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有一個小世界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死亡恐懼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死亡恐懼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就連修真者都避免不了這個人的本性,所以,趙朝綱想要用力量去吸引武者不斷的投入精力修煉武功,是不可行的。

金錢,美女,力量都不可行,那什麼東西可行呢?很快的,趙朝綱就找到了這個可行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很簡單,這個東西就是人的壽命。

人對於長壽的追求是不分男女,部分貴賤,部分老幼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乞丐,還是全球首富,他們對於長壽的追求都是一樣的。

人為什麼不斷的追求長壽,不管是皇帝,還是乞丐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對於死亡的恐懼。

那麼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呢?一句話: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人們對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因為人都沒死過,死過的人又無法傳達死亡的經驗感受了,於是死亡對人來說永遠是個未知,而人們的恐懼來自對事物的未知,所以不論是臨死前的痛苦還是死後的痛苦都是一種未知的痛苦,這種未知的痛苦導致了人類永恆的對死亡的恐懼。

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恐懼,還有著以下的幾個原因:

1、求生的本能

求生是我們人體一種最原始的本能,它會在人們人體出現危機時以疼痛而告知,在生命出現危險時以恐懼而躲避,這都是避免生命受到威脅、通知人改善機體的訊號。死亡對於生命來說自然是最大的威脅,這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所以。求生的本能讓人恐懼死亡。

、對“已知”和“未知”的恐懼感

“已知的”恐懼是人們看到的、聽到的或是感受到的事件的結果造成的恐懼感。 “未知的”恐懼,是人們因為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事件的結果會怎樣而產生的恐懼。由於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人們產生對死亡的恐懼感。

、人生的不捨和不甘

面對死亡人們對現實生活有很多的不捨和對未實現理想的不甘,絕症患者對是因為如此。本還沒有到生命終結的年齡、本還可以有時間繼續創造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卻要在不久的將來和這一切說永別。這樣的不捨和不甘是誰都不願意面對的,誰都不願意親歷的,所以懼怕死亡,或是更準確的說不想死亡。

可見,面對死亡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所以很多老年人在面對它的時候都會選擇迴避,對於患有絕症的老人更是處在三種原因相互交織的殘忍折磨中,我們應該理解和幫助他們才是。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對不存在的東西會產生恐懼--他們自己也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因為他們不知這種恐懼從何而來。探查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比我們探查一部作品更為有效地觸及心靈的秘密通道。

照英倫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十九世紀英倫國詩人和散文家麥--爾--慈說,他將提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對人類是友好的嗎?”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自恃聰明的人,讓人倍感世界的無常。

正是由於人的有限與渺小,比之於宇宙與世界的深不可測,差距太大。才使人對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懼。

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認為“四”、“十三”這些數字會給他們帶來不祥。可見,面對世界的無常。人是多麼脆弱而無助。

還有許多具體的事物,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懼。

比如,苦難,或者說精神創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說人類歷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現在,思想貧困,情感頹廢,愛情正走向**,高貴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無處不在的核威脅,等等,都已經把人類推向了危險的邊緣。

這個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是人類所能輕易承擔的了。

尼---採所預言的“超人”並沒有誕生,而現代人卻承受著“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負,這就是他們為何恐懼和絕望的原因。

讓我們回想一下古典神話中那個亞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頭在北非海岸邊的亞特拉斯山上散步,他這樣做並不費力,因為他是亞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將這個世界放在肩我們的肩上,我們就會立刻被壓垮,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無法承受這個重擔。

精神問題也是如此。

人從文藝復興之後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終極,人便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這就好比把亞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樣,最終會被壓垮。--

人要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價,如同猶---太--人殺害了撒--勒人耶穌要付出集--中--營的代價一樣,每個人可以說都在付出代價。

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嚴峻性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

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遭遇的還只是性受挫,到現在,成了生存的受挫,顯得更加嚴重了。

悲劇也許正是這樣開始的: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根本無力為自己承擔一切。

現在回憶古代聖徒跪在神面前禱告的情形。他們可以將心中一切的煩惱、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傾訴,傷心的眼淚可以向他而流。難以負荷的生存重擔可以交託給他,是多麼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紀的人類選擇了自我承擔的道路,這樣,離棄了神聖的信仰,除了人的顧影自憐之外,在有誰來安慰我們呢?

