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北洋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十六、積蓄力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十六、積蓄力量

在歐洲,希特勒趁著英法兩國陷入遠東戰爭之機,兵不血刃地吞併了奧地利。.org

同屬日爾曼民族的奧地利人曾是大德意志時期日耳曼民族的領導者,但自1866年的普奧戰爭後,普魯士人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領導者,俾斯麥將奧地利人所在的南德意志排除在了德意志帝國之外。

但出生在維也納的小鬍子德國總理可從來都沒有忘記將自己的“祖國”也併入到大德意志帝國之中。

雖然奧地利總統米拉克斯在極力維持奧地利的獨立地位,但糟糕的經濟狀況將大多數民眾都推向了“國社黨”一邊,信奉希特勒為領袖的奧地利“納粹黨”徒已經佔到了奧地利人的大多數。

1938年2月,希特勒與奧地利總理許施尼格就奧地利的地位問題在貝希特斯加登舉行會談,在會談一開始,希特勒便給許施尼格來了個下馬威,他神色俱厲地指責奧地利人一直在拖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後腿,並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的責任也強加到了奧地利人的頭上。並大罵奧地利政府正充當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走狗,在德奧邊境上修築軍事工事準備對付德國,聲稱奧地利政府是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敗類。

奧地利下士盛氣凌人的姿態和煽動民族情緒的講話讓奧地利總理說不出話來,許施尼格不想被希特勒指責成“民族敗類”,只好屈從於納粹黨人的意志,同意在奧地利舉行全民公決,來決定奧地利的未來。

2月13日,德**隊“和平進軍”維也納,納粹德國實現了對奧地利的吞併。

歐洲的緊張在加劇,而遠東的戰爭依然在進行。

俄國人在攻佔布哈拉後也顯得後續乏力,從裡海沿岸的布拉斯諾沃斯克港和阿克套到布哈拉的距離都超過了兩千公裡,蘇軍前線三十五萬大軍的後勤補給全部得依靠這兩個港口的運輸,而運送補給的唯一一條鐵路線還經常會遭到佔據空軍優勢的共和軍航空部隊的轟炸。

在北方,鐵木辛哥統率的蘇軍烏拉爾方面軍三十萬對於有十萬西伯利亞白軍據守的奧倫堡要塞圍攻數月,依然沒能開啟這座扼守紅軍西進路線上的要塞。

在得到共和軍兩個集團軍的增援後,看來攻克這座要塞的希望將更加渺茫。

共和軍與蘇軍在錫爾河一線僵持下來,雙方都由於後勤上的限制,無力發動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

中南半島,共和軍在進入緬西後,攻勢漸漸慢了下來。

英國人在1897年出兵吞併上緬甸後,將其併入了印度,並從印度向這一地區移民100多萬,以鞏固其在緬甸的統治,這遭到了緬甸人的激烈反抗。

1930年,緬甸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反英起義,英國人在從印度的馬來亞調集了大批軍隊,歷時兩年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從歷史淵源上來說,緬甸人特別是上緬甸人對於中國有很強的認同感,緬甸的上層知識分子中,很多人習慣於用中文寫作文章和詩歌。

共和軍在進軍緬甸後,在上緬甸很受當地民眾的歡迎,當地人積極為共和軍帶路,並提供英軍的情報。而在以仰光為主的下緬甸,由於自1857年就受到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當地人對共和軍的到來表現冷淡,緬甸的德欽黨人在積極活動,以爭取獨立。

不過,在下緬甸,這一地區大約生活著50萬的華人,他們為共和軍在行動提供著積極的幫助,甚至有許多華人青年在積極要求參加到共和軍中。

共和軍西南戰區司令李漢銘親自趕到胡康谷地,督促工程部隊的修路進度。

位於緬西北的胡康谷地地形複雜,山谷交錯,河網縱橫,到處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這裡人煙稀少,少數部落甚至還處於原始社會。

