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蘇聯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章 戰爭前的最後“消遣”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章 戰爭前的最後“消遣”1

197年6月6日上午,林俊在列寧格勒火車站見到了前來迎接他的朱佐夫-雅科夫列維奇-科京。

“您好,安德烈同志,沒想到才四個月就又見面了。”科京看上去氣色不錯,他是上個月號剛調任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局總設計師,而原來的總設計師伊萬諾夫因被斥責為“託派”而遭到清洗。不過和歷史上不同,這個伊萬諾夫在審查後沒有被處決,而是被“發配”到下塔吉爾當“苦力”,到那裡的鐵路車廂廠擔任設計師——這都是林俊讓亞歷山大做的安排:到下塔吉爾這位“倒黴”的設計師還能發揮“餘熱”,又能為鐵路車廂廠建立新的坦克生產基地做“準備”。當然,下塔吉爾的同志也“相當歡迎” 伊萬諾夫的到來,因為這不光是安德烈和亞歷山大同志的安排,伊萬諾夫的工作能力也是眾人都知道的。

“科京同志,我也沒想到這麼快就又見面。這次只是來例行公事,呆兩天就走。”

林俊說的是實話,他最多就在列寧格勒呆兩天,因為已經有一幫子人出發先去了索契。

列寧格勒早在沙皇時期就是俄國的重工業基地,而二十年代以後,蘇維埃又把這裡建設成了蘇聯最重要的坦克和裝甲車輛的研究和生產基地。在197年,列寧格勒的坦克和裝甲車輛的研究和生產有三個廠,這個廠是伏羅希洛夫工廠,即174廠;布爾什維克工廠,即100廠;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即185廠,而三個工廠原有的設計團體也進行了組合,只留下一個總設計局負責監督個廠的生產。在三個工廠中,以185廠最有權勢,而該廠現在的廠長是薩爾茨曼,三個廠的總設計師就是林俊眼前的這個科京。

50年代以前出生的朋友應該都聽過基洛夫工廠的名字,其實在蘇聯,被命名為“基洛夫”的工廠有很多,就是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的真正“意思”是一個企業聯合體,下屬有多家分廠,在0年代就已經擁有上萬名工人。

歷史上的“基洛夫工廠”曾被冠以“怪物工廠”的“美名”,因為就是這個科京帶著手下的兩組設計人員,弄了幾個“威力巨大而脫離實際”的重型坦克方案,最重的設計超過了10噸。而且有些設計還製造出了樣車,結果可想而知,每種設計的機動性都能和T-5“有的一拼”。斯大林在看了這些大家夥的效能測試後,曾經不無詼諧的說它們是“百貨店的坦克,有炮彈隨時都可以打”!——歷史上斯大林說這話是在199年9月,而這句話也宣告了蘇聯坦克工業“多炮塔時代“的終結。

林俊的出現,讓這個“百貨商店“一般的時期整整提前兩年結束,而科京接手列寧格勒方面的坦克設計時,他的前任也已經有了個比較完整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這剛好可以被科京“借鑑”。對於這位年輕的設計師而言,目前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就等著哈爾科夫方面的B-發動機和新式大威力坦克炮投入量產。

這次林俊“出差”已經不像上次一般“孤家寡人”一個,費科奇諾夫、斯諾爾尼克和蘭德斯科奇就一直在邊上——他目前的身份已經完全不同。

當天下午林俊就視察參觀了“基洛夫“工廠,現在這裡生產的除了各種拖拉機和野戰火炮外,生產的坦克就是T-6S197型,由於有哈爾科夫方面也在生產同一型號的坦克,這邊的生產能力沒有滿負荷執行,一切都在為還未“出世”的重型坦克做準備。當然富餘的生產能力也沒有被浪費,都被用在了拖拉機的生產上。

在蘇聯,一家能生產拖拉機的工廠就能生產坦克,反之將坦克製造廠將生產線用於拖拉機配套產品的生產更是“小菜一疊”,對此參觀的林俊不得不佩服這些工廠的建造規劃者和生產者——這才是最有效的軍工生產企業。而且讓林俊更加“佩服”的是:“基洛夫”產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不需要從外廠調運,它內部的各家工廠就是它的“配件供應商”,它已經建立起基本獨立的生產體系——這就是為什麼二戰時列寧格勒在被圍困的兩年多時間裡,還有源源不斷的坦克直接從工廠的車間開往前線的原因!雖然這和列寧格勒人的堅強意志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如果沒有整體配套的生產能力,也不會有那些還未上漆的T-4直接從生產線上駛往火線參加戰鬥。