當我們讀著梵-高寫給他的戀人的書信時,我們會感到這個孤獨的畫家是那樣地需要愛與慰藉;

立體主義繪畫大師比-加-索,一生都用立體法繪畫,將人抽象成一些線條和方塊,可是。他將他的妻子與情人卻畫得充滿人性,這說明畢-加-索希望在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

弗-洛-伊-德在寫給戀人的信中說:“小公主,當你來到我身邊時,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說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愛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太可怕了。

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終目的,他在理論上並不相信有愛的存在。因著他作為一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原初的渴望真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將咒詛弗-洛-伊-德那種以性為中心的思想。當他說出“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句話時,他裡面所受到的衝擊大概可以用恐懼顫慄來形容了。

梵-高、畢-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個共同的事實:人與自我分離了,即存在與本質的分離。就如卡夫卡所說的那樣,我說的與我想的不一樣。我想的又與我願意想的不一樣。

這些分離的事實使梵-高、畢-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於恐懼和絕望之中,他們無法使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更嚴重的是,每個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彷彿都是一個巨大的繭。把自我囚禁在裡面。

這個繭導致人不單不能順暢地與他人交流,甚至與自我的交流都疏離了。

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流。而是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每個人的我都成了孤獨的我。孤獨,真正的孤獨。

回想起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放---大》。整部影片充滿的是按照像機快門的聲音,幾乎沒有什麼對白,即便那幾個模特兒非理性的表演場面,也沒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後,在網球場上,一個戴著面具的人孤獨地打著網球,沒有對手,這時,鏡頭不斷地拉遠,畫面中的人不斷縮小,直到剩下一個空曠的球場。

這部電影與安-東-尼-奧-尼的另一部影片《紅-色-沙-漠》一樣,充分表達出了現代人的孤獨、冷漠、毫無交流與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時期的電影大師費-裡-尼、英-格-瑪?伯-格-曼,幾乎都在表達這一主題,以揭示人類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這樣的面目出現在藝術家的視野中,裡面一定包含著藝術家對世界、對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懼。

鮑-斯-威-爾說:“沒有比恐懼更讓人苦惱的情緒了;恐懼使我們痛苦不堪,並使我們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極點。”

蒙-田則說:“恐懼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難以忍受。”在這裡,恐懼意味著尊嚴的喪失。

當卡-夫-卡在《地-洞》這部小說中寫到那只小動物豎起耳朵緊張地諦聽著地洞外的動靜時,他已走到了孤獨與恐懼的深淵。

英-格-瑪?伯-格-曼在196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並說他發現了一個重要事實:神已經不在,現在這個世界只有沉默。在這個事實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懼。

事後他對記者說,他是一邊聽著巴-赫的音樂,一邊寫完《沉-默》這個劇本的。

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樂來抵擋他內心的恐懼。

讓我們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現-代-啟-示-錄》吧,“我”行走在彷彿永遠走不完的河流上,越來越對將要面臨的事實感到恐懼。當“我”見到那個隱藏在森林中拒絕作戰的軍官(馬龍?白-蘭-度飾)時,恐懼驅使“我”舉刀向那個軍官砍去。想以此來解除內心壓力,這時。畫面上只有軍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滾,以及他低沉的、絕望的叫聲:“恐懼!恐懼!”這裡面,科波拉讓我們看到戰爭把人性傷害到了什麼程度。

恐懼,它比害怕更深刻。

害怕是面對一個具體物件的,恐懼與焦慮一樣,可能是沒有具體物件,無邊無際的。

肉體遭到攻擊(如一隻老虎朝你撲來)會害怕,精神的傷害卻產生恐懼,最終帶進絕望。

害怕是現在的。恐懼則可以針對未來和不可知的事而發生。那麼,恐懼是如何發生的呢?或者說,人為什麼會恐懼?

一隻豬晚上要被殺了,中午它照樣可以很快樂地進食,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在於人會為未來的事而憂慮。

未來如果沒有安全,沒有因慰藉帶來的幸福,沒有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流,人就無法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適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給他帶來威脅。

沒有了更大有保護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從何而來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卻又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這種嚴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懼是在所難免的了...........................

