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

未傷一兵一卒,辛棄疾收復了忻州城。

留守完顏祿完全放棄他在忻州城的權力,全家從留守府搬出,搬至一處別院居住,為免忻州城內漢人百姓和將士騷擾,他門前的守衛都是辛棄疾親自安排的帥營親兵。

忻州城裡許多百姓原本就是草原人,幾十年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城池內居住,草原上的生活習慣也就早丟棄,從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來看,他們與漢人無異,可以說透過三四十年的雜居,他們基本上已經漢化,很難再回到逐草而居、住帳篷、吃羶羊肉的草原。

由於城內有太多漢化的草原人,想要忻州安穩,這些人就不能不管不顧,不說把他們保護起來,至少不能殺他們,不能打他們,給予他們和漢人百姓平等的待遇,對穩定忻州至關重要,因為整個忻州漢化的草原人實在太多了。

接管忻州之後,城防士兵和城內巡邏士兵,全部換成了從潞州、遼州過來的宋軍,他們軍紀較為嚴明,能嚴格執行帥營的命令,也就是辛棄疾的命令。

進入忻州城三天之內,暫任河東安撫使兼任太原知府、忻州知州的辛棄疾,連發數道政令、軍令,穩定民心。

當然對百姓來說,最實際的還是免除賦稅,因此按照北伐慣例,已經收復的忻州、太原府百姓免除三年賦稅。

隨著穩定民心的軍令、政令傳播開來,傳至各地縣鎮,提心吊膽的百姓終於稍稍放了心。

對大部分普通百姓來說,是不管是金人統治還是漢人統治,他們都要交稅,都要承受盤剝,只是輕與重,多與少的區別,所以誰執政,誰當他們的父母官,誰做他們的皇帝,他們無法做主,也很少關心,對他們來說,只要能讓他們有飯吃,能活下去,就是好官,就是好皇帝。

顯然對忻州百姓來說,一來就趕走金人統治者,殺掉欺壓盤剝的他們人的宋軍是好人,給他們減免三年賦稅的安撫使是好官,遠在汴京的趙姓皇帝也是好皇帝。

在古代,收稅是地方官府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耗費精力的事,如今免除百姓三年賦稅,地方官府基本就無事可做,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就只剩維穩,而打擊那些想趁亂劫掠的土匪草寇,每縣留下三隊人馬就夠了。

地方官府的主官基本上也由當地駐軍的準備將或部將兼任,過渡時期,軍政一體。

忻州很快穩定下來,辛棄疾拿著大量的現錢開始從各地徵購牛羊和糧食,籌集糧草軍需,部分留下城內,部分送往袁華所在的雁門關。

據信使來報,雁門關附近戰事激烈,金人初時以一萬軍隊強攻雁門關,連攻一個月也沒能攻進關內,後又來了兩萬援軍,開始日夜輪流攻誠,十天下來,雙方都疲憊不堪。

宋軍據雄關,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金軍長途跋涉,山路難行,又沒有多少攻城器械,急切之間,根本就拿雁門關沒有辦法,一次次攻城,無果而終,只留下無數的屍體。

不過守城宋軍,前前後後也因各種原因損失了五六百人,加上天氣轉冷,很多將士已經開始不適應。

氣候是一個大問題,據辛棄疾所知,北方草原兵每到冬天就會穿上羊皮襖,不但保暖還在一定程度上防弓箭射擊,而宋軍沒有穿羊皮的習慣,並且大宋也沒有那麼多羊可殺,即使有羊可殺,羊皮還有許多更重要的用途,輪不到將士穿到身上。

至今很多身在忻州城內的將士還穿著單衣布衣,一早一晚值崗巡邏,都有些承受不住,更別說在雁門山裡的將士,那裡只會更冷。

一旦寒冬到來,別說打仗,恐怕單單一個凍傷,就足以摧垮整支軍隊。

這是辛棄疾的疏忽,他猛然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若金人等到嚴冬到來,很快就會攻下雁門關,長驅直入,到時候忻州、太原府根本守不住,籌劃數年的北伐大業將功虧一簣!