共和軍總參謀部制定的作戰計劃很簡單:修路、延伸,保持道路通暢,用實力將駐印英軍拖垮。

緬甸的戰事早已經平息,甚至臘戍、瑞麗到密支那之間的鐵路都已經修通,但緬北這條從密支那穿越拱孟河谷、野人山、胡康谷地通向那加丘陵地帶的戰備公路依然進展緩慢,這讓作為戰區最高指揮官的李漢銘心急如焚。

情報上顯示,英國新任駐印度方面軍總司令韋維爾在英帕爾地區集中了二十萬以上的英印軍,而且還有從英國本土和北非調集的六萬遠征軍也開始在印度登陸。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英國人在這一地區的防禦越來越強,這讓李漢銘感到手中和兵力有些薄弱,共和軍在緬甸的部隊有第七、十五、十六集團軍,其後又從四川調第35集團軍入緬,總兵力達到了近35萬人,但英國人卻在英帕爾地區集中了二十七萬的英印軍,另外就是從本土和北非調來的十萬遠征軍。

共和軍在這邊修路,英國人卻在英帕爾大修工事,看來準備與共和軍進行一場決戰,不肯再後退一步。

林鑠卻擔心共和軍入緬部隊能否適應當地的氣候,在另一個時空,中國遠征軍悲劇他可不想再次重演,所以在緬甸的交通和後勤得不到足夠的保障之前,他直接否決了總參謀部制訂的入印作戰計劃。

新加坡,魏子浩站在停靠在樟宜軍港內的“鄭和號”重巡洋艦向陽一側,內心有些失落地望著十分繁忙的海軍碼頭,港內那些被共和軍俘獲的英法軍艦大多受到了輕重不一的損傷,十座船塢內都搭起了十來層樓高的腳手架,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船廠工人。

南洋戰役後,魏子浩升任新組建的印度洋艦隊司令,不過參加南洋戰役的主力艦都被調回了國內,只給他留下了“江西號”和“安徽號”航空艦以及一個第3巡洋艦分隊。港內,受傷傾覆的“勇士號”戰列艦如同一隻正在織網的大蜘蛛,船身上系滿了一根根的復位纜繩,正在用設在山上的絞車進行扶正。

這些“破爛”將會是未來印度洋艦隊的主力。

“這些軍艦什麼時候才能修好?”他轉頭問站在身邊的參謀長常林。

“由於要更換動力系統,即使是傷情不重的勇士號和普羅旺斯號也還得要兩個月,長官。”常林面無表情地說道,說實在的,他並不認為這些建於一戰時期的老舊戰列艦修復後能有多少作用。

這裡面即使是其中效能最好的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其航速也僅僅只有25節,這樣的速度肯定會拖累整個航空戰隊的速度。

樟宜軍港只能容納三艘戰列艦在船塢中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總統在海軍設計部門信誓旦旦地保證改裝後的戰艦航速能達到27節後將信將疑地批准了海軍部申報的改裝計劃,其後受傷較輕的“馬來亞號”、“拉米利斯號”、“庫伯特號”、“普羅旺斯號”和“海洋號”在經過簡單修理後開回了國內的造船廠進行大修,而艦體受創的“勇士號”、“皇家橡樹號”和“布列塔尼號”則留在了星島的船廠。

建於一戰時期的復仇級戰列艦設計航速只有21.5節,如何將這麼一艘排水在30000噸的老式戰列艦經過改裝使其能達到27節以上的航速,足以勝任現代海戰的要求是讓船廠工程人員最為頭疼的地方。

更換動力系統是改裝戰艦最費工時的地方,一般軍艦的動力艙都在艦體的底層,在更換動力系統時就要把動力艙上部的甲板全部拆除,然後才能安裝新的動力系統,等於給整個軍艦開腸破肚,動上一回大手術。

這基本上就需要7到9個月的時間。

另外就是武備,所有的戰列艦都會拆除魚雷發射器和副炮,並加裝成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同時還要加裝更多的防空武器。

這就意味著在整個38年,魏子浩的印度洋艦隊根本就沒有多少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