在探查恐懼發生的原因之前,首先來說說恐懼的基本形式是什麼。

恐懼有許多種面貌。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形式:

一、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有所恐懼;

二、對“不存在”這件事感到恐懼;

三、對死亡的恐懼。

也許我們還可以想出一些恐懼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種實際上涵括了絕大多數的恐懼型別。

恐懼的強度也有不一樣。有的較弱,有的強烈到足以導致絕望的地步。有的則在這二者之間。

許多現代人經歷了這種可怕的黑暗,並由此發出絕望的哲學,而恐懼又說以顫慄為心理特徵的,他表明人承受了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東西,以致心理行動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

在存在的威脅面前,人是需要一個更大的保護者的。

人為什麼會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感到恐懼呢?原因在於,自從每個人的自我成了一個繭,把自己與他人之間封閉起來之後,人就無法再瞭解自身 之外的存在,他漠視神聖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

事實上,人自身的存在是開放性的,他渴望與更高的存在聯合在一起,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所以,東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調”的啟示。

古代中國人強調“人”必須與“天”相統一、協調、一致、和睦,所謂“參天地,贊育化”,但中國思想中並沒有哪一個神聖實在與“天”相對應,“天”顯得非常空洞,最終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結果是“人”,而不是“天”;

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賜生命的聖靈,“神人相調”是指三一神的神性與它所救贖的人性在時間裡相遇,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為代表,其最終的合一是合一於“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今,在這個瀆神的物質主義時代,東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熱烈地去追求屬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徹底地向神聖存在關閉。

這種存在的閉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樣,開始用人的立場來認識人自己。

結果,現代人越認識自身的人性,就越發現它難以辯認,毫無內涵,於是開始對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產生恐懼,他們的恐懼是有道理的。

這就是現代的藝術家們越想認識人,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就越沒有地位的原因。

其實,古希臘的名言“認識你自己”的本來意思是“記住:你將死去!”可是,現代人理解錯了這句話。

有一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問題。

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單獨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間裡,人怎樣安慰他都無濟於事。但在有基督教傳統的西方國家,父母會對孩子說說:“不必怕。因為神也在這裡。”

這是個簡單而奇妙的真理,因著有位格的、無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後永在的神是真實存在的。同樣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懼怕“不具人格”的東西了。

許多的心理學家,都用這個辦法,實用主義式地表現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樣,卻能對患病者有某種程度的幫助。

卡爾?榮格就經常告訴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樣,就可以對付心理上的恐懼。

在榮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記者對他的最後一次訪問中談到他所認為的神是;“凡是從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東西,或是由我的集體潛意識中湧現的東西。”他的建議是,姑且把它稱作“神”。並且向“他”投降。

為什麼榮格用這種方式能夠治癒許多人呢?因為神的存在消彌了人心裡那種對“不具人格的東西”恐懼,它太真實了。

第二種基本的恐懼是針對“不存在”這件事而言的。

為什麼今天會有許多人對“不存在”感到恐懼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麼來引發人的恐懼呢?因為現代人普遍不知道萬物的起源和終結,也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變幻莫測的學說以及存在本身,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並且,現代人大多相信萬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機緣中產生的,這樣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會帶進認識上的混亂。

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無窮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個瞬間會變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個瞬間變為存在的,這哪裡還會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為缺乏一個不動的根基,毫無意義可言。人自然就會對“不存在”感到恐懼了。

第三種基本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這種恐懼是最明顯的,也是最具摧毀性的。

“記住:你將死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死是那樣的不容置疑。

奧古斯丁說:“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是確定的。”死的權勢將登出一切生者的意義: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在死。準備死,最終無一例外地進到死的懷抱中。

既然我註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隨時都可能臨到我,那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呢?

對死亡的恐懼實際上就是對生之意義的質疑,它幾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問題。那種像蘇格拉底那樣將死當作一種福樂來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這它需要的是為真理獻身的勇氣。

柏拉圖的思想就是起源於蘇格拉底的不妥協之死,對蘇格拉底來說,與真理的對話--言說“道”(邏各斯)--能使他無視死亡的某種可怕本質,甚至當掌管鴆毒的人告誡蘇格拉底盡量少說話,否則毒性會發作較慢,須服食二至三份時,蘇格拉底在回答說,且準備鴆酒,“不妨二至三份”。

蘇格拉底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可是,今時代的人已經失去了對“道”的追尋,他還能夠用什麼來抵擋這一恐懼呢?恐懼意味著一種威脅,時間對我們的威脅,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帶來的自我威脅,這與罪有關,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創世紀》一書中,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他就承受了神的詛咒:“你必定死!”這裡表明人的墮落是墮落到了時間的制約裡面,死即意味著時間對人構成限制。

時間的威脅還不僅在於它將終結我們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還可能提前用一種強暴的方式來執行這種終結,如疾病、災禍等。

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渴望無限、達到永遠的願望(生兒育女、著書立說就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遲一點到來,事實上人又無力做到這一點,對死亡的恐懼就產生了,因為它是一個隨時都可能來敲門的不速之客。

恐懼死的另一個原因是,人無力對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負責。

人的良知渴望公義、聖潔。而在人肉體裡又沒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種為義自責的痛苦。因著人無法帶著自己聖潔的一知動面對死亡,恐懼死實際上就是恐懼死後有審判。

那麼如何才能緩解恐懼。並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呢?