急切思索之後,他很快想起濟南府宋軍曾經在冬天冒雪進攻過燕京、平州、來州和錦州,他們是如何避免從沒去過北方的將士凍傷?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他。

於是辛棄疾馬上手書一封書信,派人快馬送往濟南府,請教將士北方禦寒作戰之事。

時光飛逝,忻州、太原府很快平定。

九月初一,忻州城留下五千宋軍,其餘部隊經過長時間的休整訓練適應之後,以徵購、受贈來的馬匹為代步工具,很快開始向南方轉移。

幾天之內,除各地守軍外,其餘北伐軍全部撤出忻州,經太原城,南下介休,同北伐西路軍統帥薛望會合,這其中就包括夏成傑部在內的忻州和太原降軍。

大軍南下之後,留給辛棄疾的任務便只有居中籌備糧草軍需和鎮守忻州、太原府。

忻州有擅長守城關的老將袁華鎮守在雁門關,只要雁門關不丟,關外金軍即使翻越連綿山脈而來,也不會有太多兵力,也不會有攻城器械,攻不破忻州城、太原城,進來只會是送死,所以辛棄疾並不擔心守城問題。

現在最讓他憂心的便只有糧草籌集和將士如何過冬問題,只要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忻州、太原府、平陽府就能牢牢的控制住。

但這兩個問題都不是那麼好解決。

雖然大名府籌集了很多糧食,要想從潞州、遼州運來太原府,需要消耗大量民力,好在此時已經秋收,各地有許多民力可以召集,實在不行,也可以出些錢,讓商賈參與糧草運輸,據說效果不錯,他們運送糧草的效率比軍隊自己徵召民力運送高很多。

大名府到太原府路途遙遠,北伐軍的糧草運輸問題說不得要讓商賈參與了,這些錢朝廷應該出的起。

慎重考慮之後,辛棄疾派人迅速趕回大名府,協調糧草運輸問題。

另一方面,北伐軍在忻州、太原府大肆徵收糧草,地主、大戶家的存糧餘糧幾乎被強制徵購一空。

但在強制徵購的同時,安撫司也給了他們徵購收據,並承諾他們,一旦中原的糧食運至河東,他們便可憑藉手中的徵購收據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同等數量的糧食。

因為這條政策的存在,地主、大戶雖然不是很情願在戰亂之時出售糧食,但還是沒有多少保留的將他們的糧食從糧倉裡搬了出來。

在潞州、遼州、大名府的糧草尚未大批量運到太原府之前,太原府、忻州本地徵購的糧草解決了北伐大軍的燃眉之急。

太原府,介休。

就在糧草物資運到介休之後,薛望隨即率領五萬北伐軍開關南下,沿汾河直撲霍邑。

北伐大軍至,霍邑幾千守軍望風而逃,大軍緊隨其後,奮力追擊。

不日,大軍便沿汾河趕至洪洞縣。

洪洞縣距離平陽府不過五十裡,地處汾河河谷河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幾十年來未經戰火,人口眾多,一個縣便頂太原、忻州數縣。

大宋北伐軍攻佔太原府、忻州的訊息,即便介休封鎖,最終還是傳到了平陽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平陽府金軍曾經組織過對太原府的進攻,無奈介休在宋軍手中,有重兵駐守,幾次三番,難以攻破,便放棄了北上的打算,他們認為大同府不會坐視太原府丟失,定會從關外調集精兵強將入關,重新奪回太原府,打通整個河東通道,於是便將北上支援的主力調回平陽府附近。

在他們看來,只要堅守平陽府,等待大同府派遣援軍入關,到時候南北夾擊太原府,宋軍將避無可避。

所以,洪洞縣便是金軍防守平陽府的第一條防線。

大宋北伐軍直奔洪洞縣,探知一萬金軍收縮於城內,便逼近城外三里,安營紮寨,組裝攻城器械。

洪洞縣雖是大縣,但卻不是久戰之地,城不高,牆也不厚,易攻難守。

但由於平陽城還需要時間調集軍隊,部署防禦,便不得不派遣守軍在洪洞縣遲滯大宋北伐軍。

五天後,待北伐軍休整準備完畢,日上三竿之時,薛望一聲令下,大軍四面齊攻洪洞縣城。

半個時辰之後,北伐軍攻破南城門,將士衝進城內,展開巷戰。

南城門丟失,東、西、北門守軍聞訊,鬥志立失,聽聞東門攻城宋軍不多,便開啟東門,蜂擁而出,向東逃竄。

守城金軍逃離,洪洞縣城頃刻落入北伐宋軍之手。

而從攻城力量薄弱的東門向東逃竄的六七千金軍並沒能安然逃脫,就在他們亡命奔逃十餘里之後,便陷入北伐軍提前佈置的包圍圈中,全軍覆沒。

洪洞縣一戰而下,城內囤積的糧草物資,自然落入北伐軍手中。

守軍全軍覆沒的訊息當天便傳回平陽府,留守府上下大驚。

平陽府四十多年沒打過仗了,守軍從統兵將領到普通士兵,幾乎都沒有實戰經歷,四十多年來,宋軍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平陽府,守軍沒有打仗的機會,和平消磨他們的戰鬥力和作戰的勇氣。

不等留守府令下,平陽府附近四萬金軍全線收縮進平陽城。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周邊百姓四散而逃,逃往東西兩面的大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