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北洋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105、軍工問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05、軍工問題

巨大的總裝車間裡,數十輛“黑豹”式坦克車體一字排開,被擺放在平板拖車上。.org頭上的天車發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緩慢地將一座座已經組裝好的炮塔吊裝上已經安裝完懸掛系統的焊接車體上。

由於東線作戰失利,並且在朱亞什維利格勒遭到慘重的打擊,希特勒在反省之後,又重新起用被解職的古德裡安出任德國裝甲兵總監。古德裡安不僅擁有裝甲部隊的指揮權,還且還擁有國內裝甲裝備的生產管理權。

在曼施坦因元帥穩定住東線戰局之後,古德裡安從前線返回國內,開始視察坦克工廠。現在整個東線德軍僅僅只有3700多輛坦克,新任的裝甲兵總監實在搞不清楚究竟生產上出現了什麼問題。

在MAN公司的坦克廠,電焊的青白色閃光將車間內照得一明一暗,整個車間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噪音,在大型機械的夾持下,一臺臺大功率的柴油發動機被吊送到了已經安裝完炮塔的坦克動力艙上方,一群群穿著滿是油汙的藍色工裝的技術工人正在緊張地進行動力系統的安裝和除錯。

MAN公司與共和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在中國,蕪湖、漢陽的內燃機廠、拖拉機廠和坦克廠都是在與MAN公司合作的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德國與共和中國合作研製的最新“黑豹”式坦克也是由MAN公司與漢陽兵工廠合作完成的。從生產線佈置和工廠規模上說,MAN公司的坦克生產線與共和中國的蕪湖坦克廠和漢陽兵工廠不相上下,但是如今產量卻差了三倍都不止。

共和中國每月在這兩家坦克廠能夠生產出超過1000輛最新的黑豹坦克,而MAN公司每月只能生產出150輛,這遠遠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

在總裝車間的人行道上,古德裡安上將在軍需生產部長斯佩爾的助理紹爾上校和兩位MAN公司的高階主管的陪同下,在視察總裝車間的生產情況。上將不時地指點著生產線在詢問著一些情況,在嘈雜的車間裡,這樣的談話幾乎無法正常地進行。

“我們的坦克廠從規模上並不遜於中國人的工廠,但產量為什麼一直無法提高?”幾個人出了總裝車間,古德裡安隨之就丟擲了這件讓他一直感覺到困擾的問題,“我們的坦克工廠並不少,象克虜伯、亨舍爾、MAN、保時捷和戴姆勒賓士,另外還有捷克的斯柯達工廠,而中國人也只有七家坦克工廠,但他們每年卻能夠製造出近30000萬輛坦克,而我們呢,只有他們的十分之一。”

“將軍,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的產品太過繁雜是主要的原因。就底盤數量而言,我們每年的產量要超過23000輛,但是大部分都被用到了自走炮、突擊炮、履帶車甚至是半履帶運輸車上了。而中國人卻只注重於單一產品的生產,他們的坦克只有兩種,一種是供在熱帶叢林和山地使用,只有25噸的28改式兩棲坦克,另一種是他們大量裝備的主力坦克,在黑豹坦克定型後,他們已經停止了39式坦克的生產,所有的坦克廠把生產線都調整到只是在全力生產黑豹,除了漢陽坦克廠保留了一條輕型坦克生產線。”MAN公司的生產主管海森格爾說道,他經常往來於中德之間,對於共和中國的兵工生產方式相當瞭解。