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須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從而保持對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終極,以為自己能夠承擔一切。

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於一個他自己無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從恐懼的繭中突破出來,他必須承認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須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這位更大的生存者來守護人的生存,人活著的意義才能得到證實,我們也才能以此來克服對“不具人格的東西”,對“不存在”,對“死亡”的恐懼。

這個事實將變得越來越尖銳,因為人類在世紀末已經來到了一個極其脆弱的境地,他對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裡那種自信了,或者說,歷史上許多殘酷的事實業已證明。人類在失去了一個更大的存在者的守護時,是有可能變得像動物一樣野蠻和為所欲為的。

在這種情形裡面,人感到恐懼並不奇怪,而要徹底消除一個人內心裡的恐懼與不安。除非使這個人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公民--永恆世界的公民。

這個世界將給他新的更有價值的力量,給他信心,給他勇氣。使他成功地從恐懼的世界中解放出來。

這的確是一個秘密,詹姆士?裡德說:“正是在這個永恆的世界中。基督發現了無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災害,還是人類的殘酷。都不能觸及到他生活於其中的那個永恆世界裡面的事情。在這個永恆的世界裡面,沒有什麼東西會受到水與火的威脅,因為水與火的威力永遠也達不到這個領域。”

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似乎說得更為明白:“真正的恐懼來自信念;虛假的恐懼來自疑慮。真正的恐懼是伴隨著希望的,因為它來源於信念,而且因為人們對自己所信仰的神懷著恐懼。前者怕失去神,後者怕找到神。”

確實,終極意義上的恐懼,不是簡單的害怕,也不是一種情緒,它關涉著我們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願苟活的人,只要還沒有終止思索的人,遲早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因為它是那麼的真實而不容迴避。

...............................................................................................................

正是因為這些死亡的恐懼,所以,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乞丐還是全球首富,他們對於長壽的追求都是一樣的。

道教以長生不老為仙人的標誌。

秦朝時,有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出海尋找蓬萊、瀛洲諸仙山上的仙人。結果不知所蹤。

道教中又有專門煉丹服藥(包括煉內丹)的流派,目的也是為了長生不老。

古代西亞--蘇--美--爾神話、西--方--凱---爾特神話、北歐神話、愛--爾---蘭民間傳說中也有長生不死的仙人。

挪----威---神話的眾神是可能會老死的,由豐收女神伊登(iðunn)負責看管能使眾神長生不死的魔法蘋果。

莫說是人,就連動物都有著極為強烈的原始求生欲。

長生一直是人類的嚮往,為此,人間早就有長生的神話傳說了。

關於長生不死的神話傳說很多很多,曾經就有這樣一段傳聞,神農時期有個叫赤松子的人,服用了一種名叫“冰玉散”的長生不死藥,於是他可以入火而不化,隨風雨上天入地,後來,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也得道成了仙。一起升入了天國。

在彭祖的傳說中,據說彭祖活了800年。

彭祖是中國的傳說人物。據說活了八百八十多歲,妻子就娶了一百多個。仍然紅光滿面,精神煥發。

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就對彭祖撒嬌說:“我雖然年輕,但身體卻不如你好,請你把長壽的秘密告訴我吧,我們也好長世相守。”

彭祖看著如花似玉的愛妻,一時高興,就說:“告訴你也沒用,是閻王爺不小心把我的名字從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紙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現在。”

其實,閻王早就在注意彭祖了,只是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名字,於是,就派了兩個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裡去洗炭。

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見有倆人在洗炭,嘴裡還唸唸有詞:“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去賣錢。”

彭祖的妻子說:“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沒聽說黑炭能洗白。”

倆個小鬼就說不信,於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長壽的秘密告訴了這倆個小鬼。小鬼立刻報告了閻王,閻王找見了那根紙捻子,就派勾魂鬼把彭祖勾走了。

