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苟出一個盛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六十七章 叛軍成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六十七章 叛軍成勢

基本國策是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積蓄實力,但局部戰爭不可避免。

閩地王審知與浙東錢鏐還算恭順,以現在的局勢他們不恭順也沒辦法。

李曄的目光轉到嶺南。

湖南、江西的糧食供養四萬大軍南征,壓力不大。

嶺南經過大唐三百年的發展,廣州已經是南國田賦、商貿重地,黃巢屠了廣州,但近二十多年以來,異國的商旅們再次聚集。

嶺南稻米一年三熟,湖廣熟天下足,是包括嶺南東道的。

劉氏兄弟能在數次大敗之後迅速恢復生機,跟此不無關系。

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能不能打下嶺南,而是以最小的代價拿下嶺南,包括交趾故地。

李曄記得好像就是唐末交趾地方意識覺醒,又遇上大宋才漸漸與中土離心離德。

從秦將趙佗起,這片土地就是華夏故土。

除了譚全播頂在梧州,還有王師範在後,所需不過時間問題。

除了南面,西面也有了動靜。

張行瑾與陸論藏蟄伏兩年之後,恢復了一些生機,開始向高原進兵。

吐蕃王室在遭到起義軍的沉重打擊後,散成四個王系以及眾多城主,吐蕃所有矛盾爆發,地方割據,內政混亂,貧苦交加的百姓幾乎都成了貴人的奴隸,為其打仗或者耕田,連年的動亂,加上天氣轉冷,很多河谷常年冰封,無法耕種,沒有糧食,人口大量下降。

大量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無人區出現。

即便在後世,高原人口也少的可憐。

而河隴、松維地區的羌人、党項人、吐谷渾人對大唐更有認同感。

吐蕃能崛起,也是因為當年與大唐分食了強盛的吐谷渾,掠奪了大量吐谷渾、諸羌的人口。

沒人願意好好的人不做,到高原去當奴隸。

歸化策推行了十幾年,已經受到河隴諸族的普遍認同和維護。

這是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上升渠道。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當人的機會。

所以碎片化的高原無力抵擋興海的進攻。

陸論藏以佛王自居,自稱佛子轉世,普度眾生脫離苦難,封張行瑾為人間王,掌征伐之權。

民生越困苦,佛門便越有興旺的土壤。

佛門在高原如野火燎原一般興起,受了幾十年苦難的百姓紛紛信奉,很多小城主都主動歸附。

腐朽的四大王系在這種新生的佛國面前沒有任何抵抗力。

陸論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張行瑾沿唐蕃古道攻入蘇毗故地(今玉樹),盡收積石山南北、九曲黃河之西的土地,與邏些僅隔著唐古拉山脈。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時的興海儼然成了氣候。

吐蕃最富庶之地皆在唐古拉山背後。

朗達瑪遇刺之後,其子雲丹、沃松各被擁立為贊普,連年大戰,這只是開始,然後奴隸主貴人們舉著二王子的招牌,外戚、貴族皆加入其中,混戰二十餘年,冒出更多的王子王系,部族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各自稱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王仙芝、黃巢在中原肆虐時,高原不堪忍受的百姓也奮起第二次大反抗,攻入邏些城。

雲丹的子嗣逃入西面象雄故地。

直到現在邏些地區還深陷於戰亂之中,根本不可能抵擋張行瑾的攻勢。

不過此時松州楊崇本與天唐府馮行襲、李承嗣合攻廓州,讓張行瑾不得不回防。

邏些城暫時逃過一劫。

廓州面臨兩面夾擊,馮行襲為此戰準備多年,摸清了廓州的地形。

加上楊崇本從東面配合,興海主力挺進高原,留守的張行瑾義子張奉恩、張奉堂,根本抵擋不住大唐的四員宿將。

廓州收復的時候,張行瑾才堪堪回到興海,沿湟水重兵佈防大莫門城、樹敦城、百谷城,互為犄角,唐軍不得進。

倒也不是說攻不下興海,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只不過投入和收益差距太大。

從興海到莫門城、樹敦城、百谷城,全是硬骨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當年哥舒翰為了攻陷這片區域,付出巨大代價,折損上萬精銳唐軍。

而收復廓州之後,天唐府的威脅便解除了。

沒必要在此死磕,目前而言大唐的重心仍在中原。

馮行襲見好既收,退守積石城。

天佑七年九月中旬的時候,李承嗣、史儼收到回軍長安的詔令。

驍騎軍本就是天子親軍,士卒多為關中子弟,長期駐紮在河湟,將士們肯定會有思鄉之情。

十月的長安,寒風已經開始呼嘯。

河套的肉羊、肉牛趕入長安,引起了長安百姓的爭相購買。

皇莊農場大規模養殖,出欄量明顯高於百姓的放養。

上了秋膘的牛羊,一頭頭膘肥體健。

羊毛可以禦寒,牛皮可以制皮甲,屬於戰略物資,官府在坊市有專門收購羊毛牛皮的攤鋪。

在棉花沒有大規模種植之前,羊毛裘是關中最普遍的禦寒之物。

唐軍將士全都裝備了一件。

牛羊除了供應長安百姓,一大半送入了軍中。

吃不到肉的士卒,自然沒有力氣打仗,一些特殊軍隊,如銀槍效節都、親衛都、黑雲長劍都,一天三頓,兩頓是有肉吃的,其他的唐軍沒三天一次大肉伺候。

如此高的待遇,也導致大唐境內的百姓都紛紛從軍。

不過李曄走的是精兵化路線,輔兵正兵二元制。

輔兵中精銳者拔為正兵。

正兵中精銳者拔為武賁。

其實最辛苦的就是輔兵,戰時為兵,充當後勤部隊,閒時為農,屯墾、修築工事,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即便如此,報名輔兵者仍然擠破了兵司衙門。

這時代的人最不怕的就是辛苦,每一個在亂世活下來的人都無比勤勞。

男人女人老人全家上陣,為生存而勞碌。

經過十幾年的影響,河套地區党項人的認同度越來越低。

或許長安中城曾經的党項族長們,會懷念當初頤氣指使的日子,但渭北河套的底層部民,顯然對融入大唐更感興趣。

第二代的党項青年以穿唐服為榮,以唐人的身份自傲,完全融入了大唐,風俗也趨近於西北唐人。

李曄視察過渭北以及夏綏地區,往日低矮的党項屋舍變成了寬闊的木石建築,村落大規模南遷。

河套的土地荒漠化有所改觀,無定河重新充盈起來。

五百年前,赫連勃勃能以此地興盛起來,一百年後,西夏因此地而興,說明這片土地的潛力仍在。