林俊對於幾十年後的一種觀點不屑一顧,那就是海灣戰爭後的“俄式坦克無用論”。是的,相比西方國家的那些坦克,蘇聯設計製造的坦克顯得粗糙,甚至是“原始”;但它的優點也是西方的那些“先進”坦克無法比擬的:簡單、可靠、操作培訓容易、易於大量生產。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在冷戰的最高峰,“紅色帝國”的裝甲洪流衝向西歐,北約的將軍們可能除了手中的核武器還能有些作用外,就找不到其它的辦法來對付鋪天蓋地般席捲而來的蘇聯坦克,因為北約的將軍們手頭沒有、也根本得不到足夠數量能與蘇軍裝甲集團相抗衡的坦克——他們的坦克更像精密的儀器,而不是“武器”。

二戰中的蘇軍將領和坦克設計師明白一個道理:他們需要的是簡單可靠的武器,必須能夠大量生產,也必須能讓坦克成員在短時間內熟悉手中的武器。因為他們有比任何國家都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的坦克在前線所承受的打擊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有無數戰損的坦克和實戰戰例供他們研究。蘇聯的領導人比誰都清楚:戰爭中坦克的生命力非常短暫,如果像西方國家那樣製造“儀器”,根本就承受不起巨大的消耗——德國人在機械制造方面“病態”一般的追求完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們的“虎”、“豹”雖然先進,但卻無法大規模生產,因為它實在太“精密”了,精密到故障百出的地步:為了一樣機械的“完美”,德國人會修改任何他們認為“不足”的地方,最後的結果就是常常製造出一些“怪物”。德國人的坦克相比蘇聯的對手往往能在實戰中“以一敵三”,但很可惜德軍坦克手們常常面對的是十倍於自己的蘇軍坦克。

蘇聯對坦克工業的要求是建立在“打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如果當年真的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對西方而言就是“災難”——他們的武器經不起消耗、操作的技術軍人來不及培訓、精密的坦克工廠更禁不起打擊。

前世林俊和戰友討論過海灣戰爭中蘇式坦克慘敗的原因,當時林俊的觀點就是:它是為大規模戰爭準備的,需要的是兩個大國間的較量,這麼不對稱的戰爭,傻瓜都知道還沒打就已經輸了。

戰鬥意志、指揮能力、戰爭潛力、戰略縱深地形地貌和武器裝備,這是戰爭的較量中最重要的幾個因素,當年“多國部隊”的對手是一個因素也不具備,不輸才怪。而且蘇式坦克不僅能“適應”大規模戰爭,“小打小鬧”也是一把好手——因為它簡單、皮實、廉價,絕對是“第三世界”的最愛:要讓一幫“小學都沒畢業”的“黑哥們”去操作M-1也實在有些不現實,而且“窮兄弟們”也沒那麼多美元。

蘇式坦克永遠是林俊的“最愛”,而蘇式坦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有點,林俊就能在“基洛夫工廠”這樣的坦克研究製造企業裡找到答案。

這趟“視察”林俊的時間“不夠用”,第二天一早又趕往189廠,看了那裡正在船臺上建造的“俄羅斯”號。現在整個189廠處於一種“半封閉”的狀態,外面的“閒雜人員”是不可能進去的,就是對一般的紅軍高級將領也是“謝絕參觀”;裡面的工作人員出廠也需要進過多道審批,這一切都是為了保密。當然,對於林俊永遠是“歡迎參觀”——這不僅因為他的軍事委員的身份,一個能把斯大林同志的辦公室當“自家後院”一般“隨意”進出的人,在蘇聯也許除了“男士免進”的場所外,還真找不出幾個林俊進不去的地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看著船臺上已經快成型的巨大艦體,林俊“感慨萬千”——也許再過兩三年,自己就可以駕機在上面起降了,那會是怎麼樣的感覺?!由於紅海軍有自己的航空兵學院,一直呆在茹科夫的林俊並不清楚艦載航空兵培養的方式和進度,只能靠著前世看過的和現有的一些資料來“猜測”,但有一點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在“俄羅斯”號上“爽”一把,那就得“老老實實”的再做一會“學員”。

奧爾洛夫告訴過他,由於目前為航母設計製造的艦載機還沒有到位,試航訓練的“白俄羅斯”號裝備的是伊15戰鬥機,而且還沒有配備轟炸機和魚雷機,只能用臨時加裝了瞄準具的雙座教練機“頂替”。而“白俄羅斯”號上的飛行員都是在海軍航空兵中“精挑細選”的老鳥,他們將是蘇聯艦載航空兵的“探路者”。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CMFU.,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