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北洋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十七、中國採購團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十七、中國採購團

《凡爾賽和約》簽訂,在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無恥地支援日本人繼承了德國在山東半島的全部利益,包括出兵侵佔德國人的租界地――青島。.org

巴黎和會的訊息傳到中國,一時舉國沸騰。

國務總理陸徵祥差點辭職,作為共和總統的林鑠居然和教育總長範源濂、北大校長蔡元培一起領著學生上街遊行,舉著牌子到英、法、日使館門前示威,然後又到新華宮前提交抗議書。搞得總統府衛隊都不知如何處置,差點沒把群情激憤的學生們放進總統府。

哪有現任總統領著一幫學生抗議自己的政府,這又成何體統?搞得連一幫見多識廣的外國記者都看傻了眼。英國公使朱爾典寫好了致中國政F的抗議書又隨手撕掉,這叫什麼事?你有不滿可以把我叫去總統府當面抗議,所在國總統舉著牌子到外國使館抗議的場面還是頭一回聽說。

法國公使康德更是直接寫了一封致本國政府的抗議信,中國人的國力在明顯增強,按照目前的趨勢,用不了兩年,中國的工業能力就會全面超過日本,而自己國家那些愚蠢的政府官員還抱著十幾年前的眼光,在遠東討好日本並結怨中國絕對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美國公使芮旋恩在偷著樂,林鑠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不過仔細想想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總統此舉很有道理,中國人的怒火已經被點燃,這場運動看來已不可避免,與其等著這把火燒向自己,還不如親自參與其中,把矛頭引向日本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很快他們就會償到自釀的苦果。有這位總統帶頭,中國人已經打出了旗幟:抵制日貨、英貨、法貨,這些國家很快就要被擠出這個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市場。

“真是一種狡猾的權術,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想到政治可以這麼玩吧!”芮施恩想想就覺得好笑,萬幸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支援中國人的主張,並對於過份削弱德國提出異議,為此美國退出了巴黎和會。

此舉徒增中國人的好感,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已經向美國人敞開了懷抱。

中國和談代表王寵惠和顧維鈞退出了巴黎和會,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不管有沒有人聽,反正中國人一直在替德國人說好話,只是為了贏得已經戰敗的德國人的好感。

一個由中國商人組成的龐大商業代表團趕赴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大部分的德國大型工廠都被列入到戰爭賠償名單,而許多大型機械設備正是中國現在所急需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大批在這些工廠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面臨失業。

林鑠把在美國那些原先被凍結的股票全部脫手,戰爭帶來的巨大紅利使得這些在戰前價值3億多美元的股票升值到了9億多美元,雖然這些資金留在美國也許比投入到國內更能攫取更大的利益,但國內的建設卻更為重要。

漢堡,伏爾鏗造船廠,由農工商部造船局總工程師鄭清濂和總裝備部海軍艦船局總工程師陳長齡帶隊,一個人數並不多的中國造船業商務代表團來到這家一直以來與中國都保持著良好合作關係的德國造船企業。

歐戰結束,英法等戰勝國儘可能地從德國榨取油水,幾乎所有的大型機械裝備都被新成立的賠償委員會列入賠償清單。由於“彩虹行動”,德國人幾乎將原來公海艦隊所有的軍艦都被沉入海底,這讓原本打算將那些德國戰艦據為己有的協約各國大為惱火,在英法兩國的主導下,戰勝國共同成立了一個和約監督委員會,負責將德國主要工廠和造船廠的裝置拆走變賣,以示他們對德國船員自沉戰艦行為的“嚴厲懲罰”。

對德國裝置感興趣的國家只有象法國、西班牙、中國及南美一些使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的國家,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系國家一直在使用英制計量標準,對這些使用公制標準製造的德國裝置興趣不大。

而現在口袋裡裝滿了大把現金的也只有中國人。

中國人盯上了德國的裝備製造業,現在整個德國都開工不足,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五十,戰爭中為德國製造了大量艦船、武器、汽車和火車的工廠幾乎都處於半停工狀態。德國的鋼鐵企業也好不了多少,由於戰後整個歐洲經濟的不景氣,民用市場極度萎縮,幾乎所有的鋼鐵廠都已經停工,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協約國已經查封了工廠裡的主要裝置。

工廠主們不得不將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辭退,德國經濟處在崩潰邊緣。

中國人的主要目的並不在那些已經有些老舊的裝置上,購買這些裝置只是大量招攬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一個幌子和主要藉口,況且買下這些東西並不比收購廢鐵要多花多少。

養家餬口和保證一家人不至於捱餓成了這些德國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這些靠技術吃飯的工程師和技師們不惜背井離鄉,跑去東方那個遙遠的國度去打工,這個國家對於德國人並不算太陌生,數年前他們還在那裡擁有一座被稱為“東方明珠”的美麗城市和擁有面積比巴伐利亞都大得多的勢力範圍。

鄭清濂的團隊走訪了漢堡、不萊梅和基爾的幾家大型造船廠,這些德國造船廠的情況大體一樣,開工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大量的工程人員和熟練技師失業,英國人和美國人又不需要他們,大英帝國從來不缺少造船方面的人材。

而這些正是新生的共和中國正急需的,大批經驗豐富的大型艦船和潛艇設計師、工程師和建造技師,戰爭中他們建造過數十艘大型水面戰艦和數種型號效能優良的潛艇,這對於正準備大力擴充海軍的共和國不諦是個福音。

