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蘇聯最新章節列表 > 299 噴氣時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99 噴氣時代

芬蘭灣海戰的勝利,奠定了蘇聯海軍在芬蘭灣的制海地位,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現了蘇聯的海上實力和空中實力。

經此一戰,德國海軍的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舍爾上將號袖珍戰艦被擊沉,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紐倫堡號輕巡洋艦,還有4艘驅逐艦也沒有倖免於難。

然而,這場勝利得來不易,蘇聯空軍在戰鬥中損失了上百架飛機,喀琅施塔得號戰列巡洋艦也被多枚炮彈擊傷,需要回港接受2個月的修理。

幸好,一百多架飛機的損失對於蘇聯而言,並不能算得上什麼,畢竟在這個世界裡,蘇聯的飛機產量已經達到了每天85架的水平,這一百多架的飛機損失只需要3天的時間就能夠彌補回來。

此戰之後,德國在戰略部署上已經從進攻態勢轉變為防守態勢。他們開始在芬蘭、波蘭、西烏克蘭和保加利亞一帶構築防禦工事,以應付蘇軍未來的反攻。同時,德國也加強對佔領區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採,以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來支援後方的軍工生產。

不過,無論是修築防禦工事,還是開採礦產資源,都需要有龐大的勞動力可供動用才行。但當時,德國的所有人力都已經用在戰場上,或者是在後方從事工農業生產,那只能動用戰俘和佔領區本土的人力,來從事這些工作了。

當然,德國人採取守勢的目的並不是因為他們要“保衛疆土”,而是要在保住現有底盤的同時積蓄力量,準備對蘇聯發起一場新的進攻。

但是在這場進攻開始之前,他們就必須要大規模地,列裝能夠與T-34/85坦克相抗衡的戴姆勒黑豹坦克(VK3002(DB)),並且裝備足夠數量的象式坦克殲擊車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除此之外,德國人也盡一切的辦法,生產更多的飛機,以彌補蘇德兩國在飛機數量上的差距。

等飛機數量多了,新型坦克列裝了,德國人就會發起一場新的攻勢。

與此同時,蘇聯這邊的生產、研發部門也沒有閒著,各個工廠都在為提升軍需軍備的產量而努力。

在這個時空裡,蘇聯的生產能力比我們歷史上的強,蘇聯各種軍備、軍需品和運輸工具的產量也比歷史上高,研發速度也比歷史上快。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在1942年4月,蘇聯的SU-152、SU-122、SU-100自行火炮/坦克炮已經開始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新西伯利亞179廠和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投產,而T-44坦克也完成了測試工作,在哈爾科夫183廠、新西伯利亞軍工綜合體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工廠開始生產。

各個設計局也展開了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研發工作,位於哈爾科夫的520設計局已經開始按照曼圖洛夫的建議,對T-44坦克的底盤進行重新設計,在不影響裝甲防護能力,不影響坦克效能的情況下,將炮塔座圈直徑達到1800毫米。

當然,光設計底盤是不行的,既然炮塔座圈增大了,那還得有一個更大更寬的炮塔才行。哈爾科夫520設計局當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在設計底盤的同時,也在設計一款更寬更大的炮塔。

按照曼圖洛夫的要求,這款新型鑄造炮塔將採用半球狀設計,搭載100毫米口徑的D-10坦克炮,並擁有更厚的裝甲(正面200mm,側面125-160mm)。

這樣的要求,放在1942年的話,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當莫羅佐夫(坦克設計師)聽到這樣的要求時,也跟曼圖洛夫說“這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曼圖洛夫也明白到,要在這個1942年搞出一款本應在1949年面世的炮塔,的確有不少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搞出來的。所以,他給了設計局充分的時間,並容許他們不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設計炮塔。

既然底盤改了,炮塔改了,主炮也換了,這款新型坦克的外貌和引數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就叫T-54中型坦克。

飛機設計局也沒有閒著,伊留申設計局正在設計一款新的攻擊機,命名為伊爾-10。

這款攻擊機,將使用最新投產的米庫林AM-42液冷12氣缸活塞式發動機,裝備2挺23毫米口徑Vya-23機炮、2挺7.92毫米口徑shKAS空用機槍,可搭載4發RS-82火箭和500kg重的炸彈,後方炮塔也搭載了一挺20毫米口徑的別列津B-20機槍,用於自衛。

其他兩家設計局也在努力之中,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正在雅克-3的基礎上,設計一款名為雅克-3DD的長程戰鬥機,拉沃契金設計局也在埋頭於拉-9戰鬥機的設計工作。

在研發飛機的同時,飛機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自然也沒有歇停。

在得到英國發動機技術之後,克裡莫夫設計局成功解決了不少技術上的難題,使得VK-108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施維託夫設計局也在努力之中,他們一方面對現有的Ash-82FN發動機進行改進(改良後的發動機命名為Ash-82T),另一方面也展開了新型發動機——Ash-83的研發工作。

米庫林設計局的情況就有些特殊,在完成AM-42的研發工作之後,這個設計局就已經開始研發軸流式噴氣發動機。

不過,軸流式噴氣發動機對製造工藝和原材料的要求十分苛刻,發動機本身的構造也十分復雜,研發和生產成本也較貴。

然而,當時蘇聯的工業製造工藝還比較粗糙,研發部門可動用的資金和資源也不多,並不適合研發這種成本較貴,製造工藝要求較高的軸流式噴氣發動機。

作為一名來自21世紀的穿越者,同時也是蘇聯的其中一名國家領導人,曼圖洛夫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將人力和資源都集中在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的研發工作上。

負責研發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留裡卡設計局。這個設計局,是蘇聯第一個專門研發噴氣式發動機的機構,由阿爾希普·米哈伊洛維奇·留裡卡領導。

早在1938年,留裡卡就已經搞出了蘇聯第一款離心式噴氣發動機——RTD-1。這款離心式噴氣發動機推力達到了5kN的水平,在當時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了。

但由於經費不足,加上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工作不獲重視等原因,這款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的研發專案被迫中止,留裡卡設計局也在1941年被迫解散。

直到1941年底,在曼圖洛夫的努力下,留裡卡設計局得以重新建立,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

此後,擁有離心式噴氣引擎研發經驗的留裡卡,就被曼圖洛夫指定負責新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的研發,這種發動機使用離心葉輪作為壓氣機,構造比較簡單,適合用比較差的材料製作,對製作工藝的要求比較低,研發和製造成本也比較低,更加適合蘇聯的情況。

所以,離心式噴氣引擎自然就成為了當下的研發重點,留裡卡設計局得到的研發資金、資源自然也更多。

為了讓留裡卡設計局得到更多的人力資源,曼圖洛夫甚至還把米庫林設計局、克裡莫夫設計局和施維託夫設計局的部分人才調到留裡卡設計局裡,為的就是讓蘇聯儘早步入噴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