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魏霸主最新章節列表 > 第809章弱國無外交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09章弱國無外交

第809章弱國無外交

近過三天的整編,四萬餘民夫,按照冉明的計劃組成八個營,和正規軍部隊一樣,也是採取二五制,既兩曲(五百人)一部,五部一營。在開元六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冉明召開遠征軍動員大會。

海軍主力七十八戰艦,拆分為三個戰鬥群。這三個戰鬥群也是三個艦隊,但是冉明沒有按照實力均衡的方式進行拆分,包括海軍第一艦隊由二十四艘飛魚級戰艦,四十二艘遠洋運輸船組成,領軍將軍為原橫海校尉高適擔任。高適作為全軍前鋒,負責遠征軍探路。

第二艦隊則是有十六艘飛魚戰艦,四百一十七艘遠運輸,這是遠征軍主力,包括大部分民夫和少量海軍陸隊隊員組成,以長水校尉崔澄為領軍將軍,和第三艦隊則包括了三十八艘飛魚戰艦,連同七十一艘補給船組成,由原長水軍行馬司馬鄭武擔任領軍將軍。

這次大會召開,除了海軍將領之外,還包括了海軍陸戰隊將軍陳勇、行軍司馬秦衝,第一陸戰營校尉郭悅,第二陸營校尉祖彥,第三陸營校尉秦衝。民夫的番號都是暫步營。從第一到第八營。第一暫步營校尉是冉明的親衛統領林黑山,冉明也知道林黑山沒有統兵的本領,不過林黑山和冉明的關係在那裡放著,誰也說不出什麼。第一暫步營副尉叫劉武,這是麒麟衛一個屯長。第二暫步營校尉吳強,吳強資格比林黑山還老,他是和陳勇一個時期加入膠東國講武堂,後進來麒麟衛的人。和陳勇等人的區別是,陳勇等人是冉明的入室弟子,而吳強只算寄名弟子。第三暫步營校尉周老三,第四暫步營校尉趙誠明,第五暫步營校尉顧德立,第六暫步營校尉田汴。田汴原本在歷史上沒有名氣,可是他的四弟田洛卻是歷史上北府八將之一。第七暫步營校尉是謝秀,第八暫步營校尉魏勇。

這些暫步營在都伯以上至少七成出身冉明的麒麟衛,其他也是出身講武堂,無一例外,都是冉明的嫡系。除此之外,冉明的記事參軍是謝玄、隨軍記事是謝琰,主薄是李景,司馬則是冉閔嫡系封雷。

冉明開門見山的道:“諸位,我們大魏商隊在南洋地區倍受笈多帝國的欺壓,在過去的三年時間內,共有四千餘同胞笈多帝國殘殺。身為軍人,坐視自己的同胞被敵人殘殺,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不能任由笈多帝國欺壓我們的同胞,對於笈多帝國的侵略,我們應該展開有力的反擊,讓他們知道我們大魏不是好欺負的。”

“大將軍,請下命令吧!”封雷這個暴脾氣率先道:“我早就對笈多帝國看不順眼了,數十年的血淚,數十年的屈辱,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我們大魏絕對不會是任人宰割的晉國王朝,膽敢冒犯大魏天威,我們要血債血償!”

“血債血償,殺光笈多蠻子!”軍官都是受著冉明的影響,多少都有點民族主義。更何況因為冉明的關係,這些麒麟衛的家眷們多少都加入了南洋開發公司,哪怕他們沒有資格擁有股份,可是他們卻憑藉著跟冉明的關係,在南洋開發公司工作,這些軍官的親人,很多都死在了笈多帝國的手中,這讓他們更加激動。