老百姓大概對此也十分惋惜。就傳開了一句順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對妻說實話”。

在西方人的《聖---經》中。亞---當活了90 歲,10歲時還生了兒子塞---特。之後又活了800歲。

他的兒子塞---特在807歲時還生兒育女,前後活了91歲。

傳說終究是傳說,傳說不是事實,所以長生不死在古代人心目中一直就只是一件縹緲而神秘的事情。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

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

米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的老人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突變,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找到減緩人類老化的方法。

長壽就是指壽命長。人可以無窮進階,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強。

人活多大年齡為長壽?據古籍記載,人的自然壽命(天年)當在百歲以上。明?張介賓《類經?卷一?攝生類一》注:“百歲者,天年之概。”俗語有“百年以後”,即指死亡。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壽稱鮮為人知。

喜壽:七十七歲,因“喜”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

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

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稱。

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

中醫經典著作《素問?上古天真論》雲:“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

《靈樞?天年》雲:“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尚書?洪範》篇雲:“五福:一曰壽。”漢?孔安國《傳》(《注》)雲:“百二十年。”

唐?孔穎達等《正義》(《疏》)雲:“人之大期,百年為限。

世有長壽雲‘百二十年’者,故《傳》以最長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

又,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為上、中、下三等,但具體年齡說法不一。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雲:“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唐?孔穎達等《正義》雲:“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

《養生經》雲:“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莊子?盜蹠》雲:“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太平經?解承負訣》雲:“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雲:“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看來,將60歲作為長壽的年齡,下限太低,絕大多數不一定認同,而過百歲者雖有之,但終屬少見。80歲作為長壽的最低年齡,多能認同與接受。

祝福長壽、吉祥健康的中國畫作品很多,有齊白石《長壽圖》,吳昌碩《松鶴》,朱宣鹹《人長壽》、《壽桃》,婁師白《長壽圖》等。

長壽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生活狀態,而且人們在長壽的道路上也不停的研究和發現。原來,在人們的生活細節中有很多有助於長壽的內容,平時多做對身體很有好處。

長壽是人們永遠都關心的話題。米國“時--代--周--刊”網站近期刊登了有關長壽的新研究,指出更多影響壽命的因素。

責任心強,更長壽。一項長達8年的研究顯示,各種性格特徵中,責任心最有助長壽。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做人謹慎細心、做事耐心有計劃,像研究人員那樣有點強迫症傾向,都有助長壽。這類人做事自覺,對待婚姻、工作、健康各方面,往往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不太會因為抽菸、飆車,不遵醫囑等原因而意外喪生。

飲食定生死。研究人員發現,地中海飲食是有助長壽的飲食方式,即多吃果蔬、堅果以及健康油脂,如橄欖油。健康飲食可降低老人患心臟病風險,甚至能防止記憶衰退。

遺傳有影響。若父母長壽,子女未必也長壽,但會從父母那繼承到一些好處。近期,《英倫國醫-學-期-刊》報道,某些人之所以更少生病,可能是大腦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如5-羥色胺和多巴胺比常人更多,這正是拜遺傳所賜。

受教育程度影響壽命。米國疾控中心的一份統計顯示,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比高中沒畢業的人多活約9年。蘭--德---公司衛生經濟學家史密斯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從而為人生做出長期規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壽命長。常說壓力大傷身,但勤奮工作並不意味著會傷害身體。新研究發現,努力工作、幹活的人(即使已退休),他們樂在其中,並不悲慘,而是更快樂、更健康,比消極工作的同行擁有更密切的社交。

心靈影響肉體。一項研究對參加為期三個月閉關禪修的人做了檢測,發現其體內細胞端粒酶的活性比對照組平均增強約0%。

過於樂觀不利養生。性格開朗,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無憂無慮,壓力小,似乎會更健康。但研究人員指出,“樂天思維”不一定能帶來長壽,一個人若過於樂觀,尤其在面對疾病或康復期,容易忽略其中風險。

長壽離不開社交。女性往往有更廣泛的社交網路,這也是女人比男人更長壽的原因之一。從朋友、家人以及單位、社會處尋求關心,有助自我減壓,甚至可以改善免疫功能。

久坐不動最減壽。一項研究發現,過了5歲後,每多看1個小時電視 (坐著),就會從預期的整體壽長中扣除分鐘。(未完待續。。)

ps: 注:謝謝謝志修大大的打賞支援,謝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