江南了,駐守在建康和鎮江,並且當時駐守在鄂州的侍衛親軍馬軍司五萬精銳禁軍也去了江南,一時之間,整個江北除了楊叢義整合而來的二十萬大軍和吳拱的七萬軍隊,就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軍隊。

在那種窘境下,函谷關以西、大名府以北還有幾十萬金軍虎視眈眈,而剛剛遷都汴京的朝廷不可能沒有軍隊拱衛,最終只能讓吳拱分兵駐守洛陽、汝州和襄陽一線,楊叢義收縮兵力駐守大名府、濟南府,從大名府軍中抽調五萬精銳駐守汴京外圍,劃歸殿前司和樞密院直接統率,拱衛汴京。

遷都之後的這些年雖然每年都會招募一些軍隊,可朝廷實在太窮困,光養二十多萬大軍都很困難,哪裡還有餘力招募過多軍隊,所以五六年下來,新招募的軍隊也不過兩三萬人,多數還補充進了殿前司統管的禁軍之中,北伐軍幾乎沒有新兵補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北伐軍這些不但沒有新兵補充,老兵還大量流失。

要不是楊叢義這次從汴京出來,親自深入前線部隊,他還不知道各軍缺額空編那麼嚴重,一連走了好幾個軍的駐地,細細一查,幾乎缺額、空編都在三成以上。

瞭解了這個情況,他才明白之前十萬北伐軍北上燕京、萊州,為何最終會無功而返。

前幾年朝廷國庫空虛,軍隊窮,將士們餓肚子,要自謀生路,離開軍營重新務農,楊叢義可以理解,可如今朝廷財政已經漸漸變好,各軍糧餉也是按編制撥發,空編還這麼嚴重,他便不理解了!

於是在第一次聚將議事時他便提出了這個空編缺額的問題,嚴令各軍半年之內必須召回老兵或是招募新兵補充缺額,一再告訴他們打仗是要靠人的,以空編去打仗那是害人害己害朝廷,並且警告各軍統制官,若是半年之後再查,還有虛報編制的情況,直接降職調任!

軍隊吃空餉的問題,楊叢義當年在臨安殿前司就參與核查過,只不過那時核查的是身處後方的殿前司禁軍,真正打起仗來,也很難用到他們,加上天下太平,所以朝廷對那些軍隊吃空餉基本是不管不問,但最後還是因為權力鬥爭,將那幾十支吃空餉的禁軍全給撤銷了編制。

如今北伐軍的情況跟那時有區別,前些年朝廷空難,每次都不能足額撥發糧餉,餓肚子的將士離開軍隊,自己去耕田種地養活自己,也可以理解,所以楊叢義才給了各軍半年寬限時間。

就在楊叢義積極整軍時,拿到錢的沈縉和張孝祥也開始在各地大建武器製造作坊,大肆招募訓練兵器製造工匠。

每人五百萬兩白銀,足夠他們招募很多工匠,採購很多物料,製造數不清的兵器裝備。

在兩地籌建擴建更大的軍備作坊時,益都府造院培養多年的各類大師巨匠終於派上了用場,他們被官府授以官職公職深度參與作坊籌建,當然後期真正開始製造兵器裝備時,他們也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叢義是樞密院副使,他的命令也要求自然代表樞密院和朝廷,所以他撥款要求大名府和山東籌建作坊、製造兵器軍備,他們不會拒絕,也不可能拒絕,誰都知道一旦再次北伐成功,他們的不但官位亨通,甚至還能青史留名,能為北伐軍籌備後勤供應,參與北伐,但凡主戰的有志之士,誰不願意?

所以從北定六年下半年開始,京北、山東兩地,以大名府、益都府為中心,在蕭瑟秋風中,處處都生機盎然,城內城外熱火朝天。

連通這個山東主要州縣的官道在擴建在硬化路面,濟南府通往河間府、大名府的官道也在籌備硬化拓展,各類作坊在加班加點,趕工生產、擴建,不少富餘的民力參與其中,他們吃飽了飯,也為各地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東硬化官道測試結果大大刺激了周邊州府,原本還對硬化官道持觀望態度的大名府巨賈鄉紳紛紛託人求見安撫使大人張孝祥,請他效仿山東也對大名府主要州縣官道路面進行硬化,所需材料和人工費用,他們可以出!

當時正值楊叢義拿著鉅額錢財無處花銷,便讓楊四娘去了一趟大名府,具體商議修路事宜。

最終,大名府的商賈代表大名府,楊四娘代表濟南府商賈,雙方共同出錢修通濟南府直通大名府的官道,商賈出錢,官府負責修建。

十一月初六,經過一個多月籌備之後,濟南府通往大名府的官道擴充套件硬化工程,分為六段,同時開工。

與此同時,楊四娘拿著大筆現錢聯合本地商賈,在濟南府投資新建數個規模頗大的水泥製造作坊,為硬化官道保障水泥生產。

三個月後,山東境內的主要官道硬化完畢之後,濟南府通往河間府的硬化官道開工修建,這條路沒有商機可圖,因此是有兩個神秘商賈投資捐建。

又過了半年,河間府通往大名府的硬化官道也開始修建,這次同樣是有兩個神秘商賈捐建。

隨著硬化官道出現,陸路運輸得到空前發展,各地商賈開始組建自己的車隊,要運貨便需要載重量大又穩定的四輪馬車,而這種馬車只有一個地方出產,山東益都府平易車馬場。

這個車馬場自然也是楊四娘召集其他商賈一起投資籌建,她只要出錢出技術,其他事務有共同投資人和官府幫忙,至於能不能賺錢,她根本不擔心,因為她做的一切都是依照楊叢義的意思,楊叢義不想手裡有那麼多錢,想全部花出去,順便做些實事,她自然不會反駁拒絕。

如今早已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湯家揹負使命的兒子,她北上濟南府,只想輕輕鬆鬆的活著,錢對她來說並不重要,只要有陪伴就夠了。

連續在多地投資各類作坊,捐建幾條官道硬化之後,楊四娘手裡還有很多錢,於是在楊叢義的建議下,她又開始出錢投資採礦,石炭、鐵礦、銅礦不挑不選,能投資就投資,至於賺不賺錢,這不是她要考量的。

就在河間府開始修建硬化官道的同時,她投資的幾個石炭開採場也在河間府開工了,根據楊叢義的設想,這些開採出來的石炭除了供應河間府、濟南府駐軍,還可以透過海路運往江南換糧。

河間府、大名府、真定府、河東等地,哪裡有石炭、哪裡有鐵礦,楊叢義手裡有地圖,他是很清楚的,只是哪些現在能開採,哪些能用,他不能確定。

經過千年發展,到了大宋,鍊鐵鍊鋼技術已經發展的很好了,所以大宋相比周邊國家來說,並不缺少鐵器,甚至還能用來出口,大宋的鋼鐵數量是能滿足需求的,但這種東西還是多多益善的好。

宋軍與金軍相比,短板就在戰馬,戰馬的問題不解決就永遠會處於下風。

但楊叢義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就必須透過其他方式彌補短板。

修路開礦、建造各類作坊,便是他應對困局的招數。

至於這個招數能不能奏效,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他籌劃多年,對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