冉明道:“大家的心情,本將軍可以理解。從父皇建立大魏開始,我們漢人已經站起來,我們不會再看胡人的臉色,不再受他們的欺負。誰欺負我們,我們就一個冉明的聲音高了八度“打”!這一次我們的目標是收復蘇門達臘,控制滿刺甲,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笈多帝國的海軍實力不弱,他們擁有大小戰船七千多艘,共計四萬多人。在數量上笈多帝國是我們十數倍,但是他們的戰艦比我們落後的太多,我希望我們能夠透過這一戰徹底的剿滅笈多帝國的海軍,以威懾笈多帝國和馬來半島上的其他土著部落!另外,在這一戰當中,我們要儘可能的抓俘虜!老弱病殘之類的,可以全部殺掉,但精壯男女和小孩,都可以留下來。現在我們的礦山和田地裡面,都還需要大量的奴隸呢。”

或許是看到了奴隸的好處,沒有人捨得將抓到的俘虜白白放掉了。俘虜儘管不服管教,勝在不用付出工錢,要知道隨著魏國的經濟發展,用工成本也在增加。原本不用放工資,只負責管飽三頓飯,就能召到無數的人。可是現在,別說三頓飯了,就連工資低點的工坊,都已經招不到人了。特別是像礦山、採石,伐木等重體力勞動,低於二十五錢根本沒有人幹,個別都出到每天三十錢了,他們一個月的工錢就可以買到五百斤大米。差不多夠一家人吃半年多了。

封雷笑道:“大將軍放心啊,俺一定多抓俘虜,俘虜可都錢啊,現在一個壯年勞力都可以賣到兩三萬錢了,誰會嫌錢多啊!”

採石,開礦這樣的工作,危險係數大,使用漢人勞工,不僅要開工資,而且一旦出了事故,撫恤金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至於奴隸,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死了就是死了,反正也沒有人管。魏國修建高速公路,修建城池,和橋樑這都需要大量的鋼鐵,需要開採無數的煤炭和鐵礦,所以這種沉重又危險的工作,不得不採取奴隸。隨著魏國停止對外戰爭,奴隸數量大量減少。

要說資本家本質都是剝削的,貪婪的。那些奴隸根本就沒有人權,不僅吃不飽,而且事故多發,繁重的勞動,讓奴隸的死亡率非常高。奴隸的市場緊俏,這也讓奴隸貿易非常興盛。許多遠洋貿易的貨船,都承擔運載奴隸的任務。

冉明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暫編八個步兵營,成員基本上都是北方,也大都不習水性,遠征笈多帝國,我們的士卒可以不會水性,但是不能暈船這是必須的,現在各部必須進行最後為期半個月的適應性訓練,在五月十日,我們就要揚帆出征。在這期間,本將軍希望諸位抓緊時間訓練,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四萬多人緊張的訓練自然無法做到銷聲匿跡,不可避免的,讓人發現了魏國的異動。最先發現魏國異動的其實不是別人,而是晉朝的蜀王桓溫。桓溫其實相較於司馬聃自給力更強一些,畢竟冉明挖的就是司馬聃的牆角,讓晉朝在將作製造方面,元氣大傷。桓溫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可以滿足消耗了。

可是司馬聃把嶺南的收益,大部分向魏國購買裝備,而且這些裝備比桓溫自己打造的要好得太多了,為了在司馬聃面前不處於裝備上的劣勢,桓溫只能咬牙,與司馬聃展開軍備競賽。不過,桓溫和司馬聃採購的側重點不同,桓溫只需要魏國的科技,像弩機只要買到原件,桓溫麾下的將作坊,基本上就能仿造出來。

桓溫原本打算就是花最少的錢購買魏國的新式技術,可是在冉明這個後世人面前,桓溫的伎倆肯定無法瞞過冉明。冉明給桓溫的意見是,要買可以。弩機至少一萬具起步,少了不賣。明光鎧甲同樣是一萬副起售,不買拉倒。桓溫無奈只好購買新式裝備,從馬公弩到八牛弩,以及重型投石機,桓溫都採買了。

