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漢鼎餘煙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六章 路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四十六章 路途

江陵以北的作戰形勢,以四百七十裡荊襄道為界限,分東西兩線。

荊襄道本身最適合大軍作戰。只可惜樂進去年沿此道南下,試圖在孫劉兩家交接的時候攫取土地,結果遭到關張二將的猛烈反擊,損失慘重,故而今年全不曾由此路南下。

在動線,有夏水、揚水、漢水經過,這三條河道間有縱橫水汊連綿,更有上古雲夢大澤遺留的無數湖沼,號曰三江七澤。荊州水軍由駐地漢津出發,經此可以直逼襄陽。故而入冬以來,樂進和文聘所部的兩支曹軍主力彙集此地,試圖藉著冬季地面乾燥,發揮騎兵之利,一個個地拔除荊州軍在這片區域所設的營壘。

按照使者所說,關羽也相應地下定了決心,待予以迎頭痛擊。

而西線因為隔著荊山,局勢總體要和緩許多。通常曹劉雙方各自煽動蠻夷,互相滋擾。偶有一部曹軍越過荊山南下,荊州沿江無數牢固據點,哪一個都非小股曹軍所能撼動。

所以雷遠此番進入荊山,本沒打算非得奪取多大的勝利。去年他在益州鏖戰數回,實在已經廝殺得夠了。既然下雪,他就準備順理成章收兵,看下一步的形勢再做打算。

但將士們似乎未必都作此想。

此刻在場的鄧銅、賀松兩名校尉,去年駐紮在宜都,並未得到出征的機會。這一年裡,他們眼看著郭竟、丁奉等同僚建功立業,眼看著將會有水漲船高之時,而雷遠又引用多名益州新投之人,紛紛佔據樞要位置。

故而,他們急切求戰,渴望儘快地立下功勳,至少不能被平級的同僚們甩開。他們的部屬也人同此心,希望能水漲船高。

雷遠看看鄧銅、賀松兩人,再看看他兩人身後的部屬,哈哈一笑。

鄧銅愀然不樂,問道:“宗主你笑什麼?”

“諸位有沙場殺敵的意願,我所深知。眼前這個蠻夷部落,乃是幾番出山劫掠的罪魁,與他們一起行動的曹軍,乃是挑撥蠻夷反亂的禍首,我更是明白。怎奈天時不利,不能強求。”

鄧銅重重嘆氣。

賀松上前半步,躬身道:“若是平常天氣,我們再迫近一些,就該被發現了。但這會兒既然大雪,敵人斷然無備,我們反倒可以乘勢掩進……宗主,機會難得!”

“這樣的大雪之下,道路馬上會積雪,之後還有二十餘裡山路,行路太過艱難了。何況積雪之後,地形茫茫難辨,山路一旦堵塞,恐有全軍覆沒之險……我們還是儘快折返回昨夜的營地,沿途折返。”

說到這裡,雷遠搖頭道:“不過是區區小敵罷了,姑且放他們一條生路又如何?來日方長。”

說得輕鬆。誰都知道雷遠是在刻意寬慰。

蠻夷倒也罷了。那隊曹軍之中,有從襄陽城趕到、專門負責說動各部的密使在內。此人必是襄陽曹軍大員樂進、滿寵的親近之人,且有相當權勢地位。若能將之擒拿,必有大用。一行人進入荊山十餘日,前後花了不少功夫才揪出他們的蹤跡,近在眼前卻不得不放棄,怎不叫人懊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鄧銅、賀松兩人失望的神色溢於言表,但又不敢與雷遠爭辯,當下只得向部屬們連連揮手,垂頭喪氣去作撤兵的準備。

就在這言語幾句的功夫,雪下得愈發大了。陰沉的濃雲下,寒風又愈發凜冽,雪片灑落在眾人的衣袍上,一時竟然不化。

這時候有人忽然問道:“雷將軍,我有個問題,不知是否可以請教貴軍的斥候?”

說話的是那位關羽派來的使者。

“但請詢問。”雷遠抬手示意。

使者上前幾步,向斥候作了個揖:“適才所說的白馬山南谷地,是不是山谷由東南向西北延伸,南面有兩座奇峰並起,北側莽林間有連綿巖洞的?”

斥候想了想:“正是那般地形沒錯。”

“蠻夷的營地,在北側一處高凸的臺地,臺地兩面都有陡坡?”

“對。”

使者向雷遠深深施禮:“雷將軍,我知道一條小路,由此出發,只需經過六裡,就能直搗蠻夷營地側背。”

鄧銅賀松一齊止步,李貞等扈從也都注視過來。

“你說的是真的?”鄧銅大步向前,攀住使者的肩膀:“只需六裡?也就是說,可以在積雪之前抵達?”

賀松也急道:“我們隔著整座山呢,果然只需六裡麼?”

使者只看雷遠。

鄧銅、賀松慌忙閃到兩側。

雷遠稍許沉吟:“取輿圖出來,再讓嚮導也來。”

王平快步向前,在篝火邊的乾燥處鋪開輿圖,兩名在臨沮城中招募的嚮導也前後奔來。

“還請足下解說具體路線。”雷遠道。

使者半蹲在輿圖前頭,探手比劃著道:“這處谷地是白馬山南泉水極豐富的一處,谷地三面臨山,各處山間都水脈充沛,形成清泉十餘股、瀑布五十餘座。”

兩名嚮導俱都點頭:“確實如此,所以此地才會被蠻部佔來越冬。”

“其中由白馬山……便是此地……”使者指了指眾人身後那處高聳巖崖:“由此地發源的,有一路泉水,每年到了深冬盛寒,必會乾涸;而泉水所流經之處,這會兒就恰恰成了一條山道。道路雖有險峻,足可供大軍行進。沿著這條山道,抵達蠻部營地側背,只需要六裡。我們現在出發,必可在大雪封山之前抵達蠻部營地。”

嚮導面露難色:“這個位置確實有道泉水,但冬季是否會乾涸,現在是否能通行……我們沒有把握。”

“我有把握。”使者斷然道:“這條路我從十歲開始,親自走過數回!”

這句話帶上了幾分本地的口音。

雷遠聽了出來。他饒有興趣地問;道:“請恕我無禮,之前竟忘了請教足下名諱?“

使者端容正色:“我姓廖,名化,字元儉,襄陽中廬人。由中廬、宜城至臨沮這一帶,我自幼走慣了的。”

廖氏乃是沔南冠族,居沔南幾近兩百餘載,人丁興旺,祖上出過州郡大吏,也有從軍、從商的,在地方上極有影響力。使者既是廖氏子弟,對這周邊地形熟悉也就不奇怪了。

他身為區區軍吏,在一旁聽到雷遠等人無奈情況,就敢於出來出謀劃策;倒果然如史書所載,性格果敢剛毅。

雷遠站起身,喜悅地道:“原來足下就是廖化廖元儉?哈哈,久仰,久仰。”

“不敢當!”廖化連忙施禮遜謝。

廖化雖是沔南強宗子弟,但宗族依違在曹劉兩家之間,並無傾向。去年年中南下投奔荊州,被關羽引為帳前吏,因為年輕,至今還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如雷遠這樣的重將忽然對他口稱“久仰”,他心中有些得意,有些疑惑,又有些惶恐。

而這時候雷遠已經沉聲號令:“那就這麼定了,各部立即起兵!我們要直取蠻部,一戰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