“殲擊車和自走炮對於坦克生產的影響很大嗎?”古德裡安說道,在共和軍中,裝甲部隊裡自行火炮的裝備數量並不少。

“這個並不矛盾,將軍,但問題是我們的型號太過繁雜,坦克包括三號、四號、豹式和虎式四種型號,而且上面還在一直不停地下達新的坦克研製任務,這也需要佔用生產線,再加上五種突擊炮的生產,我們的坦克數量自然無法提高。由於型號繁雜,零件並不通用,所有的零件只能由工廠自己製造,而在中國,大部分的通用標準配件是採購於民用工廠,坦克廠只是負責總裝和加工一些大型的難以加工的部件。而在德國,我們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化體系,這使得民用工廠很難加入到軍工生產之中,而大的軍工企業也一直想獨佔軍工生產,這也是我們無法提高產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紹爾上校說道,“德國空有八十多萬臺機床,但只有十分之一能用於軍工生產,而且我們的特殊鋼的產能有限。”

古德裡安點了點頭,德國的坦克生產看來需要進行大的調整,這需要並不懂得軍工生產的元首的全力支持。希特勒只有在1942年初完全掌握了軍隊的指揮權後才注意到了軍工生產的不足,德國的坦克生產並不能滿足前線的消耗。而且於俄國人裝備了85毫米坦克炮的T34型坦克相比,德軍只裝備有7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的四號坦克一直處於劣勢。

還好,MAN公司與中國人合作研製的黑豹式坦克解決了燃眉之急,而在希特勒下令開始生產黑豹坦克之前,MAN公司的方案卻一直得不到軍工生產部的認可,直到中國人已經開始大量裝備了黑豹式坦克,希特勒才開始下令由MAN公司開始負責這型坦克的生產,而且也只有這一家公司。其它的坦克生產線卻依然在大量製造著只能用於防禦的種型突擊炮,甚至擠佔著四號坦克的生產線。

而在希特勒的干擾下,亨舍爾的坦克生產線正全力進行改造,以便能夠生產出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但在1943年2月,這家公司只生產出了25輛虎式,保時捷公司的坦克廠則被要求全力生產一種“象式殲擊車”,這種耗費工時的重型反坦克殲擊車每月的產量只有可憐的15輛。

現在只有克虜伯和戴姆勒還在生產德軍主力的四號坦克,而且還要承擔大量的三號、四號突擊炮的生產任務,也難怪德國的坦克產量一直無法提高。

古德裡安覺得有必要與希特勒好好談談,給元首仔細地講解一下裝甲兵的基本理論,現在希特勒越來越醉心於一些不切實際的“重型坦克”,這已經極大地影響到了德國的坦克生產。其實共和中國也一直在進行著重型坦克的研究,但由於無法達到陸軍的機動性要求,重型坦克專案一直都停留於研製階段,從沒有計劃大規模開始裝備到陸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坦克的設計和使用理念來說,德軍和共和軍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最早的德國坦克是重視機動性而輕視火力,在這方面共和軍先是重視火力,其後反而開始注意起機動性方面的問題。

共和軍方面的理論是由於發動機功率的限制,坦克的裝甲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火炮的發展,那麼在同樣的條件下,機動性較好的戰車則擁有更好的戰場生存能力。其實即是是象虎式這樣重達近60噸的重型坦克,其正面裝甲也無法禁受住88毫米/L56和共和軍裝備的黑豹90毫米/L56、美國潘興式坦克90毫米M3/L52坦克炮在1800米內的攻擊,這個時候機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德國生產的黑豹裝備的是75毫米/L71坦克炮,其穿甲能力並不遜於88毫米或是90毫米的坦克炮,而且精確度則大大高於以上幾種坦克炮,但50倍身管的坦克炮由於炮口運動軌跡較短,其捕獲和監控目標的能力卻要高於70倍口徑的坦克炮。相比於德國坦克,共和中國和美製坦克雖然不如德制坦克那麼精密,但卻有更好的易生產性和運輸效能,而且在戰場上由於底盤堅固,則更為可靠。

這也是超級大國和德國之間的差距,由於資源有限,德國人更傾向於製造出更精密的產品,而美、中兩國則是更加強調適應大規模生產,保持數量優勢。

現在的形勢對德國十分不妙,朱亞什維利格勒的慘敗,美英空軍開始對德國境內的大規模轟炸,都使得德國國內民心惶惶,如果不改變這種情況,前途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