但是像晉朝採取的矛、盾以及箭矢這樣低技術含量的物資,桓溫是一點兒也沒有買。不過桓溫在購買戰馬方面,比司馬聃大方多了,桓溫可是一口氣購買了十萬匹戰馬,百岔鐵蹄馬。產於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百岔溝,產地多山,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質堅硬,有“鐵蹄”之稱。這種馬非常適合在蜀中多山地區行進,是桓溫最喜歡的馬種。不過,這十萬匹戰馬,可是讓桓溫吞血了,幾乎過半的收入,成了魏國的財富。

不過這十萬匹戰馬,肯定不能一下子交易了,而是採取多批次的交易,每次三五千匹。

負責給桓溫採購的是桓溫的弟弟桓衝,他在洛陽他購買了一個宅院,長期駐在洛陽。有一次一個與桓衝交易的商人,酒後無意說了一句罐頭漲價了。他原本還想買點罐頭水果,誰知道居然漲價三成多。

罐頭這種東西,其實也是一個新鮮勁,新鮮勁一過,也沒有什麼可以稀罕的,特別是罐頭可沒有什麼技術啊,魏國的罐頭生產技術,還是第一代技術。就是陶罐放在水裡煮,再塞上軟木塞子,用石臘封死。現在罐頭的利潤低得多了。

有道是說著無心,聽著有意。桓衝並沒有放過這個細節問題。桓衝派出人一查,頓時發現了罐頭漲價是真的,洛陽幾乎買不到新鮮的罐頭了。

桓衝也知道罐頭最大規模的應用還是用來遠洋,超長時期保質的罐頭可以給海員補充人體必須的養份。桓衝不敢大意,他大撒金錢,自然得到了他想要的訊息。

魏國有大動作的訊息,很快被桓衝傳遞給了桓溫。

桓溫得到桓衝傳來的訊息頓時大驚。

可是郗超卻勸道:“王上不必擔憂,魏國此番動作,絕非對付我們蜀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哦!”桓溫道:“晉國最近也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啊,難道魏國不安份了?”

“這就是不超知道的了!”郗超道:“魏國出兵總兵力將近十萬,這些軍隊打敗晉軍不難,可是要想攻克建康,難度就大多了!”

桓溫點點頭,他向記事參軍孫盛問道:“安國,漢中、南陽魏軍有沒有異動!”

孫盛道:“沒有,我們在南陽、洛陽、關中、長安等地都安排了細作,如果大規模增兵,魏軍肯定不能無聲無息,至少也會有些異常現象。”

桓溫道:“那也不得大意,命令鄧遐入劍門,都督益州軍事。周撫入襄陽,都督荊州軍事。北線所有軍隊全面加強防備!”

桓溫還算沉著冷靜,當司馬聃得到魏國異動訊息後,第一反應就是魏國準備拿他開刀了。冉明麾下的軍隊進行適應性訓練,就是告訴別人他們準備從水路進攻。在這個時候,桓溫還在晉國之西,如果想攻打益州,陸路是唯一的選擇。

不僅是司馬聃方寸大亂,就連褚蒜子也失神了。她喃喃的道:“天要亡我大晉不成?”

要在陸皇后倒是一個有見識的女子,她道:“即然不明魏國的意圖,陛下何不遣使去問一下?魏國也是大國,自然不會不宣而戰!”

司馬聃一邊又命王坦之為使,快速北上,去探魏國的口風。與此同時,武陵王司馬加特進,大將軍,都督建康五城兵馬。

整個晉朝在這個時候開始雞飛狗跳了,特別是以南北士族門閥為首嶺南開拓團,他們趕緊領著嶺南開拓團回師建康,入建康勤王。冉明這一舉行,也是間接求了苦逼的嶺南諸越土著一命。

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陸徵祥有一句名言:“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其實這並不算是一句名言,至少是外交原則。抗義再多,終究是沒有效果的。特別是在物竟天擇,強者為尊的時代。

儘管王坦之的言辭很是犀利,說話條理非常清楚。擔任魏國禮部侍郎、鴻臚寺卿的常煒根本就沒有理會王坦之的抗議。常煒一句輕飄飄的“魏國的國事還輪不到晉國來指手畫腳。”就給打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