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有錢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四一節 發兵朝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四一節 發兵朝鮮

要說李元胤這麼多年錦衣衛的俸祿畢竟沒有白吃,用著姬慶文的錢,沒花多少時間就建立起一張覆蓋整個大明朝的情報網。

這張情報由三教九流、七姑八婆、乞丐混混等人組成,人脈範圍雖然極廣,骨幹卻是十分精煉,只有李元胤、李巖和姬慶文三人才知道這張情報網的概況。

儘量縮小和收斂的核心,保證了情報網最重要的兩個要去:機密和迅速,至於情報收集的深度和廣度在這兩點面前就顯得不甚重要了——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寧可不去偵查,也不能暴露這張情報網的訊息。

然而奉旨出兵朝鮮,乃是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這樣的事情,自然瞞不過李元胤的目光,也瞞不過姬慶文的耳朵。

原來是李元胤透過沈良佐的門路,暗中收買了在乾清宮端茶沏水的小太監。而崇禎皇帝在同溫體仁密議之時,就是這個小太監當值,聽到訊息之後便假裝順口說給了李元胤留在宮中的內線知道。

內線得知訊息之後,便趁著出宮採買物品的機會,告知了在京師經營姬氏錢莊的多九公。多九公是個老江湖,又對姬家忠心耿耿,知道此事不可大意,便派兒子小多子以核對賬目為由,帶著訊息、騎著快馬,立即南下給姬慶文報信。

古代傳遞信息,雖然有烽火、信鴿等許多比騎馬傳遞快得多的手段,可是烽火臺傳遞的信息內容太多單一、而信鴿則要考慮能否飛到目的地和會不會半途被人截殺等原因,都不是十分可靠。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真正機密緊要的訊息,還是得依靠得力的人力傳遞。

小多子便是這樣一個得力之人,他跨馬加鞭、日夜兼程,花了五天時間終於將訊息送到姬慶文手中,比傳遞軍情要務的八百裡加急快遞還要快了三天。

可別小看這三天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已足夠姬慶文做細緻的商議和完全的準備了。

其實按照姬慶文的打算,眼下他現在並不願意就這樣貿然出兵北上。因為透過崇禎三年左右的一通神操作,直接威脅大明朝廷統治的滿洲皇太極和西北民變已經被姬慶文用各種手段打壓下去了,只要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故,崇禎初年的局勢已然穩定下來。

而姬慶文正是要利用這種穩定的局勢,繼續賺取大量白銀、開展土地改革、推廣新引進的農作物、編練明武軍將士、修建大海船等各項工作。並且這些工作的重要性,比起壓制滿洲八旗和西北民變來,一點也不遜色。

姬慶文自己心裡也明白,明末崇禎年間經歷了一場氣候異常寒冷乾旱的小冰期,造成了災害不斷以至讓朝廷無暇賑災的局面。因此留給姬慶文可以安心大展拳腳的時間並不充裕,迫使他不得不多管齊下地部署和開展各項工作。

饒是如此,自然災害的嚴重性,以及災害帶來的進一步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姬慶文自己的預料,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皇太極獨闢蹊徑、鋌而走險地攻打朝鮮,而崇禎手裡則是無兵可用,只能千里迢迢調動遠在江南的明武軍前往增援。

對於即將到來的崇禎皇帝命令姬慶文出兵北上的旨意,姬慶文身邊之人的意見並不完全

統一:

在謀士李巖來看,若是奉旨前往朝鮮增援,那勢必要同滿洲八旗精兵正面交鋒,而現在明武軍練兵尚未成功,兵員還有一千來人的缺口,許多戰術還沒有經過細緻演練,因此還遠不到同皇太極開展最終決戰的時候。為今之計,只能陽奉陰違,先接下旨意再慢慢北上,並在這個過程中積極運用姬慶文在朝廷裡的復社清流勢力,遊說崇禎皇帝收回成命。

而在領軍作戰的楊展看來,現在出兵朝鮮也並無不可。明武軍名義上的主帥當然是花錢發餉的姬慶文無疑,可實際上每天負責訓練的卻是楊展。因此來說,沒有人比楊展更清楚明武軍的實力。在他看來,明武軍已經具備了同八旗精銳正面交鋒並取而勝之的能力,出兵朝鮮則正好可以檢驗一下前階段訓練的成效。畢竟明武軍已經整整一年沒有上陣殺敵過了,還有五百多新兵更是從沒經歷過戰陣。

這兩方意見,都是在為姬慶文考慮,偏偏又是意見相左,誰也不能說服誰。

這下連姬慶文自己都有些難以決策,忽然想到自己身邊還有一個叫做“袁崇煥”的傢伙,這傢伙做了幾年的薊遼督師,對遼東整體情況的瞭解,只屈居於孫承宗之後而已,正好可以向姬慶文提供重要的參考。

