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有一個小世界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治療手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治療手段

相比起西醫來,中醫的治療手段更加的難,更加的難學,難精,而且中醫的治療手段給人一種很是神幻的感覺,也是因此,現在真正掌握中醫治療手段的人,並不多,不過,只要是真正掌握了中醫治療手段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真正的醫療大師!

中醫的治療手段有著以下幾種:

第一種,中藥。

中藥(chinese herbology、traditional materia medica),是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中藥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中藥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透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

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

由於藥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

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5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註》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65種。稱為《名醫別錄》。

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

為了適《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

這部本草載藥844種,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所述是我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

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註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註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併,增藥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

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鉅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藥189種,附方11000多個。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盪,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於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湧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

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

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儘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型別多樣、注重實用。

由於它們的論述範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床實用。

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整合》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餘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製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

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

如秦伯未《藥物學講》,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於傳統藥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鑑別、炮製、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

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透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因此。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藥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反觀國外藥物知識的發展。以埃及和印度為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ajur veda”(壽命吠陀經)中均已有藥物的記載。

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藥的發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醫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藥物學),古羅馬的galen(公元11~00年)所著“materia medica”(藥物學),阿拉伯醫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醫藥典)等都是專門的藥物學著作。對古代醫藥學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中藥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溼藥、芳香化溼藥、利水滲溼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

相關中藥還有著很多聞名世界的中藥藥典。這些中藥藥典到現在還是中醫學裡面最為重要的醫療藥典。

神農本草: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人民的藥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他改繪藥圖,訂正錯誤,並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每藥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藥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我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我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

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採藥,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藥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闢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藥物品種和藥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藥716種。

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蘭茂)、專記外來藥物的《海藥本草》(唐?李殉)。

地方本草:屬於傳統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種,以肖步丹《嶺南採藥錄》、高宗嶽《泰山藥物志》較有特色,也豐富了藥物的品種。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食療本草有較大的進步,大多內容豐富、實用。如秦伯未《飲食指南)。以傳統、簡要為特點;楊志一、沈仲圭《食物療病常識》、陸觀豹《食用本草學》,則多為經驗之談。

其他方面,如經曹炳章據清末鄭肖巖所撰《偽藥條辨》補訂而成的《增訂偽藥條辨》。載藥110種,就產地、形態、氣味、主治等以論述或比較,為辨識藥物真偽優劣提供了寶貴經驗。

楊華亭《藥物圖考》,摘引本草文獻,對藥物品種作了科學的考證,並附有圖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製藥著作:如楊叔澄《中國制藥學》、周復生《增訂藥業指南》。有關內容均較切合實際。當時的中藥學著作,除了傳統的表述外,還產生了中西藥匯通之作。

匯通派醫藥學家。利用自然科學和西方醫藥學的某些成果,補充表達中藥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藥理等,或以中西藥理互為解說;其間深淺、得失參差不齊。

在各種著作中,以郭望《漢藥新覺》、溫敬修《最新實驗藥物學》及阮其烴、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經新注)等較有代表性。鑑於此期中藥數量眾多、知識廣泛。對中藥的學習與傳播已有諸多不便。故不僅便讀、歌括一類中藥入門書籍不少,而且新產生了中藥辭書。

辭典:影響較大的是195年陳存仁編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全書70萬字,收藥目400條,每藥分別介紹命名、古籍別名、基本、產地、形態、性質、成分、效能、主治、歷代記述考證、辨偽、近人學說、配合應用、用量、施用宜忌、參考資料等1項。

資料豐富、全面,彙集了古今有關論述,並有附圖。它是中藥發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辭典。

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藥學術的進步,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確分別開來。功效表述較準確,增加了中藥劑量。以及逐漸用科、屬、種名表示中藥基源等。

這一時期藥用植物學、生藥學已成為研究植物類中藥的自然來源(分類)、性狀或鑑別等新興的學科,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趙燏黃《中國新本草圖志》、《祁州藥志》、《現代本草生藥學》和裴鑑《中國藥用植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

中藥的採收還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採收應包括:藥用植物的藥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積累動態和生長發育階段這兩個指標,既要考慮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產量。

如薄荷的採收,一年兩次,第一次在小暑後大暑前(七月中下旬),主要供提取薄荷腦用,第二次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作藥材用。

實驗證明,薄荷在花蕾期葉片中含油量為最高,原油中薄荷腦的含量則以盛花期為最高。而葉的產量又在花後期為最高。

槐米是植物槐樹sophora japonical.的花蕾,主含蘆丁,可達8%,如已開花,結果,則蘆丁含量急劇下降。

使用中藥的注意事項:由於中藥的質地、性質往往有顯著差異,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時間常不相同,有先煎、後下、包煎等。

煎藥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如解表藥,適宜用武火急煎,滋補藥文火煎。

中藥在我國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藥的普及上面,政府部門極其的重視。

197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區,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普及與發展,在研製藥品、防治疾病中,大量採用中醫藥,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績。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醫藥事業奠定了基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制定了以團結中西醫和繼承中醫藥學為核心的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發展中醫藥事業。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中國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中藥學也因此取得了長足進步。從1954年起,國家有計劃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計有《本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綱目》等數十種。

60年代以來又輯復了《吳普本草》、《別錄》、《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百十餘種,對研究和儲存古本草文獻有重大意義。

第二種:針灸。

針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61個正經穴位。

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燻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透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

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型別,做出診斷。

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如今,針灸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並且為廣大群眾所信賴。而且在現在,隨著針灸醫療作用的顯現,針灸這樣中醫的治療手段越來越為人們所信任,針灸發展的也越來越快了,甚至,現在針灸已經走出了過門,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未完待續。。)

ps: 注:謝謝金桂冠非禮、謝志修兩位大大的打賞支援,謝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