秋日的陽光照在滿目悽涼的船臺上,巨大的船臺裝置上面鏽跡斑駁,數艘已經鋪設了龍骨的戰艦還擺放在船臺上,任憑風蝕雨浸。這裡已經看不到戰爭時期忙碌的身影,碼頭上還繫泊著兩艘尚未舾裝的大型船體,戰時沒能完工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二號艦斯佩伯爵號和約克級戰列艦。

中國人本來對這些大型戰艦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出錢能完成這些軍艦的建造工程,然後由共和海軍把它們買下來。

法國人已經同意了中方提出的方案,畢竟中國人願意為四艘還未建成的馬肯森級和兩艘約克級戰艦船體支付一億六千萬法郎,這對於飽受財政困擾的法國人是個不小的誘惑。但英國人卻拒絕了中國人的請求,主要是因為它的遠東盟友日本的強烈反對,寧願把這些軍艦再拖回船臺上拆成廢鐵,也不能賣給中國人。

伏爾鏗造船廠由於首席設計師斯特萊徹主持設計過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加之有來自中國的大量船臺、船塢裝置訂單,使得這家老牌造船企業得以順利地完成往漢堡的搬遷,一戰期間這家造船廠幾乎參與建造過德意志帝國所有型號的戰列艦,萊茵蘭、腓特烈三世、大選帝侯及約克號及兩級戰列巡洋艦。

遊錫城、陳玉琨和常廷幹自1906年起就受馬尾船廠派遣到這家造船廠跟隨施特萊徹學習艦船設計和建造,直到1917年3月中德斷交這才返回國內。和戰爭時期嘈雜繁忙的船塢船臺相比,如今清清冷冷的造船廠讓人唏噓不已。

穿著一身黑色燕尾禮服的船廠主魯道夫特意到船廠大門口等待這批來自東方的客人,兩年多的時間裡,這位早已謝頂的德國人鬢角更是增添了許多白髮。

領著三十多個中國人在船廠轉了一大圈後,一行人來到了船廠的會議室,“很報歉,船廠的大部分裝置已經被英國人和法國人查封了,各位如果想購買船廠的裝置只能去賠償委員會舉行的拍賣會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魯道夫並不掩飾船廠現在面臨的困難境地,而且中國人似乎是衝著船廠的這些裝置而來的,說實話如今船廠的窘境讓他十分沮喪。

鄭清濂點了點頭,遊錫城幹起了翻譯的行當,“我們已經從拍賣會上得到了這些裝置的所有權,只是順便檢視一下這些裝置的狀況。魯道夫先生,這不是我們來船廠的目的。您知道我們的造船業剛剛起步,我們目前還非常缺乏艦船建造方面地專業設計師、工程師和高級技師!在這方面也許我們能夠合作,這些裝置我們並不打算拆走它,我們可以和伏爾鏗造船廠簽訂一份正式的合作協議,貴船廠可以重新招回那些被解除僱傭的工程師、技師以及設計師們,並以援助合作建設的方式將他們派往中國。作為回報,我們每年將按派出人員薪金總額的百分之十五向貴廠支付相應的報酬!”

魯道夫一邊抽著雪茄,一邊在心裡盤算著這筆生意的得失,顯然中國人野心不小,如果他們想達到整個德國造船業的水平和規模,那麼需要的技術人員將會數以萬計,如果按平均每人每年800美元的工資計算,這百分之十五的抽成將會高達一、二百萬美元,在這個年代這可是一個極大的買賣,也許建造二十艘商船所得的利潤也不會比這個多。

中國人的造船業發達了能夠對德國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也許只有日本人和在遠東有著極大利益的英國人才會擔心這些。

況且這些技術人員從名義上還是伏爾鏗的員工,也許,用不了幾年,伏爾鏗船廠就又會重新恢復昔日的繁榮。

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伏爾鏗船廠負責在德國招募員工,並將這些人以勞務輸出的方式派遣到中國工作,而中國方面則支付相應的費用和報酬。不過在鄭清濂口頭上要求他儘可能地從其他船廠挖來造艦專家特別是潛艇方面的專家時,魯道夫已經隱隱約約猜到了中國人大力發展海軍的野心。

上帝保佑,但願他們最後別象德國海軍一樣。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埃森,《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發展軍事工業,這對於以軍工為主的克虜伯家族是個致命的打擊。執掌了克虜伯家族大權的古斯塔夫和年僅二十二歲的家族繼承人阿爾弗雷德決定將克虜伯的主要事業遷到國外。

究竟把工廠開到哪個國家呢?

正在猶豫之時中國人找上門來,中國人為克虜伯家族開出了極為優厚的條件,並允許克虜伯家族能夠在中國的軍工企業中持有股份,古斯塔夫沒做過多的考慮就與中國人簽訂了協議,阿爾費雷德,這位克虜伯家族雄心勃勃的繼承人更是決定親自到中國主持一切。

克虜伯工廠是德國海軍唯一的裝甲鋼供應商,而其下屬的日爾曼尼亞是建造德國潛艇的主要造船廠。

其後萊茵金屬、西門子、法本化工這些在德國極為重要的財團都前往中國開始了重建之路,1920年,大約有2萬名德國工程師和高級技師前往中國。由於經濟惡化和持續增長的失業率,到1923年,這一數字驟增至46萬人,越來越多的德國人習慣於前往中國“淘金”,中國在接納了大量的德國技術人才的同時,也在吸收和消化著世界上一流的工業技術。

在主要的工業基地上海,由於這裡聚集了近十五萬的德國人,德語也成了除了漢語之外最為常見的一門語言。

在來自德國的工業技術帶動下,中國的裝備製造業能力和技術水平很快都實現了飛躍性的提高。隨著工業技術和科學水平的進步,中國生產的工業產品在質量和技術含量上已經漸漸趕上了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