從刑場之上被姬慶文硬救下來的袁崇煥對姬慶文十分客氣,斟酌著語句將分析了李巖和楊展兩方面意見的利弊,又介紹了遼東和朝鮮的實際情況。

只聽袁崇煥說道:“朝鮮國小民弱,若是皇太極決意攻打,斷然沒有能有堅守的理由,一定會是大水崩沙、勢如破竹,只要國朝不派兵增援,那朝鮮滅國便在旦夕之間。而朝鮮一旦滅國,或者被皇太極所全部佔領,那就會成為大明遼東守軍的心腹之患——皇太極拿下了朝鮮,便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時可以利用朝鮮的地理位置,向西牽制遼東防線、向東同倭人勾結、向南又可以威脅山東,到時候朝廷便會陷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因此來說,出兵救援朝鮮,就是救援中國,其實是一回事。”

這幾句話還真說到了姬慶文的心裡,讓他頓時想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於是姬慶文力排眾議、下定決心,支援袁崇煥和楊展的意見,立即開始做發兵救援朝鮮的準備。

李巖的意見被駁,心裡自然不高興,不過他的氣量比起尋常讀書人還是要寬闊不少的,隨即將心底一絲絲不快扔到了九霄雲外,幫著姬慶文開始做出兵的準備。

既然是要援助朝鮮抵抗滿洲八旗精銳,那出兵必然不能有所保留,必須全軍出動才能有取勝的希望。因此,此次出兵朝鮮,姬慶文在江南不留下一兵一卒:兩千明武軍將士全去了、八十義烏礦工全去了、就連在碼頭裡做工的一千五百多碼頭工人(現在已經是造船工匠和水手了)也全都去了。

這樣浩浩蕩蕩的一支隊伍,要穿越小半個中國,從江南馳援遼東,且不論是不能真的能夠戰勝皇太極,光是平安抵達已經淪陷了半壁江山的朝鮮國內,就已經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因此,姬慶文打算放棄原先傳統那種靠兩隻腳走路北上的方法,也不願意動用

漕運總督名下的漕運用空船,而是另闢蹊徑地提出可以讓麾下將士就在澱山港登陸上船,並乘坐姬慶文新打造的那艘戰船,從海上增援朝鮮。

中國古代素來偏重土地而輕視海洋,姬慶文想出來的海上運兵的方案,在後世人開來不過是一場安全瀟灑的遊輪巡航而已,可在故人開來卻是標新立異、聞所未聞。

不過李巖等人也都是才智過人之士,細細一想也覺得姬慶文的主意乃是眼下最好的運兵之法——不但快速,而且省事,既能夠防止明武軍將士的體力在長途行軍過程中有所損耗,又免除了同沿途的官員打交道的麻煩。

於是這幾人當機立斷,立即派人去蘇州將明武軍全軍召集到了松江澱山港,又準備好了一切武器、彈藥、糧草等後勤輜重,全員動手,開始一步步搬上那艘新打造的大船。

因此,當崇禎皇帝的旨意真正到來之時,姬慶文等人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欣然解下旨意,表示立即奉旨北上救援朝鮮,也算是在崇禎皇帝面前留下了個好印象。

…………

姬慶文乘船北上出征朝鮮之時,正是十月份的天氣,大海之上西北風未起而東南風尚有餘力,因此姬慶文座位下戰艦乘風而行,不過兩天時間就已越過千里波濤,遠遠望見了山東半島。

按理說,姬慶文是可以直接北上在朝鮮登陸的,可他卻選擇在山東停留一下,既為了讓麾下明武軍將士上岸休整一下,也為了探望一下自己的拉朋友——山東巡撫孫元化。

事後證明,他這一不經意間的舉動在後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大明朝廷任用孫元化做這個山東巡撫其實並不合適。

孫元化研製火槍、製造火炮上是一員好手,可在整頓本省政務上,卻是個粗線條的人。崇禎五年這場大旱災從北方席捲而來,自然也波及到了山東境內,鬧得山東北部幾個州府顆粒無收。要不是山東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收成不好、底子卻厚,好歹也讓孫元化開倉放糧,才能夠勉強將局面支撐起來,好讓自己可以繼續埋首於火槍火炮的製造之中。

當孫元化正在自己開辦的軍工廠裡視察之時,忽然聽人來報:“巡撫大人,一艘大船正要停泊在萊州港內。小的們不知這艘船的底細,到底應當如何處置,還請大人示下……”

孫元化聽了一愣,心想:大船,那來的大船?自打姬慶文把松江澱山碼頭重新維護一番後,絕大多數原本準備停靠在登萊港的船舶,大多決定再多航行一兩天的時間,索性在澱山港碼頭停靠、上岸、做生意。如今的登萊海港除了官船之外,早就沒了商船,又從哪裡來的船?並且還是一艘規模極大的海船了。

因此孫元化聽到這個情況也是頗為震驚,立即放下手裡還在調整修理的一支兩尺來長的槍管,扭頭向過來報信的探子追問道:“你話慢些說。本官問你,船主的身份你弄清楚了嗎?”

傳令兵答道:“回大人,船離我們這裡太遠,還沒看清來人的身份。不過看旗號,似乎不像是倭寇的船、更不會是滿洲皇太極手下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